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扩散加权成像中ADC值、eADC值和rADC值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并行BI-RADS分级为Ⅲ~Ⅴ级,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ADC、eADC和rADC值20个良性病变中,在ADC图上表现为高或等信号,eADC呈低信号;21个恶性病灶,在ADC图上都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在两两比较中,其恶性病变ADC、rADC值低于良性病变,eADC值高于良性病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是磁共振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可靠的指标;对BI-RADS分类Ⅲ~Ⅴ级病变良恶性鉴别更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采用磁共振(MRI)超短回波时间序列(UTE)评估冈上肌腱的病变程度,探讨UTE序列在游泳运动员冈上肌腱腱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3月-2017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运动医学科就诊的肩痛游泳运动员共10名(病变组),并招募健康志愿者10名(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肩关节行MRI常规序列和UTE序列,对冈上肌腱病变进行分级,测量UTE-T2*值后做两组间的比较及病变组内不同分级病例间的比较.结果:所有受检者的常规MRI图像均无明显的肩袖撕裂征象.磁共振常规序列显示对照组中0级4例,1级6例;而病变组中0级3例,1级7例,两组之间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磁共振UTE序列结果显示病变组冈上肌腱整体区域及止点区域T2*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0级病例止点区域T2*值与1级病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UTE序列能够定量评估冈上肌腱情况,这有助于游泳运动员肩关节疼痛的早期发现与准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测定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脊髓最大压迫节段(MCL)的弥散信号,分析术前至术后5年的DTI参数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37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临床资料,使用DTI对MCL进行研究。比较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前至术后5年CSM患者弥散指标变化[各向异性(FA)]和患者临床功能评分,包括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每个随访点采集相关数据,并观察MRI T2加权像(T2WI)中是否可观测到脊髓髓内高信号。对比术前和术后随访节点的变化,并分析FA值和临床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最终37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55±10)岁,男14例,女2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髓性症状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mJOA相较术前平均改善(2.62±1.41)分(P<0.001),FA值平均改善(0.14±0.11)(P<0.01),且mJOA和FA值在术前及术后两年各随访节点相互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MCL节段,术前及术后FA值和mJOA评分呈正相关(rs=0.770、0.729,均P<0.01)。mJOA同NDI和VAS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DTI可敏感地反映脊髓功能的改善,可作为预测及评价CSM脊髓功能障碍状态的重要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CGHD)患儿大脑皮质中央沟的形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立医院确诊的30例CGHD患儿(男18例、女12例,年龄5~14岁)与30例特发性矮小患儿(男22例、女8例,年龄5~14岁)。利用Brain VISA软件获得中央沟的平均宽度、最大深度、平均深度、顶长、底长和不同位点的脑沟深度(DPP),分析组间差异。应用秩和检验、χ2检验分析组间年龄、性别差异。形态学参数的组间比较应用协方差分析。结果CGHD组双侧中央沟平均宽度[左:(2.26±0.41)mm,右:(2.19±0.34)mm]显著高于特发性矮小组[左:(2.10±0.27)mm,右:(2.02±0.18)mm](P<0.05);左侧中央沟最大深度[(19.67±1.29)mm]与右侧中央沟平均深度[(14.18±1.41)mm]显著低于特发性矮小组[左侧最大深度:(20.69±1.43)mm;右侧平均深度:(14.92±1.21)mm](P<0.05)。左侧中央沟中部(位点46~54)及右侧中央沟下部(位点91~98)CGHD组的DPP显著低于特发性矮小组。