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对战国楚漆器图式象征的解读作了理论上的探讨。首先提出战国楚漆器图式造型形式是综合的、独特的。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形式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次,分析介绍战国楚漆器图式造型的特点、象征性,并进一步阐述了漆器的关系性律动、再现和表现、平面造型的章法等问题。

  • 标签: 楚漆器 视觉表达 图式 象征性
  • 简介:乔琪奥·瓦萨里(GiorgioVasari,1511-1574)是文艺复兴晚期杰出的画家、建筑师、艺术史家、美术教育家。他在佛罗伦萨为自己的居室的客厅——“诸艺厅”(SaladeUeArti)——绘制的湿壁画系列,以图像的形式反映了其著作《名人传》的核心美术史观,以及他创立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办学理念。这组绘于1569-1573年的壁画’,以一目了然的视觉方式把瓦萨里的艺术理论展现在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内,

  • 标签: 佛罗伦萨 瓦萨里 图像 美术教育家 程序 故居
  • 简介:施锜在《蜀地佛教神通与文人禅:宋元图像中的竹杖渊源》一文中从赵孟頫所画《苏东坡小像》中小小细节“竹杖”出发,

  • 标签: 渊源 图像 宋元 文人 神通 佛教
  • 简介:翁云鹏很早就对电视有兴趣,还是在90年代末,他的油画就以电视为题材。这个题材包括两方面的表现,一个是电视的环境,具体地说是电视机的环境,一般是把电视机放在日常的,甚至是破旧的室内环境中;另一个是电视的内容,也就是电视的图像,这些图像一般是政治性的(这与他后来的影像有关系)。

  • 标签: 图像 影像 寓言 艺术 复制 室内环境
  • 简介:2006年10月19日至21日,“西安·当代美术批评模式探讨会”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会议由西安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美术报》、《画刊》、《当代美术家》、《美术文献》、雅昌艺术网、樊洲画馆协办,学术部分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策划和组织。本次大会以讨论《西安宣言》、专题发言、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会议由多位学者轮流主持。《西安宣言》提出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当代美术批评模式探讨,与会代表从美术评论、展览策划、美术出版、美术传播等方面进行了讨论,而对这些会议主题的探讨,将会促使美术批评焕发出新的活力。参加该次会议相关讨论的批评家有杨小彦、王林、冯博一、孙振华、鲁虹、吕澎、朱青生、皮道坚、范迪安、江梅、李建国、王平、沈伟、徐永林、吴鸿、俞可、杨凯、傅晓东、赵孝萱、陈云冈、徐虹、陈孝信、管郁达、张渝、佟玉洁、岳路平、赵农、彭德等。以下为全文正式发表的《西安宣言》。

  • 标签:
  • 简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品范例以最直观的图片形式在教材中呈现.体现着编者的意图.体现着美术新课程每一课时教学目标中的所要达到的具体技能标准。引导学生与作品范例展开对话是学生美术创作的前导环节.是学生积累美术素养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美术作品 图像时代 对话 小学 组织 美术课堂教学
  • 简介:对于"心在朱明身在清"的明代汉族士人来说,追缅故朝在某个时刻会起抚慰伤损之心及延承汉制希望的作用,但方式必须隐讳。本文试图对张穆(1607-1863)的《七十龙媒图》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张穆画作的象征与托寓,藉以阐示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画家借助图像所唤起的集体记忆。

  • 标签: 集体记忆 张穆 《七十龙媒图》 明遗民
  • 简介:12003年,一部根据美国女作家特雷西·雪佛兰(TracyChevalier)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999)改编,彼得·韦伯执导,斯嘉丽·约翰逊与科林·费尔斯主演的同名电影风靡全球,以电影这种大众传媒形式,将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大师杨·维米尔(JanJohannesVermeer,1632-1675)带到全球观众眼前,使《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瞬间成为公众最熟知的维米尔作品。

  • 标签: 维米尔 少女形象 荷兰盾 同名电影 美国女作家 主流艺术
  • 简介:中国古代的人鱼图像,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面鱼纹与鲵鱼纹开始,到《山海经》成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山海经》图文结合,将其记录、总结为赤鱬、人鱼、陵鱼、氐人(互人)、鱼妇五类。经文中对氐人(互人)、鱼妇的阐释,并非对人鱼图像的简单描述,显示出文字独立叙事的一面,为人鱼故事的演绎奠定了基础。魏晋时代,张华的《博物志》开启了鲛人这一新的人鱼类型的叙事:善织与泣珠报恩,但没有描述鲛人的相貌。此后,鲛人事迹基本再无进展,鲛人图像也极为罕见。唐代郑常的《洽闻记》另辟蹊径,舍弃鲛人事迹,为人鱼加进了性别、性诱惑等性元素,开始了从人鱼向美人鱼的演进。其后所出现的美女与鱼尾组合的女性人鱼图像,明显是对传说的图解。。

  • 标签: 《山海经》 《博物志》 《洽闻记》 鲛人 海女 美人鱼
  • 简介:水陆画是依附于水陆法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遗产,它的图像内容主要是根据水陆仪轨及民俗信仰的需求而进行绘制。在水陆画图像中既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内容,又包含着大量民间信仰的祈愿需求。因此,研究水陆画的图像构成,既能了解宗教教义发展的状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绘画技艺与民俗信仰进行深入的认识。

