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工"形胶布固定法在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中气管导管固定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择期行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中气管导管固定采用传统的双胶布固定法,试验组术中气管导管固定采用"工"形胶布固定法。用软尺记录气管导管固定好后、置入开口器、手术结束时导管距右侧口角的刻度,作为判断气管导管移位指标;记录脱管和胶布附着处皮肤受损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导管固定好后至置入开口器和气管导管固定好后至手术结束气管导管移位距离明显小于对照组[(0.38 ± 0.16)cm比(0.74 ± 0.25)cm和(0.51 ± 0.20)cm比(1.69 ± 0.5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67和13.62,P<0.05)。两组脱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压疮;两组破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红肿和总皮肤受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8/40)比55.0%(22/40)和20.0%(8/40)比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07和14.90,P<0.01)。结论"工"形胶布固定法用于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中气管导管的固定操作简单,固定牢固,能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的移位,同时对皮肤的损伤程度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50例,将入院编号为奇数者纳入对照组,将入院编号为偶数者纳入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般手术资料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6.00%,24/25)高于对照组(76.00%,19/25),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4/25)低于对照组(24.00%,6/25),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四肢骨折患者的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更能降低患者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按照时间分类可分为早期感染(<3周)、延迟感染(3 ~ 10周)、慢性感染(>10周),此外还有Cierny-Mader分型。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感染的金标准。骨折术后的患者如术后出现晨起体温高,局部红肿、渗出则提示感染的可能,如白细胞、血沉、C-RP均为阳性,则高度提示感染。感染患者的X线检查特点是出现骨腐蚀,远端骨折部位出现反应性新骨形成。MRI检查对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能鉴别骨感染与软组织感染,能更清晰显示感染范围,有助于确定清创界限,诊断感染敏感性82% ~ 100%,特异性75% ~ 99%。PET/CT可用于体内有金属内植物患者感染的评估,诊断敏感性>95%,特异性75% ~ 99%,白细胞扫描联合骨扫描能提高诊断的精确性,诊断敏感性97.9%,特异性91.8%。血清学检查中血沉升高快,下降慢,可用于随访;C-RP敏感性高,可用于监测;降钙素原阳性提示存在感染,阴性不能排除感染。文献报道WBC、ESR、CRP三者均为阳性提示感染率100%,三者均为阴性仍有19.6%患者存在感染。骨折术后感染的处理包括全身+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清创,骨缺损可通过局部组织填塞、骨移植、骨搬运治疗。对于内固定是否去除未有定论,具体应视个体实际情况决定。
简介:摘要以往认为肱骨近端Neer2部分外科颈骨折是髓内钉内固定的适应证,而对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如Neer3、4部分骨折往往会选择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如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在手术过程中往往采用克氏针临时穿针维持复位,克氏针易受肌肉、肩峰阻挡,其临时固定强度不够,且易影响复位判断,同时克氏针会阻碍钢板防治,反复操作易破坏近端的骨质,影响固定强度。上述情况易导致钢板螺钉内固定失败。因此笔者对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尝试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具有跨越骨折区,恢复维持力线的优势,其次髓内钉为中心固定,可提供更强的支撑,且易于复位。和钢板螺钉内固定相比,肱骨髓内钉手术过程相似,但相对容易。髓内钉内固定使得肱骨头复位更容易。在固定大小结节方面,钢板和髓内钉都有自己的操作难点:对于大小结节粉碎的患者,钢板固定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借助缝线进行缝合固定;而髓内钉对于大小结节的固定则完全依靠缝线缝合固定。由于弯钉入钉点更靠近大小结节骨折块,使得复位固定困难,因此直钉更有利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复位,尤其是大小结节的复位。复位完成后如大小结节骨折块较大,可借助螺钉进行固定,如骨折块粉碎,则可通过缝线缝合固定。必要时可额外增加空心钉进行固定。而对于肱骨头残存骨量少、肱骨头入钉点周围骨质不完整、肱骨头骨折患者则不适合进行髓内钉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与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82例闭合性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者资料。男61例,女21例;年龄范围值为8~15岁;左侧39例,右侧43例。骨折Salter-Harris分型:Ⅱ型25例,Ⅲ型8例,Ⅳ型49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42例(采用切开复位金属螺钉固定)和B组40例(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时间、总治疗费用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摄双侧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两组胫骨远端骨骺损伤患儿进行影像学评估,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A组与B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术后随访18.0(16.0, 21.3)个月,B组患者术后随访16.0(13.0, 20.0)个月。A组总治疗费用[2.7(2.5,3.3)万元]显著多于B组[2.3(1.9,2.7)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2.4±34.3)、(101.0±4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9.5(88.0,91.0)°、89.7°±1.8°,B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90.0(88.3,90.8)°、89.5°±1.8°;A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前角分别为81.9°±1.8°、81.8±1.5°,B组患侧和健侧的胫骨远端前角分别为82.0(81.0,83.0)°、82.1°±2.2°,以上项目患侧与健侧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浅表感染发生率[11.9%(5/42) vs. 0% (0/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骺早闭发生率[11.9% (5/42) vs. 5.0%(2/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AOFAS的踝-后足评分[(90.6±4.9)分]与B组[(92.1±4.