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自配总蛋白试剂测定血清总蛋白含量在开放检测系统中的性能验证和实验方法。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系列文件和相关文献1,结合实际工作,设计实验方案2。对在Roche公司的ModularP的开放检测系统中测定血清总蛋白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回收试验等进行性能验证3。结果自配总蛋白试剂在检测低、高浓度质控血清的变异系数均符合原配试剂的相关标准;准确度试验结果在允许范围内;线性范围试验中实测值与理论值呈高度相关;回收率在90%~110%范围内。结论在Roche公司的ModularP中利用开放检测系统使用自配总蛋白试剂测定血清总蛋白含量达到质量要求的标准,对降低检测成本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因急性脑梗死而入院治疗患者81例,对上述所有患者入院第1、3、7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首次所测患者血压结果进行危险分层处理。对其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在其入院后第一天监测血压升高者为72例,所占比例为88.9%。之后1周内除高危组患者收缩压下降显著而舒张压下降不明显外,其余低、中、高危3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自然下降趋势,且各数值均有显著下降。一周后比较患者血压分层级别越高且血压越高,结果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与高血压危险分层有着重要的关系,临床上对患者入院后应采取严密的血压监测,对血压危险分层后血压处于高、极高的患者应特别重视控制血压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患者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分层次培训在重症医学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以及取得的培训效果。方法选择2012-2013年我院重症病房的25名护士作为培训对象,根据护士学历水平,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然后针对性的对四个不同层次的护士人员开展培训。比较开展分层次培训之前的患者满意度以及医生满意度。结果重症护士培训前的医生满意度为75.56%,患者满意度为80.00%,经过分层次培训之后,医生满意度为93.33%,患者满意度为95.56%。两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层次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因此让医生满意度以及患者满意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行之有效的医院伤口专科学组护士培训方法。方法依据伤口专科学组护士入组年限并结合理论考核将77名学组护士分成为初级成员48名、中级成员27名和高级成员2名(均为造口治疗师,主要负责培训),分别设计伤口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同时对科研、教学和专科质量管理能力进行培训,设计考核进阶标准,予以考核进阶。结果培训后伤口学组成员分层次理论考核平均分由74.57±8.68,上升至84.60±7.84,学员对培训的课程设计、内容适宜性、模式实效性、教师授课技巧以及培训后对临床的指导性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伤口专科学组护士进行分层次培训和考核,能有效提高培训效果和护士的积极性,提高护士专科护理实践技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次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名,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集的各科室护理人员,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案,观察组采用分层次管理,回顾相关资料。结果两组护理管理前业务操作评分及理论知识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管理后观察组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管理前工作积极度、医生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管理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运用分层次管理,可显著提高患者及医生护理满意度,改善护理人员业务操作及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促进了医院和谐发展,并保障了患者权益及社会效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士分层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患者分为实验组(n=75)与常规组(n=75),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常规组实行常规优质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护士分层管理方案。对比两组护理人员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知识教育、不良事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知识教育以及不良事件等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分层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提升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并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静脉输血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1,但在寒冷季节输液,由于液体温度较低,常致使病人的肢体发凉,发麻、涨痛、甚至全身发冷而打寒颤,常给病人带来不良反应,造成微循环血流速度降低,影响治疗效果2。尤其是术后病人、婴儿、老年病人、发烧病人,低温大容量输液常造成体温下降;而低体温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如凝血机能障碍、伤口愈合缓慢、住院时间延长、药物代谢速度降低等。寒冷气候,术中术后体腔冲洗液则应加温至37℃左右,以防冷水刺激,引起膀胱,胃肠道痉挛。在输注前对血液、静脉输液及冲洗液进行加热,可以有效的防止病人体温的下降,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消除多种并发症,可显著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康复,体现人性关怀3。而以往血液、静脉输液等的加温多采用输液加温器或电子加温器进行,但输液加温器体积较大,不利于搬动,不适合广泛推广应用;电子加温器只是对输液管进行加热,加热面积较小,温度不恒定,容易产生气泡,发生气体栓塞4。市场也出现了一次性液体加热袋,但该类产品加热效率低,不能长期使用,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在抢救病人和快速冲洗体腔时常采用气体加压的方法,对急需输入药液、血液和冲洗液的病人起到加快输注的作用。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输液的加压装置,这无形中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又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我们根据临床实践,研制了一种可实现输液袋加热加压装置,并获得了国家专利,现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