  • 标签: 宗教图像 水陆画 文化内涵
  • 简介:一、独立动画现状及其困境艺术是所有人与所有时代之间的游戏。——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对于今天全球范围的独立动画实验,如果我们要做出一个全景式的描述,这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以及工作方法来提示这个领域新多元化共生的状况,尤其是因为中国独立动画的成长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进程有莫大的关系。独立动画有两

  • 标签: 动画制作 杜尚 艺术作品 马塞尔 工作方法 超现实主义
  • 简介:策展人高远和石冠哲将本次展览的主题确定为"超级景观(meta-spectacle)",他们大概是借用了美国学者米歇尔的"元图像(meta-picture)"一词,以此来探讨景观世界中更为复杂的语法关系。对于meta这个前缀的译法,我和他们有过一些讨论,有些学者将它翻译为"超级",由此meta-picture被翻译为"超级图像"。追溯meta这个前缀的词源,它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在……之上",如英语世界中用metaphysis这个词来表达"物质世界之上"或"超越于物质世界"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形而

  • 标签: 展览主题 picture 策展人 英语世界 语法关系 客观物象
  • 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文博领域开始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文物保护,至今,数字化敦煌、数字化故宫等工程项目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陕西乾陵、蓝田水陆庵等数字化图像复原工程,以及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汉阳陵博物馆等文博单位都在

  • 标签: 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遗存 以前书法艺术
  • 简介:"泗水取鼎"是西汉中期至魏晋时(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流传甚广的画像题材,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画像石或画像砖都再现了秦始皇在泗水打捞周鼎却遭受失败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表明,"泗水取鼎"的故事到北魏时尚在山东民间流传。

  • 标签: 四川 嬗变 图像 汉代 九鼎 《水经注》
  • 简介:20世纪初期的民族危机使西北从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转变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文化疆域.我们不得不转向西北,去寻求“生命线”和新建立新的国家民族观念.对照“万国”我们渐渐明晰了“国家”的概念;抗击侵略,我们才用多民族的中华民族代替了汉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之中,我们便不能简单地将关山月西北写生的行为和创作视为单纯的艺事,其中印证了时代观念的转向,同时,这些作品也隐喻、表述和塑造了新的思想.

  • 标签: 关山月 西北图像 民族观念 写生
  • 简介:中国古代墓葬中的画像是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方面很多。墓葬壁画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尚。美术鉴赏课基本上都是从这个角度去阐释,将美术只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本文针对的是关于视觉文化分析,它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视觉文化修养。在此本文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学生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 标签: 美术鉴赏课 客使 文本内涵 古代墓葬 图像学 文化分析
  • 简介:实验水墨把传统的视觉样式拆解成碎片状的抽象符形,把传统绘画的空间留白拆解成画面的色彩语言,并把依附于传统笔墨的浓淡、干湿、燥润拆解成黑白灰的实验水墨三原色。拆解出来的黑白灰三原色,通过制造隐喻式的视觉悬念和视觉冲突,在碎片状的墨象缠绕、碰撞、沉浮和飘浮感的空间动力学中,讲述当下的生存体验和心理冲突,形成一种新式的图像叙事和图式思考。

  • 标签: 实验水墨 黑白灰三原色 视觉悬念 空间动力学 图像叙事
  • 简介: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古国,自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和黄帝元妃西陵氏勤于耕织的精神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耕织活动作为农耕社会维系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备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业社会里,男耕女织不仅代表着满足人民基本的衣食需求,也关系着国家整体的经济生产,因此鼓励农桑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本文以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楼璹系统《耕织图》的图像比较,揭示了焦秉贞在《御制耕织图》中对地域特点淡化及普适性图像建构的视觉传达策略,充分展现了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将农业与政治、农业与民族关系互相作用的政治目的,并形成了官方文献走入民间的图像案例。

  • 标签: 《御制耕织图》 祀谢 图像符号 蚕神
  • 简介:本次展览是青年艺术家李晓巧最近三年在英国求学生活时期的阶段性总结展,主要展出李晓巧所创作的数码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作品。他在作品中选取现实中的风景为创作题材,并在作品中制造一些“视觉噪音”,以此来营造一种模糊、暖昧的艺术情感,为观者创建一个层次丰富的、多元的体验方式。由于“视觉噪音”,在观看其艺术作品时如同身处迷雾之中,需要观者调动自身的主观意识,拨开迷雾,探寻作品的意图、创作者的理念,并进而进行自我观念的反思与调整。这个展览不仅是艺术家创作方式与艺术理念的呈现,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丰富与深化自身内心感受与生命体验的情境。

  • 标签: 风景 李晓 噪音 视觉 青年艺术家 版画作品
  • 简介: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今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在这样的文化语境当中,在艺术与科学之间进行对话,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文化交融或相互激发,是许多当下的创作者和艺术关注者共同在探讨的热门话题。无论如何,在艺术创作中注入科技元素,实现艺术的多方跨界,这已经成为当今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 标签: 科技元素 艺术展 影像 图像 艺术与科学 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