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是作《岁寒三友图》为吴昌硕71岁时所作,日本书家青山杉雨旧藏,气息浑厚,笔墨苍涧,是老箭毕生所学之精髓。全图自左向右斜上构成,大开大合,起结关系明朗、简约,整体感强,在吴的作品中,此种构图法最属典型,也是吴昌硕对传统大写意花鸟构图推进发展的一大贡献。

  • 标签: 吴昌硕 文人画 重读 构图法 整体感 大写意
  • 简介:“宋元之变”的革命论观点不是历史分析,再现与表现二分也并不适合中国绘画史传统。本文认为,文人理念才是推动“宋元之变”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分析,正是南宋画院孕育了这种动力。本文提出“文人传统与匠传统的互动”概念,以此来理解中国绘画史中的张力。通过分析,发现宋代画院在“宋元之变”中实际上正充当了这一“互动”的“舞台”。马麟可被视为这场互动演变中的一个典型标本。

  • 标签: 文人画 传统 宋元 艺术史 中国绘画史 “互动”
  • 简介:文人是当代中国画艺术中一种新的思想浪潮和艺术实践,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被反复讨论,成为当代画坛上的一个热点现象。其价值并非在于画面效果的尝试表现,而是其对文人精神的延续和探索。本文通过分析新文人的由来,比较其与传统文人的不同,从而明确新文人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新文人画 文人精神 独立 自由
  • 简介:当画面时间性与空间性逐渐弱化之时,画面就形成了符号象征性顷间,宋元及之后的文人图像便是此种顷间类型的体现。符号象征性顷间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绘画图像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转变;二是由于该时期在以“诗画一律”为主导的语言和图像关系中,诗词语言的名词化及人称代词与介词的省略化所使然。

  • 标签: 符号象征性顷间 文人画 语言和图像关系
  • 简介:几年前,南京一帮有志于拓展中国画形式与内容的中、青年画家,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重新反思新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他们在痛苦地思索、探讨和创新。他们为突破传统形式下的思想桎梏;在布局的架构,笔墨的点染,线条的营造,思想的凸现,意境的隐现,个性的表现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和传统形式截然不同的反叛与冲突。

  • 标签: 新文人画 因心造境 中国画 青年画家 传统形式 人生价值观
  • 简介:米家山水以“云山”创格,其潇湘图式亦极为独特和关键。本文以米友仁现存“潇湘图”作品为对象,以“云山’’图式为出发点,考察“云山”与“潇湘”的关系。同时,在肯定米氏绘画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尝试从美学角度评定“云山潇湘”的独特价值。并进一步认为,“米氏潇湘”的意义不仅在其“笔墨逸趣”,更在其展现了一个典型的“文人世界”。这个“文人世界”的构成既包括“潇湘”本身的内在意涵,更包括以“非宗教信仰下的佛道思想”为代表的精神意趣。

  • 标签: “米氏云山” 文人画 绘画 意趣 精神 艺术成就
  • 简介:朱培钧教授是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虽已年逾古稀,但在艺术上仍保持着一种锐意求新的精神。这里所谓求新,并不是现代派所追求的那种新,而是在继承中外悠久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探求有自己艺术特色的格韵清新的新,也就是说,认真学习中外艺术遗产而又不囿于艺术遗产,力求清新。

  • 标签: 新文人画 意象美 具象美 潘天寿 逸笔草草 朱培
  • 简介:西画东渐,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美术革命将矛头直指传统文人,认为其与西方古典绘画相比是不科学的,在造型、明暗表现等方面存在不足。继之,在主题性创作方面,认为其隐逸与自娱脱离现实。在抗战美术时期,写实手法胜出。特别是在新中国,由于苏联的影响,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将西方现代派隔离,使得很长时期,传统文人及西方现代绘画被视为封建与颓废的艺术,而远离新中国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在主题性创作方面,更是如此。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对外艺术交流的展开,对西方现代派绘画以及对传统艺术的重新审视,使得传统文人与西方现代绘画又重新被纳入到中国艺术家的眼界,主题性创作也不例外。当下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应该本着"传统为基、现代为用、中西融合、特色发展"的精神探寻传统文人和西方现代派的施展空间。本文对此进行理论初探。

  • 标签: 传统文人画 西方现代绘画 主题创作
  • 简介:丁宁:刚才王仲先生等都讲到了中国画的发展有两种现象,一个要求原汁原味,这是一种说法,也有很多人赞赏。实际上把这原汁原味和与时俱进放在一起就有值得研究的了。这一两年音乐界有原生态民歌的现象到村里边到山野里面去挖掘原生态民歌.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现在经过学院改编的民歌你听了以后就知道不是农民,放羊的唱的.可能从乐谱上看相近,但创作感觉完全不同。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我们是要听剧场里面的经过音乐学院改编的陕北民歌呢,还是原汁原味的放羊娃唱的陕北民歌呢。

