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法治与政治关系是法学领域经典论题。一方面,法治必然难以脱离政治而存在;另一方面,对于法律自治追求又必然会排斥政治权力。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服务大局"谈起,沿着上古到后现代法哲学视角,探讨法治与政治关系,进而对法治政治性进行了基于现实分析。政治是法治赖以生存和发展前提,同时,法治推进始终离不开政治制度。

  • 标签: 法治理念 服务大局 权力话语
  • 简介:法治浙江”努力不是没有出现法治割据之误区可能,避免此误区首先需要廓清一项合规律解释方案。“法治浙江”不应无视法治规律而使法治行政区划化;应在国家实定法秩序藩篱之内,以地方立法为核心,聚焦于地方国家机关权力运行。在此基础上,除了体现浙江风格之特色式经验外,尚应关注制度空间所允许超越一省之域先行式经验摸索;探索之余,“转化意识”十分重要,即适时地将成功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 标签: 法治浙江 法治国家 地方立法
  • 简介:本文以系统工程在我国发展为开端,结合法律知识解释了系统工程基本原理;阐述了法治系统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法治系统工程与系统工程之本质区别,进而介绍了法治系统工程所采用综合集成方法。此外,本文还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法治系统工程关系、系统工程对现代法律科学优化功能。文章结论是:法治系统工程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实现依法治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必由之路。

  • 标签: 系统工程 社会系统工程 法治系统工程 综合集成 法治自动化 信息技术
  • 简介:中国(上海)自贸区采取有关国内企业设立登记、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监管、税收减免、自贸区管委会设立等诸项改革措施与现行法规定不符,是对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废止或修改。地方区域性改革作为改革实验区,是在相关法律未予修改情形下展开,也只能在相关法律修改前展开。这种情形下,区域性改革如何依法推进便成为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研究重要课题。上个世纪曾经热烈讨论“良性违宪/法”问题并未在理论上彻底消解当下所面对困境。权衡维护法治与推进改革两方面的需要.地方先行先试改革可以走一条概括授权“变法”路径。

  • 标签: 上海市自贸区 “良性违宪/法” 概括性授权变法
  • 简介:法治是社会治理一种,社会治理是人在认识自然规律和人本性基础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并建立和维持秩序过程.从民主观点来看,社会治理最高治权应当归于人民全体.执政者所掌握只是使用权,因此他们对社会治理不是一种统治,而是一种管理.好社会治理称之为善治,而法治就是一种理想善治.

  • 标签: 治理 善治 法治
  • 简介:论以法治官●郭道晖一、依法治实质在以法治权、治官一项政策、方针、口号提出,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往往可以立即得到一呼百应效果。但是,要真正领会其含义,把握其精神实质,取得全党全体干部共识,则需要一个相当长认识与实践过程,往往在一...

  • 标签: “依法治国” 行政自由裁量权 以法治官 公职人员 以法治权 行政官员
  • 简介:宏大价值实现,主要依赖于具体政制、法律和程序.只有通过具体法治,才能使法治达到名归实至境界.

  • 标签: 法治 法制 中国 价值取向
  • 简介: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秦国依据其法治思想进行了一系列变法与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主张依法而治,树立法公正性、平等性、公开性与公信力。商鞅认为好利恶害是人本性,因此君主应当制定法律,明确臣民获得利禄途径。在法与德关系上商鞅指出“德生于刑”,并认为社会安定有序才是真正德。商鞅还主张通过“壹赏”、“壹刑”、“壹教”手段来规范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最终建立一个“大治无为”理想社会。

  • 标签: 好利恶害 德生于刑 重法维刑
  • 简介:<正>中华法系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以法治吏,历史上每一时期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无一例外地将其作为强调重点。决定中国文化命运儒家主张以道德礼制为中心,化民成俗,拱手而治,天下归仁,即所谓“为政以德”,也就是每为今人所不满我国古代“人治”观念。事实上,儒家“人治”并没有完全排斥“法治功能,这一点,早已为学人们所认可,关键是富有理性且应有建树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并加以借鉴。

  • 标签: 以法治吏 我国古代 吏治 儒家 礼制 诸葛亮
  • 简介:<正>一任何一个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都面临着一个用什么样主要方法来治理国家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一些有雄心大略君主,曾多次与臣下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本朝长治久安。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不久,就与大臣们议论过这个问题。有一次,大臣封德彝说李世民是靠“神武平海内”,因此应大力宣扬“神武”,而“文德”则微不足道,可以不那么重视。李世民不同意封德彝“文不及武”说法,认为“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应该文武并重,并指出“马上”可以

  • 标签: 以法治国 马克思主义 经济法律 治理国家 行为规则 李世民
  • 简介:今天在召开第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是“中国梦”的如何实现问题,我想我们今天座谈法治文化和中国梦”这个主题就很适时宜,非常好。

