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文藻(1730~1778),字素伯,一字苣畹,晚号南涧,益都(今山东青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先后知广东恩平、潮阳县。乾隆四十二年,擢广西桂林府同知,未及一年卒于官,终年49岁。李文藻为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藏书家,著有《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等。
简介:
简介:北宋文人集会盛行,集会诗数量巨大。在集会创作中,诗人具有强烈的逞才争胜意识和谐谑取乐心理。集会创作的竞技动机推动宋代唱和诗歌艺术提高;在娱乐动机驱使下,集会诗歌采用杂言、杂体等多种体武,运用幽默、讽刺、滑稽等多样手法,发展了诙谐幽默的美学风格。集会诗的较艺与谐戏促使文人群体交流感情、切磋诗艺,对宋诗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简介:传统文学史线性叙述的方式遮蔽了文学在具体时空中存在的本真面貌,为了尽可能还原一段时间内文学的存在方式,本文以鲍照和他所代表的诗人群体在宋齐梁三代身份的变化来探讨一种文学风气变革的具体过程。
简介:<正>古人云:山无奇,不足以志;无美,不足以志;无事,不足以志;无文,不足以志。山水诗歌与旅游有着一种意味隽永的渊源关系。辟风光形胜之地以专供游览观赏,这是人类的高级审美活动。人类也由此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游观文化;确切地说,这种游观文化最早,更多的时候是以诗歌的文化形式表达出来的。
简介: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联动的方式,以品味语言为抓手,让学生在自主赏析探究和交流分享之中更好地体会现代诗歌的独特艺术特色,感受其抒情性。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的翻译与传播,对于加强中法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乃至世界法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笔者在法求学期间,查阅了大量的原版资料,同时借鉴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在本文中试以出版时间为序,系
简介:"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电影《夜宴》出现过的这首诗歌,相传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首被翻译的诗歌,从壮语翻译成汉语。据传,这首诗翻译于公元528年,可见翻译在我们中国,特别是诗歌的翻译,历史非常悠久。虽然如此,但是总有人说,诗歌的翻译,经常是牛头不对马嘴。莎士比亚的名著《仲夏夜之梦》,它中间有这么一幕:一个叫Chris的人对另外一个叫Burger的人说"thouaretranslated"。
简介:晚唐因其朝政腐败,藩镇割据,经济窘困,社会风气衰颓。诗坛上已失去了元气磅礴,光熖烛天的盛、中唐气象。但仍然有人虽生逢衰世,却对现实有着执着的一面。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在晚唐悲怆婉丽的基调之中不时透露出雄健豪放、清丽隽永的亮色来。皖南池州诗人殷文圭就是其中之一。殷文圭,五代吴文学家,字表儒,小字桂郎,安徽池州人。少居九华,苦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穴。举进士,乾宁五年(898),因朱全忠表荐及第,寻为裴枢宣谕判官。后南归,与杜荀
简介:林鸿被明清批评界视为明初复古的先声,并将后来台阁体"鸣盛"的观念亦归于林鸿的开创。本文通过对林鸿诗歌作品的解读与其诗学观念的探讨,认为上述说法乃是当时一部分诗人的理想和后来诗论家的误读。林鸿尽管有一部分作品有追求盛唐诗风及鸣国家之盛的倾向,但实际上作为闽中诗派的代表,他更多表现出的是隐逸的人生态度与超然冲淡的诗风,并沾染有元代末期诗坛上秾丽哀婉的风气。研究古代作家的诗歌创作,理应认真解读原著并与当时的历史语镜相结合,而不能听信后来某些批评家带有主观偏见的结论。
简介:相比于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Baxandall)早期的几部著作来说,其1995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阴影与启蒙》一书便显得不那么引人关注,部分原因可能是这部著作在历史文化分析上不像《乔托与演说家》《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与经验》以及《意图的模式》那样丰富和广泛,并且它更像是一部认知科学的著作,与我们传统上对艺术史的理解有所差异。然而笔者认为,对于《阴影与启蒙》的探讨不应局限于其具体内容,而更应该联系巴克森德尔的其他几部著作,在其整体的思想中探讨其意义。
简介: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一词的语义有"江河湖泊→隐居场所→不在都城、在野"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肇始于庄子的寓言,转变于陶渊明,集大成于杜甫,其后文人相沿成习.一方面,江湖仍然保留着本义用法;另一方面,与"江湖"共存着"江海""湖海""沧洲"等近义词语.诗人可以交替使用"江湖"的不同义项和同义词,使得诗歌语言既有一定的约定语义色彩,又可以表现作者的各自个性特点.
