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最近两年台湾文学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相当明显的阶段性:五十年代,由于受台湾当局的“反攻大陆”的反动口号影响,反共怀乡文学曾经充斥台湾文坛;六十年代,随着美援和日援的大量输入,西方文化思潮到处泛滥,现代主义的文学浪潮淹没了反共怀乡的文学,成了台湾文学的主流;七十年代,由于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以及台湾内部各种矛盾的加剧,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空前高涨,因此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被掩盖了多时的乡土文学,又重新崛起,取代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地位,一跃而为台湾文学的盟主,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学有什么新的特点呢?它有什么新的趋势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简介:大陆学者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后,重新“发现”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共相”时,“发现”有不少诸如“日本语文学”、眷村文学、后遗民写作,还出现诗文双绝的余光中等众多由“移民特性”或“遗民性格”所带来的“殊相”。台湾文学本来就是一座重镇,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台湾文学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大片空白。台湾部分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重新挖掘和“发现”台湾文学,另一些“激烈本土派”则“发明”与中华文化无关的“台湾文学”,还“发明”(其实是伪造)“台独文学史”及随之而来的“台湾语言”、“台湾文字”,并“发明”了“张爱玲是台湾作家”这种违反史实的作家定位。大陆学者通过“发现”进而“识别”、“揭示”或“解释”这种隶属于中国文化的总体版图,却在长期诡谲曲折的历史变动中出现了众多异质的“有中有台”的台湾文学,与台湾“激烈本土派”所“发明”的“有台无中”的“台湾文学”,不是一种平行关系,也不是一种对等关系。
简介:古远清的《台湾当代文学事典》是一部苦心孤诣的学术书籍,兼具学术性、工具性,带有明显的学术创新意味和研究先导功能,同时体现着资料全面而不求学术覆盖面的完全的学术特征,且具备颇受欢迎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