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内侧入路和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8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其中42例行内侧入路钢板固定,36例行外侧人路钢板固定。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牢和临床疗效。结果内侧入路和外侧人路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内侧人路叮减少桡神经损伤的风险。,结论内侧入路和外侧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町获得相当的临床效果,但内侧入路组切口隐蔽,减少了桡神经损伤的风险。

  • 标签: 内侧入路 外侧入路 肱骨干 疗效
  • 简介:骨关节结核是主要的外结核之一,脊柱结核发生率占骨关节结核的50%[1],其病变主要是破坏椎体导致脊柱不同程度受损,从而引发脊柱失稳、椎管内压迫及脓肿形成。多节段脊柱结核表现为>3个的椎体破坏,其中一部分的病变部位有>1个正常椎间盘的相隔,表现为多个中心病灶共同破坏,称为跳跃型脊柱结核。跳跃型脊柱结核的特点为>2处独立活动病灶,且病灶间有正常椎间盘相隔,其发生率在脊柱结核中占10.0%~16.5%[2-3]。跳跃型脊柱结核由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漏诊,患者就诊时往往多合并脊柱畸形及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采用个性化方案治疗跳跃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1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结核 脊柱 清创术 内固定器 骨移植
  • 简介:近年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最常用的方法。随着新的颈椎固定器材不断应用于临床,使该传统方法得到了改良。固定器材的设计不尽相同,其共性皆在于固定邻近椎体并覆盖在植骨块前方使其不易脱出。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9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颈椎前路减压 护理体会 围手术期 内固定器材 植骨融合术
  • 简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连续性颈椎病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在大多数病例中取得了满意疗效。而对于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由于其累及的节段多、范围广、呈跳跃性,前路术式的合理选择就更为重要,但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总结2001年9月~2005年5月收治的17例跳跃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不同颈前路术式的治疗效果,并进行评价。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脊柱结核的发病率近年来正逐年上升,上胸椎结核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难点。以往常采用后外侧经胸膜外入路,但此手术入路存在病灶显露不充分、椎管减压不彻底、操作受限制等缺点。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对12例上胸椎结核合并瘫痪的患者,采用经胸腔前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间植骨固定术,效果满意。

  • 标签: 上胸椎结核 内固定治疗 减压植骨 前路椎管 瘫痪 结核病灶清除
  • 简介:我院从1985年开始,应用鲁克氏棒治疗胸椎不稳定骨折脱位并截瘫5例,效果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20~42岁。均为外伤性胸椎不稳定骨折并截瘫,T6.71例、T102例,T71例,T91例。均为不完全性截瘫。屈曲压缩型2例,爆裂型1例,骨折脱位型2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例,交通事故2例,塌方砸压伤1例。就诊时间最短5小时,最长22小时。

  • 标签: 胸椎骨折 鲁氏棒 内固定治疗 骨折脱位 不完全性截瘫 硬膜外腔
  • 简介:退变性腰椎滑脱主要指由于腰椎不稳、小关节突退变增生、椎间盘退变等下腰部退行性病变导致的腰椎滑脱,其峡部一般完整,因此又称假性滑脱,其发生率为各种病因所致腰椎滑脱的60%以上。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于腰椎退变的基础之上,绝大多数合并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后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术式。在融合方法上主要有后外侧植骨融合(PosterolaterallumbarfusionPLF)与椎间植骨融合,椎间植骨融合分为前路与后路融合。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proximalfemoralplate,LPF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就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LPF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比较顺利,未出现严重异常情况,但PFNA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均优于LPF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P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5);PFN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早于LPFP组,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也优于LP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结论PFNA创伤相对较小,更符合微创理念,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针对侧前方减压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技术要求高等问题进行技术改进,并评价改进后技术的优缺点。方法11例患者采用传统经腹膜外入路即常规程序作为对照组,16例选择采用改良“L”形胸腰联合切口(经第11~12肋胸膜外一腹膜后入路)及改进程序。比较2组间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7例胸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改进后术中平均出血量45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119min,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7cm.。随访4-13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无截瘫加重,脊柱序列正常,无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失现象,无假关节形成和固定失败。神经功能获1级以上恢复者达94%。结论该技术改进具有切口短、出血少、手术创伤较轻、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的优点。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先天性马蹄翻足是常见的足畸形,发病率1‰~3‰。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婴幼儿期采用反复多次的手法矫正,然后用石膏或Denis-Broun氏夹板固定,以维持矫正位置,但这种方法时间长,疗程至少1年以上,并且复发率高(40%~80%)。有学者采用足后内侧广泛软组织剥离松解术,克氏针固定,以期纠正畸形,

  • 标签: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治疗观察 婴幼儿期 内固定 骨骼发育异常 手术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椎间盘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有单节段的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8例,其中椎间盘裂型(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19例,椎间盘退变型(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29例。于术后2、12周随访,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的总体有效率79.2%(38例),术后12周有效率64.6%(31例)。术后2、12周IDD组和DDD组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DD和DDD组在各自的2周与12周VAS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可同时缓解IDD型和DDD型盘源性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对于接受此治疗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脊柱疾病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椎间盘 注射
  • 简介: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使用有限切开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采用此种方法治疗Ⅲ型Pilon骨折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9~59岁,平均37.6岁。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2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采用Teeny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30例,良5例,可1例,差1例。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切开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是一种较佳方法,能减轻局部软组织的压力,避免局部软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以及软组织血运破坏少等优点,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标签: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PILON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有限固定譬拿竺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12例。结果本组经6~14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达骨性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有限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能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外固定器 肱骨 多段骨折 骨切开术
  • 简介:在脊柱外科领域,胸腔镜及腹腔镜下的脊柱侧弯矫形融合及第二代腰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TRx)下的椎间盘摘除术已有较多成功的经验及报道[1],但镜下后路椎体骨折固定术报道较少.作者自2002年起,尝试在METRx辅助下置椎弓根螺钉行胸腰椎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取得成功,共开展21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医护人员接受放射量小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 标签: METRX 胸腰椎骨折 微创外科 内固定 椎间盘摘除术 椎弓根螺钉
  • 简介: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骨折,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分类方法是Lauge-Hansen和AO的分类方法,我们将Lauge-Hansen旋后外旋和旋后外展型骨折简称为旋后型骨折.此类骨折占踝部骨折的70%以上,其共同特点是均由旋后应力引起骨折,外踝的骨折块较小,固定后骨折的稳定性差,早期功能锻炼易造成复位丢失.我们从2002年9月至今对25例旋后型踝部骨折病例采用改良的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骨折,均得到稳定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标签: 踝部骨折 钢板内固定 旋后 改良 早期功能锻炼 分类方法
  • 简介:目的介绍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完全性截瘫32例.方法依据骨折类型,神经致压骨块位置及椎管狭窄程度,分别选用不同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系统进行骨折间接复位减压,并通过后方或侧前方入路椎管直接探查减压.以影像学Wolter分类结合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评价.结果经椎弓根短节段后路骨折固定方法安全性好,椎管减压充分,Cobb′s角术前平均28.5°,术后恢复至6.5°,29例(90.63%)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管减压术对外伤性不全截瘫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椎弓根钉固定方法的间接椎管减压与稳定的三维固定作用及伤后早期康复训练尤为重要.

  • 标签: 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 并发症 不全截瘫 椎管减压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