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换血前后患儿血常规、胆红素以及各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换血后胆红素及血常规变化与换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平均换出率为54.82%,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52.36%,换血后血钾、血钠、血钙以及血糖与换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能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操作简单,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低剂量率持续照射实验动物外周神经,研究其对外周复合神经组织神经传导及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32只实验兔左侧坐骨神经干旁,结合对照组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结果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实验组的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和传导速度逐渐下降。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通过释放γ射线和X射线,近距离持续低剂量照射神经组织,使外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幅度减低,神经冲动传导受阻。这表明,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减小肿瘤体积,同时还能缓解癌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换血疗法治疗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对符合换血指征得新生儿高胆红素病儿进行双倍量换血治疗。并对换血治疗前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肝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进行监测。结果换血治疗前后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换血术后显著下降,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2例患儿换血后出现血小板减少,无一例患儿出现低钙血症。2例患儿换血后出现高血糖症。血钠和血钾在换血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操作较为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小,是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重要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在新生儿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50例新生儿胃肠道手术患儿随机分为PICC组和外周静脉(peripherallyinsertedvein,PIV)组,各25例,比较两组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及液体外渗发生率。结果两组间穿刺次数、留置时间、液体外渗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穿刺次数少、留置时间长、液体外渗发生率低。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值得在新生儿胃肠道的外科手术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过程观察及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总结对25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的观察及护理配合。结果25例患儿,换血后血清胆红素均明显下降,无感染、血容量不足、心力衰竭等换血相关并发症。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加强术中及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是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苹果套”或“菱形带”固定在品管圈中的应用。方法调查临床上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数据,利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解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认为开展品管圈进行质量改进,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制定对策,加强多样化健康宣教,提高护理人员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技能,掌握正确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固定方法,指导病人掌握简单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时相关注意事项,能够有效预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苹果套”、“菱形带”的固定有利于提高感染科住院病人外周静脉留置针72小时留置率,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临床治疗效果及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茂名市电白区水东医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危重病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实验组(n=100),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影响较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护理质量改进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护理,观察组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模式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置入导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局部感染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导管阻塞发生率及导管脱落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在临床护理中对肿瘤患者所具有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5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常规化疗的肿瘤患者24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20例,在实际化疗中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及临床护理,予以研究组患者彩超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及相应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穿刺临床指标、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穿刺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及化疗过程中各类不良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采用彩超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辅助患者进行化疗,可有效提升化疗中针头留置时间及患者满意度,降低穿刺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值得在癌症临床治疗护理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护理干预对b超引导下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临床意义与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肿瘤科大肠癌化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行PICC,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供完善综合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程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行完善护理干预后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显著少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大肠癌患者行b超引导下PICC的同时提供完善综合的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