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血脂异常是重要的传统CVD危险因素,然而,在炎症过程的影响下,活动期的RA患者通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较低,导致其CVD风险常被低估,即脂质悖论。传统的脂质谱不能反映RA患者的CVD风险。开发新的“非传统”脂质参数对于进一步评价RA中脂质改变,识别CVD风险对于活动性RA患者非常重要。本文就血脂异常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CVD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
  • 简介:摘要近年来,1型糖尿病(T1DM)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该病仍明显缩短预期寿命。心血管并发症是T1DM患者致死的首要原因,其发生率甚至高于2型糖尿病。影响T1DM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因素有不同于2型糖尿病的自身特点,除了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微血管并发症、不良生活方式之外,非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低血糖与血糖变异、胰岛素抵抗、心脏自身免疫炎症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对于T1DM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防治手段均较为匮乏,已知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和 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能否在T1DM发挥同等效力均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探索。

  • 标签: 糖尿病,1型 心血管疾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的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为47~77(59±3)岁。基于患者CTA构建优化三维颅内血管模型,利用流体力学方法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颅内动脉CT-FFR为0.59±0.18,有创FFR为0.60±0.22,由二者数值推测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有潜力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生理学意义的评估。

  • 标签: 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计算流体力学 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1例AMI并心力衰竭病人按入组时间单双号排序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因随访期间发现占位病变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心血管康复护理。入院72h内、出院1年随访时分别收集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简表评价病人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1年随访时MAP、HR、FBG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1年随访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简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

  • 标签: 心血管康复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程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112例TN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术前MRI影像学数据,包括:桥小脑区(CPA)面积比(健/患侧)、三叉神经(TGN)长度比(健/患侧)、TGN夹角比(健/患侧)、责任血管类型。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本组112例患者中,其中男49例,女63例;年龄20~82(59±9)岁,病程0.05~30.00(5.60±5.15)年。疼痛位于左侧43例(38.39%),右侧69例(61.61%);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年,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复发11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病程≥3年(HR=9.34,95%CI:1.12~39.07)、CPA面积比(健/患侧)>1(HR=27.47,95%CI:1.69~44.20)、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HR=35.39,95%CI:1.26~18.60)以及动静脉(HR=46.07,95%CI:2.74~27.75)是影响MVD术后复发的因素(均P<0.05)。结论患者病程≥3年、CPA面积比(健/患侧)>1、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动静脉是影响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TN痛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CPA面积 复发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浆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水平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21年3—8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并且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脑小血管病脑白质高信号的患者为病例组,匹配同期于该院体检科就诊的,磁共振检查显示无脑白质高信号且没有神经系统疾病史的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Hsp90α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对照组与病例组中血浆Hsp90α水平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小血管病患者中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因素。结果在183例研究对象中,对照组73例,男28例,女45例,年龄(54±10)岁。病例组110例,男71例,女39例,年龄(64±10)岁。病例组血浆Hsp90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Q1,Q3)][53.33(35.33,70.09)ng/ml比35.02(18.51,54.95)ng/ml,P<0.001]。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浆Hsp90α>58.34 ng/ml与脑小血管病脑白质高信号相关(OR=5.931,95%CI:1.955~17.995,P=0.002)。结论较高的血浆Hsp90α水平与脑小血管病脑白质高信号相关。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白质高信号 热休克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例对照研究
  • 作者: 于志雨 胡高峰 李臣宾 李婷婷 彭明婷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7期
  • 机构: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结合活性(VWF:GPIbM)检测的性能验证方法和指标。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系列文件和我国卫生行业标准,使用Sysmex CS-5100仪器及配套试剂,设计方案并验证其检测VWF:GPIbM的性能。(1)精密度验证:使用正常值、低值质控品和3种不同活性的混合血浆(活性范围为5.0%~150.0%),每天重复检测各样品5次,连续5 d,计算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依据产品说明书标示的性能要求设定精密度评价标准;(2)正确度验证:将配套校准物稀释成活性参考值分别为5.2%、31.2%、62.4%、104.0%和138.7%的样品,各样品重复检测次数与精密度实验相同,计算检测均值与参考值的偏倚,依据允许总误差设定正确度评价标准;(3)线性验证:配制10种不同活性的混合血浆(活性理论值范围为3.6%~160.4%),用于低活性水平和正常活性水平校准曲线的线性验证,重复检测各样品3次,计算检测均值和理论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R2以及偏差,依据行业标准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设定线性评价标准;(4)定量限验证:将配套校准物稀释成活性为3.3%和2.7%的样品,重复检测各样品12次,依据CLSI文件设定评价标准。结果精密度验证的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1.0%~2.5%和1.1%~2.6%;正确度验证结果的偏倚分别为-0.4%、1.0%、-2.6%、0.3%和-2.7%;低活性水平(3.6%~31.8%)和正常活性水平(28.4%~160.4%)线性验证结果显示,回归方程的斜率分别为1.021 7和0.996 2,R2分别为0.993 5和0.993 9,各样品检测结果的偏差为0~1.8%、-10.1%~0,均符合要求;定量限验证检测结果的偏差为-0.4%~0.3%,均符合要求。结论VWF:GPIbM方法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和定量限验证结果均满足产品说明书标示的性能要求或本研究设定的评价标准,可为临床实验室的性能验证提供参考。

