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悲剧定义为“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虽然已是年代久远,但对于现当代的“悲剧”创作仍旧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简介:主持人的话:进人九十年代以来东北作家迟子建呈现出一种令人欣喜的创作态势,她的、、等中篇小说算得上是篇篇出彩.有人曾戏称她为东北的王安忆,认为她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赶超王安忆的能力.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发表于2000年第3期、第4期)则是她近期创作的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前后耗去了迟子建近10年的时间,她为这部小说作了多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可以说,这是一部凝结了迟子建心血的大作品,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中国文学界都对它抱有很大的期望.今天,我们想探讨的是这部作品对迟子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成功还是失败?从迟子建的个人创作史和整个九十年代文学的格局来看,这部小说究竟应怎样评价?它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什么新鲜的艺术经验?大家这段时间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思考,现在就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