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徐悲鸿(1985—1953),原名寿康,别署江南布衣、东海王孙、黄扶等。江苏宜兴人。七岁学书,九岁随父徐达章学画,早年入上海震旦、明智大学学习。后东渡日本,翌年赴法,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弗拉孟画室学习西画。,归国后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国立艺术院院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在绘画创作上,他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在继承中国绘画优秀传统上吸取西画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上,他推崇自然天真之美,书风雄强洒脱,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 标签: 书法风格 徐悲鸿 美学思想 中央美术学院 大学学习 高等美术学校
  • 简介:戴安·阿勃丝[DianeArbus]的三张照片(图1),第一次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的一次联展中展出时(1965),摄影部门的管理员,必须每天一清早去擦掉人吐在上面的口水。

  • 标签: 摄影部 心理学 视觉 窥视 美术馆 管理员
  • 简介:自然界的景与物,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观察自然界的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时候,色彩的第一感觉对我们很重要。因为色彩会随着观察时间的增长,而使眼睛产生一种生理的适应过程。也就是说,眼前色彩强烈的对比关系会减弱,这种过程就是视觉适应过程。视觉适应过程可分为明适应、暗适应和色适应。当我们从明亮的室内走进黑暗,一瞬间会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了,之后我们才会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个过程叫暗适应。

  • 标签: 色彩 心理特征 生理 适应过程 对比关系 自然界
  • 简介:本文探析了线条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及数字绘画与线条结合的实际作用,阐释了线条在数字绘画中的心理作用。

  • 标签: 数字绘画 心理作用 线条 心理感受
  • 简介:包世臣是推动清代碑学运动的中坚力量,他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碑学观念吸引了众多书法学习者,并凝聚成“包派”。那究竟什么是“包派”呢?为什么包世臣的思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文章从清代经世致用的大的学术背景出发,挖掘包世臣的经典碑学理论《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并从包世臣本人出发,阐述他的社会经历、人格魅力以及广泛交游在“包派”形成中的关系网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传播途径特别是包世臣论著的大量出版在“包派”形成中的媒介因素。

  • 标签: 碑学 经世致用 出版业 包世臣 书法艺术
  • 简介:蔡元培是二十世纪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他在1917年上任北大后发表的就职演说中提出治学为本、砥砺德行和尊敬师长三条主要学习宗旨。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巨大,"以美育代宗教"一说拉开了中国近代美育的帷幕,通过美学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整一,由民族文化、个人主体性和道德性挖掘,对审美教育的非功利性强调,蔡元培以研究为本和艺术启蒙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现代性文化中心和中西融合的局面。

  • 标签: 内在 超越性 文化学统 美育 审美现代性
  • 简介:苏门四学士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书论思想。黄庭坚以禅论书。晁补之重意师心。秦观“不以法度病其精神”。张耒尊唐重法。“苏门四学士”的书论思想的影响。

  • 标签: 苏门四学士 书论思想 影响
  • 简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历史性的嬗变过程。在北宋时期出现的书家群体,对于中国书法史(尤其是明清阶段)有着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美学思想 书法艺术 米芾 中国书法史 中华民族 嬗变过程
  • 简介:梁启超是我国第一个提出“趣味教育”思想的学者,他把趣味当作教学的目的,提倡“无所为”的学问趣味等主张,对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将结合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现状,浅谈其趣味教育思想对儿童美育的一些启示。

  • 标签: 梁启超 趣味教育 儿童美育
  • 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少丧父家贫,母教以荻画地学书。少长。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景祐间(1034—1038)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反对宰相吕夷简被贬,他作书斥司谏高若讷,因责夷陵。

  • 标签: 欧阳修 书学思想 再认 书法理论家 政治家 文学家
  • 简介: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金城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画家、教育家。他不仅对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这两个近代重要的绘画社团的发起与成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出了大批绘画人才,其艺术教育思想颇值得后人学习与研究。金城(1878—1926),名绍城,字巩伯,一作巩北、拱北,号北楼、藕湖、藕湖渔隐,浙江省归安县南浔镇(今属湖州)人。诗书画印全能,画则山水、人物和花鸟皆擅,能工能写,师法宋元,

  • 标签: 巩北 中国画学研究会 艺术教育 中国画坛 教育思想 湖社
  • 简介:中国画是一古老的画种,其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大师都有所突破,有所变化,追溯其源流,从画理到技法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寻求自我80年代初,长期闭塞的中国改革