  • 标签: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血小板结合活性 性能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100 kVp碘流率降低至120 kVp水平60%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2年2至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因临床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的受检者205例,其中男105例,女100例,年龄23~87(60±13)岁。根据受检者体重分成5组,分别为<50 kg、50~59 kg、60~69 kg、70~79 kg、≥80 kg。所有病例均采用100 kVp管电压扫描并联合混合迭代重建技术(KARL 3D)重建,碘流率注射方案设置为120 kVp碘流率标准的60%(在指南基础上降低了10%),各组碘流率分别为0.9、1.0、1.1、1.3及1.4 gI/s。比较5组受检者CCTA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的CT值及噪声(SD值),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析以上指标的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5组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CT值及SD值,左前降支近段及右冠状动脉远段管腔SNR和CNR,以及冠状动脉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组间CCTA检查对比剂用量和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比剂用量分别为30、34、38、43及48 ml,ED[M(Q1,Q3)]分别为2.24(1.88,2.56)、2.62(2.24,3.17)、2.70(2.48,3.20)、4.13(3.85,4.40)及4.44(4.01,5.02)mSv。结论CCTA100 kVp碘流率注射方案降低至120 kVp碘流率的60%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

  • 标签: 放射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体重 碘流率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房颤相关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4例,其中直接机械取栓组52例、桥接治疗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架取栓,桥接治疗组在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两组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0(5.2,42.0)分比10.0(6.0,25.8)分]、出血转化率[44.2%(23/52)比45.2%(19/42)]、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5%(6/52)比 11.9%(5/42)]、90 d死亡率[34.6%(18/52)比 38.1%(16/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机械取栓及桥接治疗组90 d 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36.5%(19/52)和35.7%(1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5,95%CI:0.39~3.37,P=0.805);大脑中动脉闭塞亚组桥接治疗组的取栓次数[2(1,3)次比1(1,2)次]、血管再通时间[(81±41)min比(57±29)min]均较直接取栓组明显增加(均P<0.05)。本研究发现,直接取栓在房颤相关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具有与桥接治疗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 标签: 心房颤动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 桥接治疗 队列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系统性治疗以化疗为主,免疫治疗仅对部分亚型有效,以培唑帕尼和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靶向治疗的主要药物,已被国内外指南明确推荐为非特指型软组织肉瘤的二线治疗。近年来这类药物除了用于晚期二线单药治疗,其在二线联合治疗、维持治疗、一线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等方面也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现就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软组织肉瘤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做简要述评。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肉瘤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抗血管生成 靶向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小鼠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诱导缺血肢体骨骼肌纤维重塑的机制。方法雌性ICR小鼠18只,无特定病原体级,6周龄,体重25~3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空白对照组(n=6)和NGF基因治疗组(n=6)。对空白对照组和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后肢缺血造模,在术后第7天对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小鼠进行空质粒转染,NGF基因治疗组小鼠进行NGF基因转染。在术后第21天对患肢血流灌注评估后进行腓肠肌取材。对3组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Ⅰ、MHC-Ⅱa及MHC-Ⅱb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GF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δ(PPAR β/δ)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三磷酸腺苷(ATP)表达量。结果术后第21天,NGF基因转染组小鼠患肢血流灌注量为(195.70±9.99)PU,低于假手术组(312.15±17.32)PU(P=0.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82.11±8.55)PU(P=0.001)。NGF组的肌肉萎缩程度低于空白对照组,NGF基因转染组的毛细血管密度为(0.34±0.05),高于假手术组(0.11±0.03)和空白对照组(0.27±0.04)(均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为(0.39±0.19),高于假手术组(0.18±0.01)和空白对照组(0.25±0.14)(均P<0.05)。NGF基因转染组的NGF、PPAR β/δ、COX、IDH、ATP的表达水平,以及MHC-Ⅰ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NGF基因转染后能够促进小鼠缺血肢体毛细血管生成,增加其血流灌注,进而诱导骨骼肌肌纤维向Ⅰ型重塑,该过程可能与NGF诱导PPAR β/δ表达,促进骨骼肌细胞有氧代谢有关。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治疗性血管生成 下肢缺血 肌纤维类型 能量代谢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陈梦婷 余慧青 陈兰 王思雄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25期
  • 机构: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营养科,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营养科,重庆 400030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重庆 400030
  • 简介:摘要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是免疫治疗过程中发病率极高的皮肤免疫不良反应,3级及以上反应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容貌及生活质量。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4个周期,同时给予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治疗,达到部分缓解。患者在第2周期治疗后出现RCCEP 1级;第4周期治疗后,RCCEP略增大;在第4周期后停用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在第5周期治疗后,患者面部RCCEP明显增大,达3级。该病例提示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在改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患者RCCEP中可能存在积极作用。

