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南京市部分老年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方法采用美国ALARAINC公司数字化X线骨密度仪,对2009年3月-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2例中老年人群的非惯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骨BMD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探讨BMD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并对BMD异常人群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骨质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女性比男性在同年龄阶段发生骨质减少的几率高。骨质减少与BMI的增高不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性骨质减少与年龄、性别有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低钙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人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推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及BMD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调查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确诊为早期AS患者120例,其中女性57例,平均年龄(31.02±5.94)岁;男性63岁,平均年龄(29.79±6.87)岁。健康人107例,其中女性48例,平均年龄(32.97±6.47)岁;男性59例,平均年龄(29.58±6.65)岁。双光能X线法检测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的BMD与年龄、病程、疾病活动性指标、影像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早期AS男性患者各部位的BMD均较健康人减低(P〈0.01),而女性患者则和健康人无统计学差异。(2)早期AS患者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6例(5%),骨量减少(osteopenia,OT)36例(21.67%)。其中男性早期AS患者腰椎OP者5例(7.93%),OT者29例(46.03%)。早期AS患者中,男性腰椎部位OP、OT发生率较女性高(P〈0.05),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部位OP/OT发生率无差异。(3)中、低年龄组中,早期AS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BMD较健康人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4)男性早期AS患者腰椎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早期AS男性患者即可出现显著BMD下降,OP发生率为7.93%,OT发生率为46.03%。其中腰椎部位BMD减低及OT发生率更为突出。早期AS患者BMD的下降与疾病活动指标无关联。对于男性AS患者,在疾病早期即需要重视OT及OP的诊断与防治。
简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供应脊髓血管的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因其极大的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常遗留难以恢复的后遗症而受到广大骨科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对近十年来在我院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并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与病程、脊髓是否变性及术后是否行内固定的关系,为临床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例颈腰综合征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5~83岁,平均67.3岁。行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并进行随访,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l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来探讨该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56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628mL。术后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6—27个月),JOA(颈椎疾病)、JOA(腰痛)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10%、36.84%;ODI从术前57.6到术后28.3;患者总体满意度为12/15(80%)。结论对颈腰综合征患者行一期颈、腰椎减压手术,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心理负担。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Scholar、CNKI、VIP和WanFang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7年1月的文献,运用Stata11.0定量分析纳入的文献。结果最终有9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组与对照组的对比中,植骨融合情况[RR=1.138,95%CI(1.064,1.217)]、终末随访骨密度T值[MD=0.038,95%CI(0.025,0.052)]、ODI指数[MD=-4.36,95%CI(-6.372,-2.348)]、骨吸收生化标志物CTX值[MD=-0.401,95%CI(-0.511,-0.291)]、VAS评分[MD=0.940,95%CI(0.548,1.33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随访术后骨形成生化标志物PINP值[MD=-4.328,95%CI(-8.954,0.298)]、不良反应情况[RR=0.725,95%CI(0.420,1.2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和P=0.248)。结论腰椎术后应用双膦酸盐并不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融合结果,而且通过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代谢,改善其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与对照组安全性相近。
简介: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内蒙古西部地区蒙古族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及其危险因素,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方法连续抽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300名蒙古族健康人群进行OP患病率调查,发现OP43例,为病例组,未发生OP的257名中随机抽取86名为对照组。对2组的年龄、身高、体重指数和性别等17项予以比较分析。所得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又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OP的患病率为14.33%。OP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排除进入模型的其他作用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岁和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促使OP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原来的1.10倍和1.21倍(OR分别是1.10和1.2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城市居住和进食蔬菜少促使发生OP的危险性分别是农牧区居住和进食蔬菜多的3.85倍和3.82倍(OR分别是3.85和3.82,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促进发病。