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巴赫“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律学问题始终是巴赫研究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巴赫专家Kellner,HerbertAnton先生认为巴赫是在五度相生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将五度相生律所产生的“最大音差”平均五等分,然后选择五个纯五度分别减去这五分之一的“最大音差”,形成了巴赫的“调节律”。本文作者运用现代律学的研究方法对该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和理解,并对此提出质疑。
简介:斯洛尼姆斯基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被认为是20世纪末最后一部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赋格曲集。这24首前奏曲涉及11世纪至20世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重要音乐体裁,其中以复调的体裁形式居多,有创意曲、二部卡农曲、中国风格的复调小曲、幻想曲等;主调体裁的前奏曲也不少,并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特点,如众赞歌、无词歌、练习曲、舞曲等;除了主、复调的体裁外,还有音节式风格对位曲、利切卡尔、无对题节奏卡农曲3首特殊的古典体裁的前奏曲。这部作品把传统复调作曲手法和现代音乐思维逻辑相结合,体现出作曲家高度的创作思维及构成形式与情感表达相平衡的创作美学原则。
简介: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24首前奏曲与赋格》的调性思维与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更接近,并没有突破传统的调性原则和大小调式对比的方法。不像亨德米特的钢琴套曲《调性游戏》那样远离传统的调性概念,更具传统性和断承性。作曲家在调性处理上常使用诸如等音变换、半音进行、降Ⅱ级的大量使用等扩展调性,还有一些特殊的处理,如自然调式、调性重叠等,形成了他既尊重传统又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调性思维特征。
简介:摘要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之一,通过预习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进行初步感知,从而为他们课堂上的有效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预习十分重要,基于此背景,对“精设预习问题,指明预习方向;精编预习习题,引导独立思考;细化预习指导,储存探究潜能”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简介:<正>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在完成对音乐本体的艺术结构分析之后,让我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社会历史分析。一部比较严肃、深刻的音乐作品在我们的听觉感知能够直接把握的音乐本体后面,总是潜藏着某种精神内涵。对于一般的音乐听众来说,或许不一定要求深入到这个层次,但是,对于音乐学家来说,却是绝对必须的。它应该是音乐学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精神内涵,我认为只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才能真正揭示它的本质。从一定程度上讲,前奏曲与终曲比较集中地概括和体现了整部歌剧精神内涵的基本性质:从对人生、幸福、爱情的强烈追求和渴望,经过一个完满痛苦的过程,最后达到对这一切欲望的舍弃,从而
简介: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前奏曲、乐剧中五个具有“时间悬停”特质的段落、直至整部乐剧。考察“渴望动机”这一细小的元素如何带来“时间悬停”并在一系列的连锁转化中“自我实现”般构建起整部乐剧。同时指出,这种音响状态以及构建音乐的方式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从而尝试对《特》中音乐与戏剧关系作出阐释。篇幅所限,仅节选原文的第一至第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