  • 标签: 肺肿瘤 卡瑞丽珠单抗 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 肠道微生态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分叉水平及颅外段颈内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行颈动脉DSA和彩超检查的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数据,其中男154例,女32例,年龄36~84(66±8)岁。分析颈动脉分叉位置对应颈椎水平、颈动脉分叉位置至下颌角距离,以及分叉高低与颈长的相关性,统计颈动脉扭曲的发生率。结果DSA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水平最常位于C3水平,占37.3%(56/150),右侧最常位于C3~C4水平,占33.6%(42/125)。最高位于左侧C2、右侧C2~C3水平;双侧最低均位于C5水平。左侧颈动脉高分叉(C3及以上)发生率为46%(69/150),高于右侧的21.6%(27/125)(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高分叉发生率分别为33.2%(76/229)、43.5%(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为(3.0±1.3)cm,小于右侧的(3.4±1.2)cm(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分别为(3.2±1. 2)、(3.3±1.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颈动脉分叉水平与颈长无相关性(右侧:r=0.02,P=0.091;左侧:r=0.01,P=0.927)。女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28.1%(9/32),男性为15.6%(24/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高分叉组右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59.3%(16/27),高于非高分叉组的3.1%(3/98)(P<0.001);高分叉组左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30.4%(21/69),高于非高分叉组的2.5%(2/81)(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左侧颈动脉分叉位置高于右侧,颈动脉高分叉患者更容易合并颈动脉扭曲。术前彩超结合DSA检查能够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的扭曲程度,以期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分叉 颈椎水平 扭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伴有卵圆孔未闭(PFO)隐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病(CICVD)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PFO相关脑血管病的治疗和二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5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ICVD患者,均行经食管超声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明确存在PFO相关右向左分流。所有患者均行高凝相关因素筛查及综合分级评分,并对PFO根据解剖特征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和PFO封堵术组,通过随访观察,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脑缺血事件的复发情况,采用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探索影响复发的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失访10例,最终107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66例,女41例,年龄14~67岁,随访[M(Q1,Q3)]1 229(45,3 508)d。药物治疗组(66例)与PFO封堵术组(41例)脑缺血事件的复发率分别为6%(4/66)和7%(3/41),其中封堵术组复发患者均存在残余分流。累积复发风险曲线显示,PFO封堵术组脑缺血事件的累积复发率(17.9%)与药物治疗组(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68,P=0.544),进一步对伴有高危PFO和低危PFO的CICVD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两组间脑缺血事件的累积复发风险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高危PFO亚组分析:χ²=0.685,P=0.408;低危PFO亚组分析:χ²=0.072,P=0.789)。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提示,经校正高危PFO、封堵术等影响因素后,高凝相关因素评分是复发脑缺血事件的预测因素(HR=2.079,95%CI 1.069~4.045,P=0.031),且随着高凝相关因素评分升高,患者的累积复发率有升高趋势(P=0.046)。结论对伴有高危PFO或低危PFO的CICVD患者,不应忽视首选药物治疗对此类患者的重要价值。高凝相关因素异常增加了该类患者复发脑缺血事件的风险,对此需加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筛查和兼顾性药物治疗。

  • 标签: 卵圆孔,未闭 隐源性 脑血管病 复发 高凝 队列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对以哮喘为首发症状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以哮喘为首发症状的22例EGPA患者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哮喘急性发作(AE)次数、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BVAS)、呼气峰值流速(PEF)变异率、PEF占预估值百分比(PEFpred%)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估值百分比(FEV1pred%)、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OCS)维持用量等指标[M(Q1,Q3)]的变化,观察奥马珠单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2例EGPA患者中位年龄42(22~70)岁,男11例。经奥马珠单抗治疗4个月后,EGPA患者的总体应答率为68.2%(15/22)。15例应答组患者ACT由治疗前的19.0(16.5,21.0)分上升至治疗后的23.0(21.5,24.0)分(P=0.001),AE次数从0.7(0.3,1.0)次/4个月下降至0(0,0.7)次/4个月(P<0.001),BVAS由4.0(2.0,6.0)分下降至2.0(2.0,4.0)分(P=0.007),PEF变异率由18.8%(14.0%,27.7%)下降到9.2%(6.8%,11.9%)(P=0.007),PEFpred%由80.8%(73.5%,90.7%)上升到100.5%(79.4%,114.0%)(P=0.005),OCS维持剂量从15.0(10.0,20.0)mg/d减少到8.8(5.0,10.0)mg/d(P=0.005);7例无应答组患者的基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11.4%(9.2%,22.6%),高于应答组[3.4%(1.1%,6.5%),P<0.05]。22例患者共进行190次注射治疗,仅4例次(2.1%)在注射奥马珠单抗后出现头晕、注射部位肿胀伴瘙痒等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奥马珠单抗对EGPA哮喘样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可减少OCS维持用量,安全性良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低的EGPA应答较好。

  • 标签: 哮喘 奥马珠单抗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治疗效果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