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从法律的规范性看裁判(一)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规范性是法律的属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也具有规范性.法学一般不直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而是直接研究"法律".因研究对象具有规范性,法学也就具有了规范性.你看法学者讨论问题,思考问题,必定先问"是否合法",与经济学家讨论问题、思考问题,必定先问"是否有效率",是全然不同的.这就是法律和法学的规范性所使然.
简介:“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以人为本”中的“人”有三层涵义,即“人”是人类、“人”是现实的个人、“人”是指人民群众。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涵义,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介:<正>一事情常这样,一旦开始,就无法结束。今年四月接手《网络法律评论》第五卷的编辑工作以来,一直有很多的担心,也常陷于一系列琐碎但又并非不重要的事情中去:拟定征稿启事,制作网页内容,落实编辑制度……,为确保一年出两卷,还考虑刊物最佳的征稿时间和出版时间,甚至细化到了出版物的字数和定价,谋划该如此
简介:
简介:公平的专利许可费应当与被使用专利对专利产品的贡献大致相当,若专利许可费远远超出专利对专利产品的贡献则不符合贡献原则。要求过高的专利许可费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滥用行为,违背了契约正义和利益平衡的法律理念。可以预见,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技术进口大国,所以我国政府应当从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层面寻求对过高的专利许可费的法律规制。
简介:2016年8月,四川省资中县某民营医院被骗300万元一案。曾在当地轰动一时。犯罪嫌疑人假冒该民营医院院长,获取医院财务人员的信任,轻易骗取300万元巨款,并迅速通过境内外洗钱组织洗钱。
简介:牧角三郎教授是日本知名的法医学家。但他并不因为有声望而对自己办错的案子采取文过饰非的宽容态度,而是发表演讲,在大庭广众面前公开检讨,以求同行们从中吸取教训,这是严肃的科学态度。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对待错误更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现将原文译出,供读者借鉴。——编者
简介:于2001年4月28日依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予以修正.修正后的婚姻法具有五大特点:一、充分体现了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重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建设的方向;三、为有效遏制严重危害一夫一妻制原则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四、充实了离婚制度的内容,维护了健康稳定的婚姻家庭制度;五、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维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简介:王斌余讨薪杀人揭示出法律最深层的问题,暴露了法律的缺憾:法律调整范围的局限使它的预防功能并不总是有效;立法与司法有时脱节,使法律不能发挥社会功效;法律若不与其他社会调节手段相结合就不能完全发挥其社会功效.
简介:最近读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梁慧星先生的《裁判的方法》,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根据梁先生在法官培训班上的授课整理编写而成的,由于面对的是全国各地各级的法官,又是口头授课的形式,因此,具有口语化和形象化的特点。与通常晦涩难懂的法学专著相比,这本书读起来非但不吃力,反而备感趣味无穷,好像亲身坐在梁先生的讲堂,听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实际案例,将法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大学问、大道理娓娓道来。
简介:救济权是基本的法律术语,但是与人们对救济权这一名词的高度熟悉和救济权在法律中的基础性地位形成对照的是,对救济权的专门研究很少,甚至迄今为止,关于救济权的为数不多的概念界定仍然是模糊不清或带有浓重的部门法色彩的。基于救济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对其依基本法理作出阐释,以明晰其确切所指和作为一种人权的基本属性,从而为救济权保护的理论模式和制度设计给出基本的理论前提。
简介:合理的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别并非在于思维模式或认识方法的不同,而是在于解释结论的差异,即解释结论是否超过了合理限度.衡量合理限度的标准是:通过扩大解释所包含进去的事项是否具有被解释的概念的核心属性.
简介:有什么样的梦,成就什么样的人。构建什么样的梦想,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更是青年执法人应该弄清楚的起跑基线!
简介: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宪法实施机构之一,在宪法学界被视为"集中式合宪性审查"模式的典范。在其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德国宪法法院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谁是宪法的守护者"这个魏玛时代遗留下来的重大问题。德国宪法法院丝毫也不回避宪法所具有的政治和法律双重属性,但它坚持把政治问题带入到基本法的文本结构之中来考量,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从文本中发现价值、以价值来统摄文本的宪法解释方法。本文通过考察德国宪法法院奠基时期(1951—1955)巩固自身宪法地位的举措和两个关键案例,分析了宪法有效实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简介:无论是苏力意义上的讨个“说法”的秋菊,抑或凌斌所谓的法盲以及“法盲法理学”,无不是在偷换概念,玩弄华美的文字游戏。从艺术和文学的修饰以及学者的“学术想象”中走出来,当下的中国法治建设的背景已然不尽是“乡土中国”和差序格局,“商土中国”的法治必定是现实情境下具有极端算计甚至投机的理性人作为主体的法治。理性人期待良好的社会秩序,安定的生活状态,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注个体权利的实现。
简介:<正>涉关当下中国定罪与量刑如何运作,不光是一些学者从法理层面献策献力,在司法界,更多体现在人民法院,对如何裁判,尤其是刑罚裁量的量化、细化、精准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或称试验。这些司法改革凝聚了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司法工作者的无畏的探索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中国司法何处去的关切,无疑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和
简介:法律是什么?这无疑是对法律的最为本质和最为深刻的追问。面对这一魅力无穷而又难以框定的法律命题,法学家们依然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和艰难的探寻,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征程中,他们关于法律的观点、学说和理论恰如繁星闪烁,照亮了人类法律思想的天空,为人类揭示法律的真谛开启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户。
简介:纯粹法学视野中的国家观以其反传统、反常识的风格多年来一直深陷毁誉参半的漩涡,为了明了这一风格独异的国家理论的价值与缺陷,并从而由理论观照现实,对其作出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在对纯粹法学作出概述的基础上、在与传统国家法理论的比较中,对纯粹法学视野中的规范国家观作出系统的把握,并展开进一步分析,揭示由其纯粹性而具有的积极价值,同时也揭示其问题所在:由于将国家等同于规范,且深度剥离规范的实质道德内涵,就使规范既不恰当地扩张了领地,同时又由于纯粹形式品格而显得逼仄,从而在理解国家和法律问题上存在缺陷。
简介:“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是2005年9月5日在北京开幕的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的主题。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一千多名代表与会,其中有37位世界各国的首席大法官。大会将在闭幕式上通过《上海宣言》,充分体现以法律来维护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和宗旨。(据9月6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报道)
简介:本文从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对信托的不同理解入手,介绍了《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的立法背景和立法原则,评析公约在信托的法律管辖、信托的法律适用和信托的承认等方面所发挥的国际协调作用。
从法律的性质看裁判的方法
“以人为本”的“人”的涵义探析
空空的两手,期待的心
浅析人格的演变及其最终的回归
“公平的”专利许可费的法律思考
QQ群里的院长是假的
关于我的几个失败案例的检讨
新修改的婚姻法的特色
法律的缺憾--王斌余案件的法律思考
认识裁判的思维过程——读梁慧星先生的《裁判的方法》
权利的救济和获得救济的权利——救济权的法理阐释
刑法解释的限度--合理的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分
向着我梦中的你的梦,奔跑——青年政法干警的梦想空间
传统中的变革与变革中的传统——德国宪法法院的诞生
走出“秋菊”的困惑——关于世俗理性人的“法治如何可能”的思考
入罪的理由:论刑法生成的标准——基于指标分析的理路
语义分析研究法学的先导——阅读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之感想
越界的规范与逼仄的规范:论纯粹法学视野中的国家观
可持续的法官·可持续的法律·可持续的司法制度
信托制度的国际协调——介绍《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