  • 标签: 艺术研讨会 研究所 文人画 原生态民歌 纪要 书画
  • 简介:董其昌顺应时代审美潮流,追随苏东坡等人尚“淡”的脚步,继续发展、深化这一绘画程式,给予文人理论上的指导和支持,极大地构建出中国古代文人尚“淡”的审美风尚,并最终奠定了文人崇高的历史地位。尚“淡”的美学思想贯穿于董其昌的人生观、哲学观和书画文艺观,在文人的审美思想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他在理论上揭示文人“淡”的审美实质、在创作上归纳文人“淡”的实现途径,并对晚明以后乃至当今画坛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董其昌 绘画 “淡” 审美
  • 简介:林风眠之所以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派”,最具说服力的是他对传统文入画很多根深蒂固观念的颠覆,在艺术实践中毫不顾忌地驰骋于传统文人的种种禁区。本文从他对传统的态度、对传统文人笔墨精神和色彩观念的颠覆、方构图、满布置——对传统章法的突破、对传统造型规律的颠覆等四个方面分析林风眠创作中的破旧立新是对传统文人程式的解构。

  • 标签: 林风眠 革新 文人画 程式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11-23
  • 简介:    文人家与自然的关系    文人家在自然中彰显精神品格,文人家以诗论的,    文人家精神品格的生成    中国文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演进的

  • 标签: 人文关怀 关怀品格 品格取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2-15
  • 简介:    文人家与自然的关系    文人家在自然中彰显精神品格,文人家以诗论的,    文人家精神品格的生成    中国文人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演进的

  • 标签: 人文关怀 关怀品格 品格取向
  • 简介:邓拓捐赠一百四十余幅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组成了文人发展的一个清晰有序的脉络。本文从这批珍品中,选取苏轼、倪瓒、沈周、高克恭、董其昌、龚贤的几张作品,追溯从王维、苏轼到倪瓒、沈周的文人观及表意和清润秀逸的文人风,分析从王维、董源、米芾到高克恭、董其昌、龚贤的山水之水墨渲淡到元气淋漓、墨韵浑沦的发展过程,从一个角度揭示文人发展的源流,探讨文人的艺术精神与笔墨形式方面的审美特征。

  • 标签: 邓拓 中国古代绘画 文人画 水墨山水
  • 简介:印,诞于方寸微石之上,因融书法的形式美和绘画的意境而小世界中见大乾坤。从信证到装饰的兼顾使它成了文人的一个特征。它言志宜趣,成就了文人抒怀迭志的展现方式,其点睛聚气的功效又使诗、书、、印合流的文人于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

  • 标签: 文人画 言志宜趣 点睛聚气
  • 简介: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入画”理论的发轫者之一,是中国画风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苏轼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掩没了他在绘画理论上的巨大成就,这与元代以后他在绘画界的全面影响不相对称。选择苏试该题画诗进行解析,在于其中所提出的“论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主张,几乎成了宋代绘画理论的一次革命,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前所未有。因此,基于苏轼的总体艺术主张,结合后世对该诗的不同解读,剖析这一理论产生的深层文化背景,揭示其绘画理论之原义.当具有特殊意义。

  • 标签: 苏轼 以形写神 文人画
  • 简介:中国绘画史上,较早出现且与当代语境中的"文人"一词含义较为接近的,是晚明董其昌《禅室随笔》中提出的"文人"。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更是为"文人"张目,后人因此多将董氏视为文人理论的真正建立者。董其昌等人没有沿用北宋苏轼、米芾以及元代赵孟等人的"士夫"或"士人"概念,转而提出"文人"这一新称谓,既非无意为之,亦非凭空臆造,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 标签: 明代文人 中国绘画史 南北宗 士夫画 绘画观念 禅室
  • 简介:中国传统文人山水呈现出的程式化面貌具有其美学根源,即儒家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道。其基本命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奠定了这种文化精神品格的基础。中国传统文人家将儒家的这种人文精神溶入绘画,以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关照为中介,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各种关系的恰如其分的把握来化解各类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和谐,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达到人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人文精神是明清以来文人的美学根源,因而在艺术创作中日益形成敦厚、含蓄、笔墨符号化的主体风格。要分析明清以来的文人山水,不可忽略其美学根源。

  • 标签: 儒家人文精神 文人山水画 美学根源
  • 简介:在清初特定的政治环境中,那些经历“失节”之痛后,又徘徊复归的士人言行,在文人士大夫画家群体中体现得亦别有况味,尤其是在江南,以王鑑、王时敏所代表的士人群体,则是考察这种常态的绝佳范本。他们的社会网络,鲜明地折射出清初江南社会“两截人”士人群体的生活与心理世界,他们与这个网络的互动,塑造了其人的人格、个性与文化身份。

  • 标签: 清初 王鑑 王时敏 丧乱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