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的溶栓治疗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8月份--2018年8月份的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相关研究,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即干预组43例患者,在治疗3小时内展开;对照组42例患者,在3-6小时内展开,并且详细记录下1天、7天、14天的溶栓治疗情况对比。结果在进行溶栓之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经过分别治疗之后,干预组中患者在不同时间的治疗效果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工作而言,越早(3小时内)进行治疗对患者愈加有利,同时晚期溶栓治疗也具有相应的治疗效果,只是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相对而言更加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APTT试验在临床上由于操作简单、迅速及敏感性高等现被临床广泛应用。结果因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对标本的采集、抗凝药物及实验室方法等因素给予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取的96份标本进行离心,后采用干化学法检测浓度。将所有标本一式两份,分别置于在室温和3℃冷藏条件下。观察对比室温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和180min状态下的血氨浓度。结果室温状态下放置30min,溶液浓度与0h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放置30min以上,溶液浓度数值均呈现大幅度上升,与0h浓度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冷藏状态下30min、60min、120min的血氨浓度与0h血氨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120min以上检测的血氨浓度数值与0h浓度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氨标本采集后,应在30min内完成检测。如不能及时检测,可放置于3℃冰箱内冷藏,于120min内完成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当中,给予其早期康复干预对其康复时间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内收治的42例脊髓损伤患者为主要对象,根据其康复干预时机不同将其均分为早期组与晚期组,两组患者接受相同的康复干预,但是早期组患者在损伤后2周内接受康复治疗,晚期组患者则在损伤后1个月才开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康复住院时间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晚期组,且康复住院时间较短,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也较少,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当中,让其接受早期康复干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对网织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 20例健康体检者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分别于即时、 4℃冰箱保存一天、两天、三天,共 4次在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 IPF;另外,随机抽取 20例门诊病人 EDTA-K2抗凝静脉血 2ml,于室温下每隔 2小时检测一次 IPF,观察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 4℃冰箱保存 24小时后, IPF%、 IPF#均值与当天检测均值差异有显著性( P=0.003,0.006)。室温保存标本在 4小时之内结果稳定。结论: EDTA-K2抗凝全血在室温下 4小时之内对网织血小板的检测稳定; 4℃冰箱保存一天后不适于网织血小板的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的结果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健康体检者,共150例,每一位均抽取两管血液,5ml/促凝管,2ml/氟化钠-草酸钾抗凝管,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后,即该检测相关项目后放2-8℃标本库密封保存2d、3d、4d、5d、6d和7d分别再进行生化检验,统计生化检验结果,确定不同检验项目最佳的生化检验时间。结果经过研究发现,放2-8℃标本库密封保存除GLU会随放置的时间延长,检测结果会明显降低外(p<0.05),AST、ALT、ALP、GGT、UREAL和TRIGL略有差异,与即该的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检验时,血液标本放置时间不同,对生化检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放2-8℃标本库密封保存,可以用于除血糖外大部分检测项目结果溯源。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间苯三酚、山莨菪碱、地佐辛治疗急性内科腹痛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探寻能迅速缓解急性腹痛、安全有效,又不掩盖其症状的有效药物。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间苯三酚40mg+灭菌注射用水2ml肌肉注射),对照1组(山莨菪碱10mg肌肉注射),对照2组(地佐辛5mg肌肉注射),观察三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2组总有效率均为96%,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88%,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苯三酚治疗急性内科腹痛疗效显著,安全,无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109例,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处理,并结合患者骨折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09例患者内固定治疗方法选择中,结合患者骨折类型、耐受情况,主要以多枚斯氏针、Ender钉、加压螺纹钉、角状钢板、Gamma钉、Richard钉等方法为主。所有患者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颈干角平均127.5°。其中优、良、可、差分别为62例、37例、8例、2例,优良率90.83%(99/109)。住院期间,出现髋内翻2例、腹泻2例、螺钉脱出1例、深部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5.50%(6/109)。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围术期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72名,选用3种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后离心分离后检测,并将BD管血浆分装于室温和冰箱内保存。对比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凝血结果、冰箱及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结果。结果国产B管TT短于BD管、国产A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8h后P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下放置8h后T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凝血检验结果,凝血检验时应选择合适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并尽快检验,以提高检验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算输液工时,探讨规范静脉给药时间对呼吸内科护理人力配置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法测定输液工时;借助医院信息系统及排班表获取输液及配换液频次及相关数据;计算呼吸内科每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中完成输液操作所占时间及夜班护士完成输液操作时间占夜班总时数百分比;结果呼吸内科每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中完成输液时间占51.54%,患者每24小时中只获得0.816小时的除输液治疗外的护理服务,夜班护士60.67%的时间用于完成输液治疗;结论为遵循合理的给药间隔时间,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应适当增加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编制,增加夜班护理人力配置,以保证病人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循证护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分组,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研究对象,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予以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5%,对照组为18.97%,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4.83%,对照组为77.59%,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予以循证护理,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