  • 标签: 法治文化 中国梦 三中全会
  • 简介: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成了当今中国两个最鲜明主题。然而,由于法治与改革具有不同思维走向,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冲突,要想同时搞好这两项伟大事业,首先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只有树立正确法治改革观,进而才能发挥改革、法治对社会进步促进功能。目前中国,不进行改革社会矛盾难以化解,社会转型难以完成;而不推进现代法治建设,改革则可能会失去方向,社会转型会失去目标。法治中国建设事关国家治理体制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以及国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不能仅仅把法治当成工具,还需要把现代法治作为目标,用法治精神塑造改革决策和行为过程,引领改革伟大事业。法治优先、改革附随是法治改革观主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方式重大变化。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治改革观 法治与改革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 简介:<正>从试点到推进时代临近20世纪末,中国人民经过百年思索、奋斗,终于迈出法治重大一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执政党治国基本方略与目标,并载入《宪法》,具有至高权威。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实行这一治国方略,逐步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开展依法治县工作,无疑是这一宏大社会工程中极其重要环节。事实上,包括依法治县在内各种依法治理活动为依法治国方略出台,提供了一定实践依据。江苏省一些地区十年之前即依据“普治并举”方针,结合“二五”普法启动了依法治县工作。1989年底,在海安、常熟等县(区)展

  • 标签: 依法治县 法治文明 江苏省 依法治国方略 政务公开 行政执法责任制
  • 简介:国内外法治评估有着复杂背景渊源,可被归纳为三种类型: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和建设评估。定量评估基于实证主义立场,偏重形式法治理论,以数据形式反映法治客观属性,具有标准化方法步骤,即明确法治概念、界定各种变量指标、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审查评估结果。定性评估基于诠释社会科学,立足实质法治理论,结合法治价值评判实践现象,评价方法灵活多元,专业人士才能胜任。建设评估是转型时期过渡性评估,基于法制与法治理论、社会指标理论和绩效评估方法,由政府主导,旨在推动法治生成,存在理论基础薄弱、评估主客体混同、指标重投入而轻结果、方法严谨性不足等结构性缺陷,未来需要予以改进,发展出真正意义法治评估。

  • 标签: 法治评估 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 建设评估
  • 简介:裁判公正,是人民法院讲政治集中体现。只有公正裁判,才能真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才能维护国家法制权威和统一,才能树立法院、法官良好形象。裁判公正,指的是人民法院对各类案件审理要把好事实关、证据关、法律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定性准确、裁判正确、手续完备、文书规范,符合案件质量、效率、效益三统一要求,达到"四高三低二

  • 标签: 裁判公正 审判管理 人民法院 司法公正 良好形象 其他组织
  • 简介:强化监狱职能促进罪犯改造夏宗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于1994年12月29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另一部有关监狱重要法典,也是我国第一部刑事执行法。《监狱法》作为国家法律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刑事...

  • 标签: 《监狱法》 监狱职能 监狱人民警察 罪犯改造 我国监狱 执行刑罚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汕头经济发展特色和亮点。目前,全市共有民营企业6.87万家,2002年创工业产值649.44亿元,上缴税收22.7亿元,分别占汕头市总量77.4%和43%。同时,民营经济成为汕头吸纳就业主渠道,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吸收劳动力52.36万人,其中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936人,城镇待业人员6万多人。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汕头建设“经济强市”主要支柱。

  • 标签: 民营经济 法治环境 民营企业权益 监督管理机制 法律服务 法律保障
  • 简介:国家形象视域对于公法研究具有独特价值。在国家学说史中,国家形象与国家法治形象两者相伴而行,却时合时分;在进入现代法治国家以后,国家法治形象与法治建设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循环互动模式。西方国家历史表明,“行政国家”是现代法治国家初步阶段。我国法治形象演进路径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处于“前行政国家”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行政国家”阶段;我国行政法治未来发展将最终走向“善治国家”阶段。

  • 标签: 行政国家 法治政府 国家形象 行政法学
  • 简介:近世以来,对法律不确定性认识引发了对传统法治理论和法律方法论广泛怀疑.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对法治与法律方法问题进行了重新研究,以阐明维护法治态度,指出法律理念、态度与方法对于法治意义.虽然在此理论建构中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但在当下中国法学语境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法治做出了富有成效诠释.

  • 标签: 法治 法律方法 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的客观性
  • 简介:人治与法治是在完全不同理念氛围中生存.中国社会要从人治步入法治,就必须实现由人治理念向法治理念飞跃.这种飞跃是全方位,其中较为根本、较为紧迫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性善论转向性恶论,二是由国家优位论转向社会优位论,三是由恶法亦法论转向恶法非法论.唯此,法治国家才有其牢固理念基础.

  • 标签: 法治国家 人治 法治 性恶论 社会优位论 恶法非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