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采用相关的护理措施,探讨和分析其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 136例新生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分成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 68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试验组患者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进行必要的针对性护理,有效地预防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等,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新生儿 溶血性贫血 胆红素脑病 临床诊断及护理
  • 简介:摘要2015年10月7日,涟源市蓝田街道办事处日升村发生一起农家丧宴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事件,临床症状以腹泻、腹痛、呕吐、头晕、头痛、发热为主。涟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立即出动应急机动队进行调查处置。经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和实验室检验,判定为一起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致病菌暴发疫情。报告如下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调查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嘉兴市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63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携带以及ERIC-PCR分型研究。结果食物分离株tdh和trh均为阴性,患者分离株大部分为tdh阳性trh阴性;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分布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70%的血清型为O3:K6和80%的ERIC-PCR型别为1型。结论食物分离株和患者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不同,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较为集中。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PCR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我院2016年3月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溶血尿毒症孕妇,入院时孕39+2周,根据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以及术后情况诊断为溶血尿毒综合症;胎盘早剥;DIC;hellp综合症;中度贫血;重度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孕39+2周头位剖宫产壹活婴;代谢性酸中毒。通过手术、正确抢救及合理护理,成功分娩,有效改变怀孕结局。

  • 标签: 妊娠 溶血 尿毒症 护理
  • 简介: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弧菌(VP)的PCR检测方法,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经传统方法验证)和30株非副溶血弧菌进行PCR扩增,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10CFU/g,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孤菌的检测.

  • 标签: 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PCR技术 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患者,男,14岁。入院前5d接种过麻疹疫苗,于2010年6月10日因面黄、乏力、皮疹、紫癜、酱油色尿且尿量少入院。体检:T36.8℃,P60次/min,R18次/min,BP130/8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皮肤黄染、

  • 标签: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血浆置换术 互助献血
  • 简介:本文报告1988年从苏联进口鳕鱼中首次检出副溶血弧菌两株。作者按着卫生部制定的海产品微生物学与副溶血弧菌检验规程,采集进口鳕鱼样本,经进行增菌培养、分离培养、生化鉴定、0/129抑制试验、G+Cmol%测定及动物试验后,鉴定为副溶血弧菌。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溶藻性弧菌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依据国家标准法GB4789.7-201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弧菌检验》优化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然后对样本进行盲样检测。结果:编号为xj01盲样未检出副溶血弧菌,编号为xj02盲样检出副溶血弧菌。结论:本研究优化的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检测食品中的副溶血弧菌。

  • 标签: 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检测方法 优化 验证
  • 简介:1992年7月3日,我市白云区某村居民在某海鲜舫集体进餐后出现吐泻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证实为一起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用肛拭子抽检现症病人粪便12份。2.抽检海鲜舫尚存食品、半成品;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流行病学调查 现症病人 肛拭子 寿鱼 微生物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采取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过去一年来院就诊的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60例,通过随机法将其分组,30例患者接受去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0例患者接受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输血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不良反应例数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提供散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溶血贫血。方法对我科2001年7月到2012年7月11年来收治的4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溶血贫血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对某些特异性体质的儿童可引发溶血贫血。结论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溶血贫血较严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儿童 溶血性贫血 肺炎支原体
  • 简介:摘要铅中毒多表现为神经、消化、血液系统损害,如神经衰弱、腹痛、腹胀、黄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1例因服用偏方导致亚急性铅中毒致重度溶血贫血的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绞痛、便秘、溶血贫血,给予驱铅治疗后病情缓解。

  • 标签: 铅中毒 溶血性贫血 血液系统 偏方
  • 简介: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铜在体内蓄积,可引起多系统损害。该病早期症状多种多样,有一部分以溶血贫血(HA)为首发症状,临床易误诊,而HLD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以溶血贫血为首发症状HLD7例报告如下: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首发症状 HLD 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 多系统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来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即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输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结论给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的患者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输血 疗效
  • 简介:患者女,77岁。既往体健,于我院眼科住院行白内障手术,术后应用国产头孢曲松钠(皮试阴性)2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抗炎,在输液过程中(约进药量1g50ml)突然出现胸闷、心悸、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39.2℃),考虑为该药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及降温等治疗,约10min寒战缓解,2h后体温下降至36.8℃,3h后出现轻度腰痛并排酱油色尿,化验尿红细胞(+++),蛋白质(+++),尿胆原16μmol/L,比重1.015,

  • 标签: 头孢曲松钠 0.9%氯化钠注射液 肾衰竭 溶血性 急性 静脉滴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普通增菌法和摇床培养增菌法对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的增菌效果。方法采用测量吸光度值和菌落计数检测Vp数量,直接分离法和PCR法测定方法灵敏度。结果普通培养增菌法可使菌量在3h增加200倍,摇床培养法可增加2000倍。1.3×102cfu/ml的Vp在普通增菌3h后可直接分离培养,3.8×101cfu/ml培养3h后可用PCR法检出;5×101cfu/ml的Vp在摇床增菌3h后可直接分离培养,2.5×100cfu/ml增菌3h后可用PCR法检出。结论摇床培养在短时间内快速增菌效果比普通增菌法好。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摇床培养 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