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高等美术院校中,进行绘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吸收式的、“由外向里画”,即引导学生以学习一些创立了典型绘画流派的大师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为主,结合表达自身对生命的体验的创作过程来学习、积累创作经验。
简介:纵观全国高校,在学院雕塑系实践与创作教学中,材料研习课程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各院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术方向,都在尽最大努力去加大材料语言的研究与投入.相应的课程与展览也显示出了一些教学成果,但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追求外在眼球效应的作品形式,被过度追捧,拼材料价格、加工工艺、高科技“武装”,这些现象依然成了雕塑系学生普遍追逐的“时尚目标”……在这个“全民拼爹”的年代,雕塑学生的创作出路,难道就只是拼钱、拼“小发明、脑筋急转弯”吗?
简介: 教学过程是一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注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备课时设计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回忆、联想、分析和评价.有经验的教师还会将设计的问题渗透到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研究的主题之中.……
简介:艺术设计基础课是面向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设计造型基础、设计创意思维及设计表现能力。今天我们对设计基础教学的理解不能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色彩等所能涵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设计基础有其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规律,必将朝着学科化、
简介:在一般教师看来,习作与创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性质。也就是说习作是习作,创作是创作。这种认识方式和创作方式的最大弊病就是把创作与习作相脱节。我认为在专业院校的高年级教学中,应该在习作教学中灌输创作意识,在创作课教学中穿插有针对性的习作课和目的性很强的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
简介:近20年以来,中国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育方面的变化也十分引人注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教育界可以说是中国改革的"最后一座堡垒",当下,教育改革问题再一次成为焦点。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情况发生了突变,由于对"文革"的否定,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之声基本消失,因为那时的主题
简介:在哲学诠释学看来,艺术经验不是一种科学经验,而是一种诠释学经验,重视经验自身的历史性(境遇性)和辩证的否定性,以对话方式呈现,因而是一种可以开启无限意义的有限经验。以游戏方式存在的艺术作品在自我再现和表现中,与接受者同构而成,明显具有一种境遇性和对话结构,本质上属于一种诠释学经验。将艺术经验理解为一种诠释学经验,必然会带来对艺术经验的全新理解,并由此导致一场美学观念革命。
简介:来楚生用刀,有冲有切,有向线刻也有背线刻,所以线条很丰富,但没有规律,比较难掌握.一比较一律的特征是在保证笔意的前提下,处处表现出刀芒。
简介:上课了,我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要这个苹果。”
简介: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怎样的一堂课算是优质课?我认为它应该看是否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发扬教学民主;是否关注学习过程,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否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是否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等四大方面。
简介:水彩课过去在美术师范系、科教学中,始终都是色彩基础训练的主要课程,大约从"文革"开始,水彩课的地位就被水粉取代了。但经过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检验,人们对这一变动,似乎早就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了,继之也就提出了在美术院校中——尤其是在美术师范系、科教学中,恢复水彩课原有地位的建议。其实,不少院校,已经先后自发地把水粉改回到水彩了。由水
简介: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往往是城市精神、城市灵魂的符号与象征。表现最大历史事件、表现重要历史人物、表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标志性雕塑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设。
简介:自文人画产生之前,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对色彩十分重视。《周礼.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1]由此可见,古人将色彩进行归类,分别为青、赤、白、黑、黄这五种颜色代表着色彩的基本种类,称为五色,孔子称它们为“正色”,中国传统宫廷画家偏爱正色,这种固定的审美模式逐渐确立。
简介:本文以1941年高剑父的《我的现代绘画观》为主要研究文本资料,旁采同时代的相关论述,在比对中探析近代中国人的现代美术观的生成历程、呈现样态以及价值指向。特别是高剑父现代绘画试验中所援入的科学主义以及新题材,是本文的研究中心。
简介:世俗的眼光对于美术学科的认可是会不会画画,会不会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评价的标准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可感的作品本身。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也习惯了用作品说话,强调的是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往往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一批批只会画不会说的艺术“哑巴”。其实,美术课堂中的”说”是对美术学科视觉性的补充和发展,这种关于美的对话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表现、评述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自由地说、完整地说、有条理地说、有创意地说,手、脑、口高度结合,协调发展,美术课堂才会更加异彩纷呈,美术学科价值才有更淋漓尽致的展现。
简介:课程改革实验历经8年,每一位参与课改实验者都会有许多的感慨,许多的收获。各地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总结汇报和展示,以示课改8年的教育教学成果。令人可喜的是广大实验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在积极地思考,思考课改的深处是什么?
简介:造型艺术教学是实践性课程,学生对艺术实践的直接体验是十分珍贵的,是教学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对艺术问题的感受都有其独特点。那么,学生的不同体验能否构成对一些特定问题的总体认识?它是否优于教师的一家之言?
简介: 一、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为核心 在从事民族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创作思想的变化,表现情调的雅俗,师承技法的优劣,无不取决于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水平.因此,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知识素养,是专业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简介:1984年4月初,陈少丰先生接到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行政方面邀请他给三年级同学讲一堂德育课的任务。他欣然接受并拟定以“人品与画品”为主题。以下是陈少丰先生接受任务后给我和伟铭、公明等人发的征询问卷(图1)。
简介:美术专业基础教学的共性是依照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在教学阶段将一系列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包括观察方法、表现方法、作画步骤等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达到对客观对象认识、理解、表现上的总体提升。然而艺术教育的特点表现为共性不能代表个性,个别并非等同于一般。
在绘画创作课教学中注意把握“生命的体验”
小议高校雕塑专业材料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浅谈美术作品欣赏课中的提问技巧
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创作课教学有感——论创作与针对性习作
我国的教育现状适合科学家、艺术家的培养吗?
科学时代的艺术:一种哲学诠释学的解读
听天阁印话——徐正濂课徒批语选
美术是什么——一堂关于苹果的美术课
浅谈一堂数学优质课的评价标准
水彩课在美术师范系、科教学中的地位
关于加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科学管理刻不容缓的提案
西方科学色彩观与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创新研究
现代科学与新题材——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研究
把美术课说出来——学生美术学习的课堂对话研究
诊问课堂升华教学(五)——关于“课改的深处是什么?”
基本功与个性发展——讨论课纪要与教学分析
对民族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一节“人品与画品”课——追忆先师陈少丰先生
立足共性引导个性——从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