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金属螺钉相比,可吸收螺钉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骨骺骨折在固定效果、功能和影像学方面疗效相当,骨骺早闭风险无明显增加,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同时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总治疗费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对2~4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矢状面序列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接受减压内固定手术的2~4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55±18)岁(范围15~86岁)。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22例,融合固定术23例。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及站立位全长X线片,测量并比较两组的矢状面序列参数。腰椎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固定节段前凸角(lordosis of fixed segments,LFx)、固定节段近端邻近节段前凸角(lordosis of adjacent segment,LAdj)及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50个月,平均18.5个月。Dynesys动态固定组与融合固定组手术前后组内及组间LL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LFx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00,P=0.406),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0,P<0.001),组别和时间具有交互效应(F=3.940,P=0.006);融合固定组LFx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均大于动态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的LAdj值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0,P=0.476),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10,P=0.002),组别和时间有交互效应(F=3.560,P=0.010)。两组患者术后ROM值在组别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70,P=0.034;F=18.510,P<0.001;F=5.940,P=0.002);动态固定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ROM均大于融合固定组(P<0.05)。不同组别、不同时间P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0,P=0.451;F=0.750,P=0.477),且无交互效应(F=0.120,P=0.886)。不同组别PT、SS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0,P=0.576;F=0.020,P=0.901),而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Dynesys动态固定组患者术后2年时发生单侧S1螺钉松动,融合固定组未见并发症。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与融合固定均可有效重建腰椎矢状位前凸,术后3个月开始Dynesys固定范围的前凸小于融合固定。两种固定后LAdj角的增加趋势相似,从理论上讲均可能发生邻近节段退变。动态固定较融合固定可保留较多的活动度,而两种固定系统对骨盆参数的影响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和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仁和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21~51岁,平均34.3岁。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31例患者分为2组:13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5例、Ⅲ型8例。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高强度缝线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2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Lysholm评分、二次手术率等评定各自的临床效果。结果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44个月(平均24.8个月)随访。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1.6±7.6)、(91.9±7.4)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9)、(11.4±2.3)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3±0.5)、(3.3±0.6)个月,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空心钉组为65~100分,优良率为92.3%(12/13);高强度缝线组为60~100分,优良率为94.4%(17/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固定组中10例患者(76.9%)行二次关节镜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高强度缝线组无患者行二次关节镜手术。结论空心钉固定或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高强度缝线固定在二次手术率方面低于空心钉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比较5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年龄为50岁,身高160 cm,体重63 kg,体重指数为24.6 kg/m2。将志愿者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生成骨盆三维模型,应用ANSYS 14.5软件建立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然后生成髋臼后柱骨折模型,建立内髂坐钢板、常规后柱钢板、顺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及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对5种固定模型行应力加载,比较5种固定模型髋臼后柱骨折线的位移及应力集中部位。结果髋臼后柱骨折线上节点的平均位移:站立位时,常规后柱钢板固定模型(6.13 μm)<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6.85 μm)<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7.07 μm)<内髂坐钢板固定模型(7.08 μm)<顺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7.85 μm);坐位时,常规后柱钢板固定模型(7.77 μm)<内髂坐钢板固定模型(9.65 μm)<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模型(9.69 μm)<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10.1 μm)<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模型(10.20 μm)。