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代逻辑学的观点把分类又称作划分……因此分类学也是一种符号逻辑学。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把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相对科学的、合乎逻辑的分类看作是十分重要的科研课题持续关注,这种理性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值得音乐学界学习。关注各具体音乐事项或乐种的分类问题,对中国音乐的学科建设和健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假如我们仅把分类研究作为学界自己闭门造车的“活儿”,或仅作为学者之间闲来无事进行笔墨官司的干仗素材的话,那么有无分类或者说分类标准是否可用都无关紧要,也不需要如此关注。但当音乐作为公共资源,特别是作为数字资源处理的今天,分类和建立分类标准就成为了当前焦点。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资源分类,没有分类就无法进入数字化管理,没有数字化管理就奢谈资源全社会共享。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首先要建立一套相对适应可行的标准。
简介:近年来以"英雄"形象塑造为核心的音乐作品有很多,这些作品在传承方面不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英雄"这一主题的呈现也有一定的价值体现。因此,本文就以音乐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来分析作品中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研究,首先是分析音乐创作中对于"英雄"主题的把握,其次了解"英雄"形象在音乐作品中的真实性体现,从作品的音乐语言以及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歌曲中所具有的群众基础,最后归纳出对于传统文化中"英雄"主义的理解与传承。通过本文的写作,希望可以了解到更多音乐作品中"英雄"形象的理解与塑造,通过对其传承价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英雄"形象塑造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与文化层面的传承。
简介: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近一个世纪了,无论是作品创作还是演奏教学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更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局面。探讨新时期中国钢琴作品的现代性以及创作的规律和趋势,是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也可以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因此本文通过音高组织、节奏布置、音色开拓和文化表现这四个方面,对新时期的部分中国钢琴作品进行特征分析,总结出这些作品在传统性与现代性两极之间,所寻找的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结合点和平衡点。笔者认为,做到“回归”与“合璧”的有机统一,这样的道路是中国钢琴音乐可以选择的方向。
简介: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孙楷第、冯沅君、胡忌、周妙中、郑骞如、胡仲实、徐扶明、曾永义等学者皆曾论及。近来解玉峰《元曲杂剧“题目正名”推考》一文,则再从各元刊、明刊、明抄的元杂剧版本,及元明的杂剧文献目录中,巨细靡遗地考察“题目正名”的异同,推测“题目正名”恐非出于剧作家之手,或由杂剧艺人(班社或书坊商)创造,且与杂剧结尾的“断词”有关。虽然解氏的臆测与推论过程稍有不足.且因包罗所有元明抄刊杂剧,故于分析时难以精确定焦,但其直觉的眼光颇有见地。前贤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元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元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络纳入考量,导致分析结果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厘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元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剧的现象。因此,本文将锁定《元刊杂剧三十种》为探究目标,希冀在诸先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观察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