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ST)是一种体外定性或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能力的实验。随着耐药病原体的增多和耐药机制的变异,传统药敏试验逐渐无法满足临床快速诊治的需求,因此基于待测病原体表型、基因型及其他耐药机制的药敏快检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本文论述了AST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有新技术对临床诊治指南的指导意义均应进行多方面评估和规范化。

  • 标签: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表型 基因型
  •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提高黄金叶(某规格)卷制质量,协同技术中心在许昌厂进行了六种不同规格平准器的卷制试验,对其卷制质量及其稳定性、烟丝密度分布、烟气指标、感官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评价。

  • 标签: 黄金叶 平准器 试验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特殊路基处理(加固土桩)试验段的施工方法进行总结,通过试验段试桩施工和质量状况、工艺细节分析,找出施工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并以此为标准指导后续批量施工。

  • 标签: 特殊路基 试验段 施工方法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平板运动试验,联合组多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联合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促进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陆军某部训练基地的志愿者健康官兵95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77人),救护车在停止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Ⅱ组(11人),救护车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Ⅲ组(7人),设置电磁波干扰环境。分析对比3组受检者在不同状态下,移动CT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3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3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颅底部分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其中Ⅰ组16.88%(13/77)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Ⅱ组81.82%(9/11)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Ⅲ组14.29%(1/7)受检者有轻微线状运动伪影。经χ2检验,Ⅰ组、Ⅲ组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7.901,均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在电磁干扰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3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行驶及电磁干扰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安全,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救护车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als.gov)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信息,全面了解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研究的注册特点。方法分别检索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COVID-19相关临床试验,检索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分别为2020年12月14日和2021年3月19日。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注册量、注册提交时间、国家/地区、招募状态、研究类型、招募人数和研究阶段等方面对全球COVID-19注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3月19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OVID-19临床试验775项。截至2020年12月14日,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注册COVID-19临床试验4 137项,3 157项(76.31%)临床试验招募的受试者为年龄≥18岁的人群,干预性研究2 347项,观察性研究1 759项。干预措施主要为药物治疗、生物制品和器械治疗。干预性研究招募人数为110(48,308)例,观察性研究的招募人数为300(100,1 000)例。干预性研究的临床分期以Ⅱ期(570项)和Ⅲ期(358项)为主。COVID-19临床试验处于招募状态的最多,占50.33%(2 082/4 137), 542项(13.10%)临床试验已经完成。干预性研究中,多中心研究数量为729项(31.06%),参与研究的中心数量为5(2,15)个。结论目前全球开展COVID-19相关临床试验数量多,干预措施多样,但招募人数不尽合理,多机构合作的多中心研究较少。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临床试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试验数据库
  • 简介:摘要消毒试验是评价现场消毒和消毒产品消毒效果的主要方式,试验用微生物是消毒试验的基础,决定了消毒试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随着消毒技术的发展和疾病防控需求的提高,消毒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消毒试验不断更新,试验用微生物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和考量。进一步完善、促进我国消毒学试验用微生物标准菌毒株体系建设,确保消毒学专业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推动我国消毒学相关行业领域的自主创新。

  • 标签: 消毒 微生物 试验
  • 作者: 吴大维 黄慧瑶 唐玉 王海学 王骏 王书航 房虹 杨雪源 李静 王欣 刘利军 闫言 王清 李宁 曹彩 徐兵河 孙燕 赫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10002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医院办公室,南京 21004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北京 100144,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及上市肿瘤药物情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进展的影响。方法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提取2020年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涉及试验药品及上市药物信息,与2019年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2020年国内制药企业和全球制药企业在试验范围、试验分期及药物类型、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020年共有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在中国注册,年增长率为52.3%,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28.3%。其中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603项(83.5%),国际多中心试验105项(14.5%),Ⅰ期临床试验所占比例(44.5%)最高。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共涉及肿瘤药物458种,年增长率为36.7%。其中361种(85.8%)由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原研药是常见药物类型(77.1%),肿瘤治疗药物多见(92.8%)。作用机制方面以靶向药为主(76.6%),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最常见的靶点。2020年共有17家制药企业的19种抗肿瘤新药或生物类似药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10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不论是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还是上市药物,肺癌和乳腺癌均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办方分布、试验范围分布和试验分期分布方面,以及试验药物申办方分布、药物类型分布、药物作用分布方面,2020年与2019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仍保持高水平增长。国内制药企业在2020年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成果,是推动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中坚力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药物 临床试验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册的RCT研究为191项,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χ²=8.527,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 标签: 胃肿瘤 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设计 质量控制 循证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质量分数0.01%阿托品滴眼液预防儿童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招募2020年7—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国汉族儿童60例60眼。将睫状肌麻痹验光后双眼等效球镜度(SE)为+0.50~-0.75 D(近视前期)的儿童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30眼。2个组儿童分别于每晚睡前双眼各点1滴0.01%阿托品滴眼液或空白溶媒滴眼液,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2个组的SE、眼轴长度(AL)、瞳孔直径、调节幅度变化量,记录整个治疗期间儿童不适症状。结果治疗后6个月,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各有26例和25例受试者完成随访,分别有3例和9例儿童发生近视,分别占11.5%和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0.040)。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E和AL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981、81.854,均P<0.001),其中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对照组SE和AL以及0.01%阿托品组AL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01%阿托品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S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0.01%阿托品组SE向近视化方向进展(-0.15±0.26)D,小于对照组的(-0.34±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P=0.032);0.01%阿托品组AL增加量为(0.17±0.11)mm,小于对照组的(0.28±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7,P=0.003)。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瞳孔直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63,P=0.032),其中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0.01%阿托品组瞳孔直径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调节幅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0.882,P=0.042;F时间=0.337,P=0.033),其中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0.01%阿托品组调节幅度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个月内,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各有5例和2例儿童出现畏光,分别占16.7%(5/30)和6.7%(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7,P=0.421),2个组儿童均未发生视近模糊和其他不适症状。结论近视前期儿童点用0.01%阿托品滴眼液6个月,近视发生率降低,SE和AL变化速度减慢;调节幅度轻度下降,瞳孔直径轻度扩大,但对学习和生活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阿托品 近视 防控 儿童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纸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per-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p-ELISA)作为新一代纸基微量检测技术,因其检测准确、快速、低成本等诸多显著优点,在临床诊断、食品药品监督等领域已展现出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主要从材料的选择、微孔板的制造和设计、生物分子固定、p-ELISA检测模式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实验室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纸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纤维素 灵敏度 生物分子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紫山药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加热提取法,以花青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L9(34)正交试验考察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盐酸浓度因素对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影响提取工艺的因素依次为:料液比>温度>盐酸浓度>提取时间。紫山药中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在料液比1∶10条件下,于2% HCl-40%乙醇溶剂中60 ℃提取40 min。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简单、合理、可行,可用于紫山药中花青素的提取。

