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原花青素(procyanidin,GS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代谢障碍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GSP低、中、高剂量(50、100、200mg/kg)组。术前30min采用腹腔注射给予不同浓度的原花青素溶液,脑缺血2h后重复给药一次,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观察不同剂量GS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状态、脑组织含水量及乳酸含量、能量代谢酶(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明显升高(P〈0.01),脑组织含水量及乳酸含量均升高(P〈0.01),Na+-K+ATPase、Ca2+-ATPas的活性降低(P〈0.05);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比,GSP中、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组无显著差异(P〉0.05);
简介:目的:从胎盘转运和代谢角度,研究十字花科蔬菜有效单体成份吲哚-3-原醇(13C)口服给药对被动吸烟所致大鼠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妊娠天数明确的Wistar大鼠40只,分成正常对照组、I3C对照组、吸烟对照组、吸烟加I3C小剂量组、吸烟加I3C大剂量组。从妊娠第0天起给予I3C(1和4mg·kg^-1)灌胃,从妊娠第9天起被动吸烟,第21天剖腹取胎,观察黄体数、植入数、吸收胎、死亡数和活胎数,测量胎鼠生长发育指标及胎盘重;观察胎儿外观畸形,同时进行内脏畸形、骨骼畸形和骨化程度鉴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液细菌培养在菌血症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对灵敏度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疑似菌血症患者中,择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院的200例,分别对其进行血清降钙素原含量测定和血液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将其划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并对其血清降钙素原和细菌出现阳性的时间进行记录、比较。结果:在54例疑似菌血症患者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后,阳性124例、阴性76例,其血清降钙素原分别为(12.31±3.42)ug/L、(0.29±0.42)ug/L,差异显著(P<0.05)。在124例阳性患者在2d内呈阳性的,有98例,其血清降钙素原平均值(16.37±4.32)ug/L,有感染性休克的症状;在3~4d呈阳性的,有26例,血清降钙素原平均值(9.42±2.31)ug/L,感染较为严重,但相对98例较轻。结论:在菌血症发生后,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结果基本一致,可通过降钙素原变化来观察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可结合实际状况来加以选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通过利用过敏原检测结果对荨麻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护理干预所产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患者100例,根据患者自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通过敏原检测结果给与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日与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平均住院日为10.3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为12.5天,观察组出院后满意度为98.9%,对照组出院后满意度为90.4%。结论:过敏原检测技术对皮肤科荨麻疹患者的治疗、护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指导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致敏物质,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瘙痒与痛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实际工作中应用效果良好,取得患者的好评。
简介:【摘要】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在临床中具有病情恶化迅速、死亡风险提升等特征,能够为患者的身心健康与预后转归情况带来不利影响。临床中目前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开展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抗感染治疗,但受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等因素影响,临床治疗工作开展难度提升。因此探寻一种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案帮助临床医生明确抗感染治疗开展与停止时间,对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均为当前临床较为常用的病原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在检验感染、炎性反应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表现。为推进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治疗预后效果改善,本文围绕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在抗感染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展开综述。
简介: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心可宁胶囊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含量,以更好地控制丹参的质量。方法:采用Alltech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量1.0mL·min^-1,检测波长280nm。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906~1.9062txg(r=0.9998)、0.0213~0.2131μg(r=1)、0.1727~1.7277μg,(r=1);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6%(RSD=1.5%)、102.2%(RSD=1.2%)、99.5%(RSD=1.6%)。结论:本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简介:目的:为进一步研究青霉素类过敏反应的机制,探讨青霉素过敏反应与食入性、气源性致敏原过敏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检测219例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8种普通过敏原(包括4种食入性和4种气源性)和8种青霉素主、次要抗原决定簇。结果:青霉素过敏病人中,至少一种青霉素类药物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为62.10%,至少一种普通过敏原IgE抗体阳性率为42.92%,食入性致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和气源性致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33%和23.29%。青霉素抗体阳性病人组中,食入性致敏原IgE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且食入性致敏原IgE与青霉素IgE呈正相关(r=0.213,P=0.002);气源性致敏原IgE抗体阳性率在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气源性致敏原IgE与青霉素IgE无相关性(r=0.119,P=0.08)。结论:食入性致敏原对IgE介导的青霉素过敏病人的致敏性较高。
简介:目的评价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对慢性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并对其中部分同意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400例,共检测出常见过敏原25种。1094例采用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进行治疗,痊愈202例,显效252例,有效431例,总有效率80.9%。结论生物共振诊断治疗仪在诊治慢性过敏性疾病方面优势明显,且检测、治疗过程安全、无痛苦,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