  • 标签: 中国绘画 传统哲学 中国画 "天人合一" 艺术观 意象
  • 简介:王铎的书法在晚明时代无疑是崭新而激进的,但崇古始终是王铎书法思想中的核心观念。除非作较深层次的分析,我们是不易洞察这二者之间相统一的内在关系的。这也使得王铎的书法风格、思想观念如果只从其中一方面看,很容易引起不贴切的评价甚或误解。好在书作本身还是较为直观的,随着书学界对王铎书法关注的日渐密切,除了狂放之外,人们渐渐对他“如灯取影”般的学古功底有了相当的认识。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并旨在将这一认识拓展、深化,以期揭示王铎的书法思想的关键。崇古观念既是本文所认定的王铎书法思想的主流,对此观念一作剖析便成为本文的重点。这种剖析,既有对有关言论的直接研究,又有对应证这一观念的书法实践中典型事迹、作品的引述,从而试图使这一剖析既是理性的。又能较为直观。王铎的崇古观念有直抒胸臆式表达,即文中的崇古部分,也表现为方式方法,即承古,又寓于由此方法得出的认识成果,即文中的审美主张。客观地说,王铎书法思想还不系统,崇古观念更是散见其中,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认定了它相当的理论色彩。通过对它的研究,至少有助于我们对王铎书法和书法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建立起二者之间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王铎的理论提请我们有必要对书法理论史上与中庸平和观念并驾齐驱的另一思想伏流作足够的重视,这便是崇尚艰难、奇怪、骇人耳目的美。尽管王铎的某些论点令人惊讶甚至费解,但其观念上的崇古,实践上终身不懈的学古则是勿庸置疑的,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通过王铎个案的研究,再次证实了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这一永恒的艺术法则,这正是本文的结论所在。

  • 标签: 王铎 书法思想 审美主张 书法实践 书法理论 书法风格
  • 简介:东晋王羲之早期的隐逸是身在庙堂、心在山林,魏晋南北朝郭象的《庄子注》主旨是"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庙堂和山林的结合终究只是哲学体系上的理论结合,现实中难以实现。王羲之自誓文之后远离庙堂彻底归隐。王羲之的隐逸,不仅有郭象玄学的理论背景,而且有江熙、沈居士、孙绰等众多人参与其中的整个社会上层关于玄学山林和庙堂关系大讨论的背景。

  • 标签: 王羲之 隐逸 郭象 山林 庙堂
  • 简介: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着名史学家,作为一代“通儒”,他在金石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在其着作《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和《潜研堂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大量的书法理论观点,其书论大多以史家视角阐发书法史,以学术化的态度回归“史”的学科本位,对于後世书法史研究颇有启示。

  • 标签: 钱大昕 书法 金石佐史
  • 简介: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中的核心观念表现为三方面:“如”与“象”的造型思维,“势”与“力”的刚健之美;纯粹形式美对文字实用观念的超越。这些核心观念对汉代书法的发展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原理性的意义。

  • 标签: 汉代书法 美学思想 核心观念
  • 简介: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流,平生奉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一边致力于向中国人介绍西方,一边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为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立下了汗马之功。

  • 标签: 林语堂 美学思想 中国现代史 书法 抽象 东西文化
  • 简介:中国绘画是与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民族精神是国民艺术的血肉,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孤悬于天地之间.人类文明多姿多彩.汲取外来艺术思想之精髓滋补国民艺术,更让我华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徒恃滋补品而不加自己锻炼,欲求自发,无异缘木求鱼。傅抱石编著的《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建构了他自己对中国绘画变迁史,其实也是中国绘画民族性的想象。他说:构成中国绘画要素的不在绘画本身,

  • 标签: 中国绘画 人本主义思想 探源 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艺术思想
  • 简介:明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亦跳荡芜杂,禅宗思想十分流行,并涌动着反思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文艺上要求挥写性灵、反对摹拟,诗文书画各个领域均经受着思想狂飙的冲击。“一大批艺术家重个性、重独创、重主体情感的抒发,使得明初崇尚的程朱理学和明前后七子提倡的拟古主义都遭到批判。”i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的“性灵说”对晚明书坛的影响至大。流风所及,明后期印坛亦不甘寂寞,竞说纷纭。

  • 标签: 明代后期 印学 尚意思想 审美思想 技法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