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人格培养一直备受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所关注。"自然后果"惩罚法与"移情"教育法,是当前儿童德育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自然后果"惩戒法,强调从反面惩罚的教育原则出发;而心理学中的"移情"教育,重在从正面引导的教育原则出发。从注重教育后果还是过程、注重惩罚还是引导、注重外发反省还是内发自觉等方面,来审视和比较以上两种德育方法,会发现"移情"教育更注重过程,注重唤醒儿童的良心发现,引发其同情心。"移情"使儿童更加关注"我"与"他者"的同体性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实现道德价值观念中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和谐。

  • 标签: 儿童德育 自然后果 移情
  • 简介: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目的和家庭因素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部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讨民办高校德育实践的立体创新和内在规律,其结论是:德育教育创新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又包括教学机制和考核方式的创新,德育实践应转向重综合素质、重整合实施和重实际效果等相结合。

  • 标签: 民办高校 德育创新 三位一体
  • 简介: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点,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德育理念,丰富和完善德育内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加强德育管理体制建设、环境建设,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构筑平台。

  • 标签: 艺术类高校 德育工作 德育实效性
  • 简介:传统德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新课程标准与现实教学的落差、传统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影响,实效性差,通过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寻找教材与对话情境的切入点、营造开放、轻松的教学氛围、理解把握新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对对话情境的主动建构等对话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 标签: 对话 对话教学 教学情境
  • 简介:德育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为、为人和由人三方面的统一,简言之,德育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但是,在现实的高校德育中,德育目的的功利化、德育过程的单一化及德育内容的符合化都说明了“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非人本”现象的存在造成高校人本德育确立、实施、发展等的困扰。

  • 标签: 高校德育 非人本 德育目的 德育过程 德育内容
  • 简介:公安本科的德育要以人文指向为其发展目标.这种目标的定位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德育人文指向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决定了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推动人文指向目标的实现.

  • 标签: 德育 人文指向 人文教育 公安本科 人生意义
  • 简介: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优质资源。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功能,探求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以及促进陕西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 德育 开发利用
  • 简介:无论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是从自身的职能使命出发,公安院校都应当加强德育智库建设,提升德育教学质量、拓展公安文化育警内涵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公安院校的德育理论研究中心、信息咨询平台、培训服务基地和创新实验高地。

  • 标签: 公安院校 德育智库 建设
  • 简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谐社会有六大基本特色: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分别从社会体制、社会伦理、道德人格、经济发展、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社会三者和谐等六个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

  • 标签: 教育 社会 和谐共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简介:教学科研咨询德育的好帮手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掌握准学生的智力特征、认知方式及学习技能水平,以便因材施教;教育科研要出高水平的成果,没有科学的测试数据将无法实现或者不被承认;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已势在必行,...

  • 标签: 教学科研 父母教养方式 咨询 认知方式 心理测试 德育工作
  • 简介: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德才兼备是人才的基本要求,首重德育是教育的基本准则,做好德育工作是大学承担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是大学首要和根本的任务。而育人为本,必须德育为先,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守的办学原则,也是教育事业的普遍要求,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大学生在校期间,

  • 标签: 拔尖创新人才 德育工作 人才培养 大学校长 社会主义大学 教育事业
  • 简介: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人才必须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德,又是其中占首位、最重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办学方向问题。“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未来”。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他们将成为国家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因此,能否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我们能否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我们需要

  • 标签: 社会主义大学 人生观教育 办学方向 培养人才 社会主义祖国 校园文化
  • 简介:大学精神是高校文化的精髓和升华,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的独特的价值追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大学精神能通过价值导向、激励熏陶和引导规范,使高校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合格的"大学人"。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大学精神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是改善高校德育现状的重要途径。多维度视角下,探析大学精神的德育功能,有助于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和优化德育环境,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标签: 高校 多维度 大学精神 德育 育人机制 价值取向
  • 简介:德育环境论与青少年道德养成赖苹青少年德育环境论有别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体系构建理论,强调无目的或自发的道德养成氛围,为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在青春期,个人思想意识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思想意识可以定义为根据一套比较广...

  • 标签: 德育环境论 青少年道德 道德养成 社会环境 品德意识 青少年道德教育
  • 简介: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教育要不断改革,改进教育内容、体系,探索实践更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教育内容上,理论教育要与实例剖析、操作训练有机结合;教育主体上,要注意发挥辅导员、学生骨干和“两课”教师的作用;同时,要把教育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全部空间,并注意利用“节、假、日”组织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 标签: 高校德育 教育方法 教育主体 教育活动
  • 简介: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它要求讲授语言文字技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以文中内在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受情和理的潜移默化.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本中有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之文章与文学作品,皆须善读,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的提高,品德的修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德育的内容是丰富深厚的,德育渠道也是很宽广的.为保持德育的完整性,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标签: 中的渗透 德育语文 教学中的
  • 简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电子德育”的建设提供了硬件基础和技术条件。但是.目前获国高较电子德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关网站的点击率较低,二是缺乏一支素质过硬的网上辅导员队伍,三是没有健全的一系列制度.四是和日常教育脱节.五是缺乏一套完整的机制。针对这种状况.本文提出了专业网站和其他网站板块结合、高素质队伍建设、网上网下互动,网络制度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对策。

  • 标签: 互联网 高较 电子德育 必要性 建设
  • 简介:自《天津市大中小学德育规程》(以下简称《德育规程》)2001年下半年在全市150万大中小学生中推广试行以来,教育系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把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办公会议作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具体措施。实践证明,各项措施的落实是有力的并初步见到了实效。

  • 标签: 《德育规程》 中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教育系统 学生 下半年
  • 简介:高校是社会文化思潮的集散地,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文化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殊的功效,它能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隐藏在自身的形成结构中,通过灌输、启迪、熏陶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落实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 标签: 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大学生 制度文化 师德建设
  • 简介:德育的基础性原则及其超越赵宏凡具有进步意义的道德教育,都同时具有基础性原则与超越性原则两个方面的属性。德育的基础性原则是以普通人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准,以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其客观依据的道德原则。没有这个基础性原则,道德教育如同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一般的...

  • 标签: 基础性原则 道德教育经验 “互利” 超越性原则 德育 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