结论CGHD患儿存在显著的中央沟形态变化,这可能是其运动、认知与语言功能发育相对落后的结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磁共振成像系统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资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照组使用64排CT进行平扫,实验组使用1.5T MRI扫描,对比两组不同检查时间、不同检查指标、不同检查部位的诊断结果。结论:磁共振在脑梗死的检查中对72小时内的检出率,检出病灶数量要优于CT,也能够有效检出患者梗死部位。但是CT检查所需时间明显要短于磁共振。因此在临床检查中应该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技术来探讨其对胆道疾病的诊断价值[1]。方法:收集来山西省某医院就诊的、患有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60 份,根据这些患者入院选择的检查方法将患者分为 ERCP 组和 MRCP 组,然后对两组分别 30 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 91%,特异性为 0%,总的诊断准确性为 93%-97%;而磁共振胆管成像技术对胆管癌的敏感性为 84%,特异性为 97%-100%。结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磁共振胆管成像在治疗诊断胆道疾病方面各有其优势,该技术在对胆道的小以及微小结石及阴性结石检出率高,尤其是对于继发性病变有明显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改良电休克(MECT)对重性抑郁症(MDD)大脑静息状态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MDD患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以双侧伏隔核为种子点分析MDD患者MECT前、后功能连接(FC)的变化;并将(脑区之间)有显著改变(P<0.05)的FC的变化与患者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17)评分的变化做相关性分析。结果40例接受MECT治疗的MDD患者,男10例,女30例,年龄(38±11)岁。在MECT治疗之后,MDD患者右伏隔核与右额上回(P<0.001)、右缘上回(P<0.001)、右角回(P= 0.017)、右顶下回(P=0.017)、左额上回(P<0.001)、左颞中回(P= 0.017)及左角回(P= 0.012)等多个脑区的FC明显强于MECT前(P<0.05)。并且右伏隔核-左额上回(r=-0.454,P=0.003)、右伏隔核-右角回(r=-0.437,P=0.005)及右伏隔核-左角回(r =-0.383,P = 0.015)FC的改变和患者的HRSD-17评分改变呈负相关。结论MECT可能通过调节右伏隔核和双侧角回和左额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缓解重性抑郁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幼年热惊厥对内侧颞叶癫痫(mTLE)灰质体积(GMV)的影响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41例有幼年热惊厥病史的mTLE患者(mTLE-FC)、42例无原始促发因素的mTLE患者(mTLE-noIPI)以及4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被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T1WI)全脑磁共振成像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获得灰质体积(GMV)脑图,并比较3组受试者GMV差异(P<0.01,高斯随机场理论校正),最后使用Spearmen秩相关分析探讨mTLE GMV变化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相比于正常对照被试,各mTLE患者表现出广泛GMV降低,主要表现在致痫灶侧海马、丘脑、颞叶及双侧小脑。mTLE-FC患者致痫灶侧海马、杏仁核、颞下回及对侧海马、海马旁回、内扣带回GMV减少较mTLE-noIPI患者更明显。同时,mTLE-FC患者致痫灶侧杏仁核及海马GMV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0.381,P=0.014),而mTLE-noIPI患者则无下降趋势(r=0.081,P=0.611),mTLE-FC患者致痫灶侧杏仁核及海马萎缩趋势显著大于mTLE-noIPI患者(P=0.029,置换检验)。结论mTLE患者存在以海马为主的双侧大脑半球广泛灰质结构损伤;既往有幼年热惊厥病史的mTLE患者脑损害更加广泛和严重,且随病程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更加明显,提示幼年热惊厥相关mTLE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磁共振与超声、CT检查,对比不同种诊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6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HH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MRI、CT与超声(US)三种不同诊断方法进行诊断,诊断结束后对比三组的诊断结果与诊断价值。结果MRI65例共检出77个病灶,单灶50例,多发灶15列,病灶检出率以MRI为标准(100%),CT、US分别为64.9%(50/77),90.9%(70/77)。CT和US检出病灶敏感性与病灶的大小有关。MRI对HHE的诊断有优良的特异性,CT、US分别为48.5%,31.8%。结论对临床怀疑有肝脏病变的患者,宜先选US检查;对肝脏占位病灶需要鉴别HHE和肝癌或转移癌患者,应首选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