5种内固定模型的应力均主要集中于骨折断端。结论内髂坐钢板及常规后柱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稳定性较空心螺钉(顺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结节逆行空心拉力螺钉、经坐骨小切迹逆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和传统切开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给予传统切开内固定术,观察组51例给予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围术期指标、相关评分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为92.16%(47/51),高于对照组的76.47%(39/51),χ2=4.744,P=0.029。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t=14.528、21.385、11.198,P<0.05)。术后5 d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t=32.266,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主观评分高于对照组(t=9.07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3/51),少于对照组的11.76%(6/51),χ2=4.744,P=0.029。结论与传统切开内固定比较,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优良率更高,可改善围术期指标,缓解术后疼痛,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治疗效果。方法:取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2组。对照组行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观察组联合加味桃红四物汤。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骨代谢、临床指标等均优(P<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架术的干预,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M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例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3岁和50岁,肿瘤长径分别为2.5 cm和1.8 cm。2例MPC浸润性癌成分(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形态)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区过渡,基质中的细胞与浸润性癌细胞形态较一致并见有移行。例1呈周边型分布模式,例2呈弥漫型分布模式。2例肿瘤细胞均呈三阴性免疫表型(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2均阴性)、基底样标志CK5/6、CK14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Vimentin和S-100弥漫阳性。结论MP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化生性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治疗一般是手术联合放化疗,也可行新辅助化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单反"α"法用于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后鼻胆管的固定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施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6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短单反"α"法)155例和对照组137例(常规反"α"法),进行鼻胆管固定,比较2组患者鼻胆管固定时间、脱出率、护理时间、舒适度及胆汁引流量。结果试验组平均鼻胆管固定时间为(18.31 ± 1.67)s,脱出率5.2%(8/155),护理时间为(35.03 ± 2.68)s,均低于对照组的(46.50 ± 5.50)s,13.9%(19/137)和(72.07 ± 7.6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为60.795、6.570、56.629,P<0.01或0.05);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4.61 ± 1.06)分,胆汁引流量(241.52 ± 53.95)ml/d,优于对照组的(5.76 ± 0.76)分和(174.09 ± 47.55)m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448、11.265,P<0.01)。结论采取短单反"α"法固定鼻胆管具有操作及护理简单、脱出率低、舒适度高、引流效果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性带锁髓内钉(elastic 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ELIN)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ELIN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1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资料。其中38例来自南开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23例来自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男36例、女25例;年龄19~85岁,平均54.5岁;均为单侧,左侧39例、右侧22例;Robinson分型:2A2型20例,2B1型29例,2B2型12例。术前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评价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随访时间13~51周,平均21.8周。其中闭合复位穿钉34例;微创切开27例,切口长度(2.04±1.08) cm。闭合复位手术时间(20.32±7.11) min,微创切开手术时间(20.30±5.37) min;闭合复位术中失血量(6.47±2.31) ml,微创切开术中失血量(27.41±11.55) ml。术前患侧与健侧相比锁骨长度短缩7.74%±3.51%,术后锁骨长度短缩0.71%±1.00%,术前、术后锁骨短缩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P<0.001)。骨折愈合时间(10.48±2.39)周;取出ELIN时间为术后(13.39±2.69)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98.87±1.74)分;DASH评分0~10分,平均1.13分。术后18例发生皮肤刺激,其中13例于术后3~6周钉尾端形成压疮,采用换药、保持清洁治疗;4例钉尾端刺激皮肤形成滑囊炎,取出内固定后消失;1例ELIN尖端从锁骨近侧穿透前侧骨皮质,刺激皮肤,术后4周X线片示骨痂连续,局部无压痛,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取钉后症状缓解。61例患者无一例发生神经和血管损伤、断钉、延迟愈合、感染、锁骨下区麻木或不适感,所有患者均对局部皮肤外观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ELIN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微创、抗锁骨短缩、骨折愈合快、术后皮肤美观等优点,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