而男性和饮酒多促使发生OP的危险性分别是女性和饮酒少或无的0.41倍和0.11倍(OR分别是0.41和0.11,其95%可信区间内均不包含1,P均<0.05),女性更易发生OP,饮酒多可阻止发病。结论增龄、体重指数增高、城市居住、进食蔬菜少和女性是发生OP的危险因素,而饮酒多为其保护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作为特殊类型的极外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rallumbardischerniation,FLLDH)的临床表现独特性及其病因、发病危险因素及致病机理,进一步总结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10年PLLDH病例资料58例,通过归纳分析该病的症状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手术效果,总结致病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结果FLLDH主要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具有根性症状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低、病史短等特点,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结论FLLDH做为一种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早期预防,MRI技术有助提高确诊率,经侧后路植骨融合患者手术后腰椎失稳、腰部疼痛的情况明显少于单纯髓核摘除减压,2种手术均是快速缓解下肢根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选择。
简介:目的:分析本院脊髓损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27例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致伤原因分为8组。交通事故(321例)、高处坠落(288例)、重物撞击(144例)、摔伤(131例)、疾病(109例)、血管畸形(12例)、锐器/火器伤(11例)及其他(11例),并对性别、年龄、损伤程度、损伤节段、并发症及合并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年龄4-83(42.5±12.4)岁;总体上男女比例为3.6∶1。交通事故伤是主要致伤原因(321例,31.26%),锐器/火器伤比例最低(11例,1.07%)。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诊断的患者共818例(79.65%),ASIA分级占前3位的依次为A级(355例,34.57%)、C级(182例,17.72%)、D级(166例,16.16%)。在高处坠落伤组中,坠落高度为(5.04±3.05)m,且坠落高度与损伤节段具有相关性(P〈0.05)。脊髓损伤并发症占前3位的依次是褥疮(88例,8.57%)、肺炎(73例,7.11%)和泌尿系感染(61例,5.94%),高血压(69例,6.72%)是脊髓损伤患者的首要合并症。结论应建立并完善脊髓损伤救治平台,全方位防治脊髓损伤。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地区老年人(60岁以上)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性别、年龄等,阐明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1~2007年期间骨科门、急诊治疗老年患者(60岁以上),共计2457例,其中男性1034例,女性1423例;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47例,男性235例,女性412例,并按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60岁以上女性骨折发生数明显多于男性,χ^2检验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比男性患者高,在髋部、脊柱、腕部等部位的骨折中,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χ^2检验,P〈0.01)。结论成都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而髋部骨折发生比例最高,宜区别对待,应引起重视,并加强防治。
简介:目的探索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78例,据骨折部位取肘内侧、肘外侧或肘内、肘外侧双切口。行骨折复位,拇指顶压鹰嘴窝,远近骨折端对合平整,注意尺或/和桡侧缘平滑,克氏针临时固定,选用适当直径、长度的可吸收螺钉固定骨折部(先外侧后内侧),保持提携角10°~15°。术中避免重复操作,争取一次固定成功。结果本组7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4年,平均1.5年。根据手外科分会肘关节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总优良率97%。结论可吸收螺钉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无毒无害,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在骨折断面产生自动加压作用,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戊糖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190例绝经后女性及>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于空腹状态下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查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OC)及戊糖素水平,分析戊糖素与肝肾功能及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与糖尿病病程、HbA1c、β-CTX水平相关(r=0.492、0.158和-0.156,P均<0.05),而与PINP及OC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646和0.7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相关(P均<0.05),而与β-CTX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199)。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PINP、β-CTX及OC水平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简介:目的评估带锁髓内钉(interlockingintramedullarynail,IIN)与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compressionplate,LCP)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按胫骨近端不同位置模拟骨折将其分成A、B、C三组,使用两种不同内固定物分别对骨折模型进行固定并用有限元法分析胫骨骨折模型及内固定物在500N轴向压缩载荷下的位移和等效应力及分布情况。结果3组模型中使用IIN固定的胫骨骨折模型及胫骨的最大轴向位移均比使用LCP的小;IIN及其固定的胫骨最大等效应力值均比LCP及固定的胫骨的小。且IIN应力分布较均匀,LCP应力集中在骨板与锁定连接处。结论IIN抗压缩能力强且固定坚强可靠,应力分布较均匀,抗疲劳性好,其固定胫骨近端骨折稳定性优于LCP。
简介:目的比较选择性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1998年3月-2004年9月,共64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其中36例采用选择性前路手术(A组),28例采用选择性后路手术(B组),随访时间为2~4年。结果A组术前胸腰段或腰段弯曲角度平均42°,术后平均18°;B组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18°。2组患者术后弯曲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2组患者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的出血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时间(179min)〈A组(279min),融合节段(15.8个)比A组(39个)长1.9个节段。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均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junctionalkyphosis,PJK)发生率高(P〈0.01)。结论对于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患者,2种方法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矫形效果相当,但后路手术时间短,融合节段长,术后PJK的发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