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参与者的运动习惯、需求及其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入推进广场集体健身运动的政策建议。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随机抽取2个公园和4个社区,于2015年4月对遇到的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参与者开展调查。结果共调查222人,男性比例很少(约占17.6%)。参与运动后明显感觉到精力充沛者占82.9%,其次是心情变好(76.6%)、睡眠变好(65.3%)、朋友变多(52.7%)以及去医院次数减少(50.5%)。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均值从参与前的24.6kg/m2降到23.8ks/m2(t=7.6,P〈0.001)。超重比例由参与前的39.6%降到33.3%(x2=1.9,P=0.168),肥胖比例由参与前的13.5%降到7.7%(X2=4.0,P=0.045)。64.9%的参与者在雾霾天仍然坚持运动,另外还有饭后1h内运动(29.3%)、空腹运动(20.7%)、穿高跟鞋(13.5%)以及穿紧身裤(14.4%)等不良运动习惯。21.2%的公园参与者和53.0%的社区参与者认为场地缺乏。结论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对居民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建议政府部门开展宣传,促进更多的男性参与广场集体健身运动,并组织专家进行指导以减少在雾霾天运动、空腹运动和穿高跟鞋运动等不良运动习惯。
简介:背景:系统性研究指出,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诱发的可逆性心肌功能障碍与临床心肌顿抑所出现的心室功能障碍过程有明显的相似性。目的:试图将运动性心肌顿抑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为大强度运动与运动风险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应用计算机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检索196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与运动性心肌顿抑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检索关键词"exercise,myocardialstunning"OR"exercise-inducedmyocardialstunning"和"运动,心肌顿抑"或"运动性心肌顿抑"。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0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心肌顿抑是一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现象。关于心肌顿抑和运动训练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运动训练对心肌顿抑的保护作用上。运动诱发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心肌顿抑现象已被证实,且已有研究发现力竭性跑台运动诱发大鼠心肌顿抑现象。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也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因而,运动训练诱发正常人的运动性心肌顿抑现象应该存在。分析结果,运动性心肌顿抑现象确实存在,是研究运动风险安全上限的重要概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50-59岁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心血管风险,进一步观察运动对于风险的改善作用,以及不同的运动对于老年人心肺耐力带来的改善作用,为老年人安全运动提供健身指导。方法此次调查问卷一共筛选出了247名被试者,对被试者开展递增负荷试验,以及超声和生理生化以及运动之后的身体恢复情况,进一步分析老年人心电血压处于正常情况下和异常人的指标变化,最后分析出异常的心电血压指标和安静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研究结论。结果31名被试者出现了持续性异常,38名被试者出现了一过性异常。因为在预警运动中可能存在持续心血管风险指标,例如PA、BMI、ABI等等。结论1、老年人应该常规体检之外测试PA、CIMT以及HRV预警运动中心心血管风险。2、坚持三个月以上的跑步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发生心血管风险的可能。3、跑步和太极拳都能够提升男性老年人的CRF,尤其是跑步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