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儿童抗癫痫指南、丙戊酸钠药品说明书,对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适应症,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丙戊酸钠为儿童抗癫痫的首选药物之一,因为其特殊的药理作用,与其药物相互作用较多,肝药酶抑制剂引起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提高西咪替丁;肝药酶诱导剂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利福平;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结论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疗效安全是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肌阵挛发作、和失张力发作这5种发作类型唯一的初始单药首选药物。治疗儿童癫痫时,当两个单药先后使用治疗均未奏效,原则上应考虑联合用药。丙戊酸钠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监测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对1岁以内儿童参与保健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参与儿童保健儿童7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依据参加是否规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未保持规律性参加,观察组儿童规律参加保健,对两组儿童1岁时身高与体质量情况观察,并比较鱼油添加率、VD缺乏性佝偻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出生时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岁时观察组儿童身高、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儿童1个月内鱼油添加率82.05%(32/39)高于对照组61.54%(24/39),VD缺乏性佝偻病观察组2.56%(1/39)低于对照组15.38%(6/39),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岁以内儿童规律性参与保健,对促进其生长发育、保持健康体质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实践中推广。
简介:摘要攻击行为,亦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做出以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包括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为目的的一切行为。攻击行为普遍存在于儿童之间,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多种,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传统和大众传媒等社会因素,还有个体认知因素等。因此,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矫正策略可以从认知训练,情绪宣泄,意志培养和行为干预等四个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干预和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集训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康复治疗的两组患儿,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康复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的功能区得分及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定结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的功能区得分均优于治疗前,两组粗大运动疗效(GMFM-88得分)评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定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各能区的发育商(DQ),治疗6个月后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集训与常规康复相结合可以更有效提高患儿的认知、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对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更有实际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428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外伤性癫痫与颅脑损伤类型、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损伤部位的关系。结果428例脑外伤病人中继发外伤性癫痫49例,占外伤病人总数的11.45%,其中癫痫即刻发作占67.35%(33/49),早发性癫痫占28.57%(14/49),晚发性癫痫占4.08%(2/49)。闭合性颅脑损伤及开放性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癫痫发生率分别为6.23%(19/305)、24.39%(30/123)。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及凹陷性颅骨骨折患者的癫痫发生率分别为23.73%(28/118)、25.71%(9/35)和26.67%(8/30),明显高于CT发现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的245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癫痫发生率1.6397%(4/245)(P<0.05)。结论(1)儿童外伤性癫痫发作形式以即刻发作及早发性为主。(2)开放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凹陷性颅骨骨折可能是外伤性癫痫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社区保健对小于18个月月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入选的210例研究对象均为在我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健康体检的小于18个月月龄的儿童,其健康体检时间均在2016年01月—2016年12月期间,以随机原则实施分组,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5)。观察组儿童给予社区儿童保健干预,对照组儿童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观察组儿童干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时的体质量和身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营养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于18个月月龄的儿童实施持续、规律的社区儿童保健干预,能够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将其其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实践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让更多的人认识儿童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mutism)的发生与表现;呼吁大家都来关心儿童的身心发育;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孩子语言器官无器质性改变,智力正常,发言功能正常,因某些精神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在特定社交场合或特殊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心理问题)而非语言功能障碍。方法本例是作者门诊中诊断并指导治疗的五岁半女孩,主要是由于家庭因素精神受创及环境教育方式不当而发病。结果与结论经家庭及环境教育方式方法改变、改变环境及精神分析、心理疏导,以及加强特殊游戏、行为矫正等治疗,孩子6个月后症状有所减轻;家长紧张及焦虑也得到缓解;18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