  • 标签: 提取法 正交试验 紫山药 花青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尘肺病临床试验注册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尘肺病临床研究特点和防治现状。方法于2018年12月,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日本临床试验注册网络体系(JPRN)等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认证的一级注册机构的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8年12月1日的所有尘肺病相关临床试验,分析注册临床试验的特征。结果共纳入尘肺病相关临床试验23个,中国和巴西注册数量分别为9、3个,美国临床试验中心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数量分别为10、5个。已经完成的尘肺病临床试验有14个,进展情况不详的有4个,正在进行的有5个。研究对象以矽肺为主10个,样本量小于50个的试验8个,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12个,干预措施为肺康复的5个,疗程为12个月的试验6个。结论尘肺病临床试验注册研究数较少,已经注册的临床研究结果公布的比例较低,部分临床研究状态不详。亟需加大尘肺病临床试验注册宣传力度,提高注册意识和研究设计强度,促进高质量临床试验发展。

  • 标签: 尘肺 临床实验,临床试验 国际临床试验注册 研究
  • 作者: 吴大维 黄慧瑶 唐玉 王海学 王骏 王书航 房虹 杨雪源 李静 王欣 刘利军 闫言 王清 李宁 曹彩 徐兵河 孙燕 赫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10002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医院办公室,南京 21004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天津 300020,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北京 100144,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及上市肿瘤药物情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进展的影响。方法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提取2020年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涉及试验药品及上市药物信息,与2019年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2020年国内制药企业和全球制药企业在试验范围、试验分期及药物类型、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020年共有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在中国注册,年增长率为52.3%,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28.3%。其中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603项(83.5%),国际多中心试验105项(14.5%),Ⅰ期临床试验所占比例(44.5%)最高。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共涉及肿瘤药物458种,年增长率为36.7%。其中361种(85.8%)由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原研药是常见药物类型(77.1%),肿瘤治疗药物多见(92.8%)。作用机制方面以靶向药为主(76.6%),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最常见的靶点。2020年共有17家制药企业的19种抗肿瘤新药或生物类似药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10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不论是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还是上市药物,肺癌和乳腺癌均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办方分布、试验范围分布和试验分期分布方面,以及试验药物申办方分布、药物类型分布、药物作用分布方面,2020年与2019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仍保持高水平增长。国内制药企业在2020年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成果,是推动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中坚力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药物 临床试验 中国
  • 简介:摘要现如今,变电站也成为了彰显中国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而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检修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一次变电设备是非常重要的维持变电站工作强度的主要部分。假设一个企业极为重视变电站的检修工作,那么毫无疑问变电站的使用寿命会增加,出现意外情况的次数也会减少,并且注意检修变电站一次设备可以在变电站出现巨大问题的时候降低检查时的经费成本。总的来说,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检修非常重要,因为这也体现一个单位的变电站现场的安全保护系统是否完善。这篇文章根据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检修意义上着手,并且从各个角度体现了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检修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变电站的检修方式和未来发展的前景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调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是结合靶向治疗和重离子治疗的先进二元放疗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含有10B同位素的硼药在肿瘤细胞中靶向聚集,随后中子束流外部照射肿瘤部位,发生10B(n,α)7Li核反应,释放出杀伤范围为一个细胞大小(5~9 μm)的高传能线密度α粒子和7Li粒子杀死肿瘤细胞。BNCT具有精准的肿瘤靶向性,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分割次数(1~3次)少于传统放疗(30次)等优点。BNCT使用的中子由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临床使用的硼药包括BPA和BSH两种。本文介绍国内外开展的头颈部肿瘤BNCT临床试验及取得的重要进展。BNCT对于头颈部肿瘤治疗具有良好疗效。随着加速器中子源的推广应用和新型硼药的研发,BNCT将会在临床放射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硼中子俘获治疗 头颈部肿瘤 临床试验 硼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