简介: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时代话语,人们有一种错觉:以为“全球化”仅仅是当今世界出现的现象。其实不然。在历史学家看来,“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5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以为“全球化”是西方学者的专利,事实上早在清末王韬就已提出
简介:荣立宇在《西藏研究》2014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提出20世纪30年代,于道泉将仓央嘉措诗歌从藏语翻译成汉、英两种文字,开创仓央嘉措诗歌汉、英翻译先河。截至目前,仓央嘉措诗歌已经有21个汉译本。从统计学的视角来考察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语翻译,可以看出它们在汉语文化圈中译介的一些特征,也可以呈现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翻译频率、译者身份构成以及译本特征等三个方面考察了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译情况。
简介:悟性思维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当这种"悟"的内涵落实到诗学范畴里就意味着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表达的是"悟"在世俗生活中的功用功能。文章从悟性思维方式的形成、悟性思维对古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悟性思维对古代诗歌创作理论的影响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并在"影响"一域中对诗悟关系、诗文创作过程中的悟修关系、诗论悟性思维本体概念的提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简介:陶瓷记载信息历史悠久,至唐代极为发达。《太平广记》(卷390)记载了题有诗歌的陶瓷瓶:后“周显德乙卯岁,伪连水军使秦进崇,修城,发一古冢。棺椁皆腐,得古钱破铜镜数枚。
简介:南宋四大名臣之一的李光(1078—1159),字泰发,越州上虞(今属浙江)人。李光曾两次被贬谪到广西,在广西期间创作的诗歌至今留存三十余首。《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六《庄简集提要》谓李光诗:“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皆托兴深长。”因为李光原有文集三十卷早已在明代散佚,到了清代,四库馆臣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李光诗文,重编为《庄简集》十八卷。又由于这些诗未被清人汪森所辑广西诗歌总集《粤西诗载》收录,故一直没有引起研究广西文学者的注意。
简介: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和陈峥博士应邀选编《黄河在怒吼——抗日救亡诗歌选》一书,从众多抗战诗歌中选出75首,按内容分为6辑,依次编排。该书为多媒体印刷读物(Multimedia·Print·Reader,缩写为MPR),
简介:在历代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歌咏青海的诗歌缕缕不绝,青海地区的历史轨迹,多被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下来。本文从清代咏青诗歌为介入,采用“蹦诗证史”的方法,勾勒出清代咏青诗歌中商贸活动的一些情况。
简介:许承尧(1874—1946),字际唐,亦作霁塘,一字芚公又字讷生,号疑庵,晚年别署芚叟,安徽歙县西乡唐模村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书法家、史志学家、文物鉴定家及收藏家。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1907年进翰林院任“国史馆协修、实录馆修编书处详校”,为清代最后一科翰林。辛亥革命后曾任甘肃省长公署政务厅长及甘凉道尹等职。1925年其父去世,他即息影家园,再未为官,而是致力于地方文献资料、
李文藻在广西的诗歌创作
民生疾苦──郑珍诗歌的聚焦点
北宋集会诗歌的竞技与谐谑性质
身处夹缝中的诗人——论以鲍照为代表的诗人在宋齐梁诗歌风格转化中所起的作用
也谈山水诗歌与旅游的关系
多元联动,体会现代诗歌的“美”
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的传播史
叁 中国诗歌文化与对外传播策略
脱俗文章笑鹦鹉——殷文圭诗歌初探
论林鸿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兼论文学史研究中对前人学术评价的态度
回归视觉本体——巴克森德尔《阴影与启蒙》的重要性探析
中国古代诗歌中“江湖”概念的嬗变
黄遵宪诗歌中的全球化倾向
仓央嘉措诗歌汉译统计学特征
悟性思维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陶瓷器——唐人生活中的诗歌载体
南宋名臣李光在广西的诗歌创作
《黄河在怒吼——抗日救亡诗歌选》导语
从咏青诗歌看清代河湟商贸活动
许承尧《入陇琐记》的诗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