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人物创造是小说艺术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历来的小说家、评论家都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探讨。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就说过:“我相信所有的小说都得与人物打交道,都要去表现人性——小说的形式之所以发展到如此笨重、累赘而缺乏戏剧性,如此丰富、灵活而充满生命力的地步,正是为了表现人物,而不是为了说教,讴歌式颂扬不列颠帝国。”我这篇论文的写作力图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从小说中的人物理论角度切入,来分析、研究中国20年代小说理论。为我们探索20年代小说创作的精神结构找到一条理论途径。同时,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研究过程,也是一次对自我灵魂的理解、反省的理性批判的过程。一20年代小说理论的建构是认同于现代启蒙主义思想的。从理论内涵上看,小说艺术开始做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样式采加以探
简介:代的问题:同一个十年出生的三代作家在分析阐释作家文本意义、价值时,文学研究者通常将花大量时间投向作家作为个体存在于历史时空里一路走来的"佯长身影"研究,对"时间流"、出生地、出生年龄、生长环境、生存背景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主宰着研究者把握作家内心世界的颉颃高低.在前现代社会,文学地域色彩的根性尤其浓郁,士大夫、诗人对家乡文化依赖、偏好终其一生;进入后现代社会,文化全球化使得作家不能恒定固守文化"根性",那种寻找"文学的‘根"集体行动只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昙花一现,而况这些作家有一个同样的烙印:20世纪50年代初中后期出生的有插队和知青、红卫兵经历的一代人,郑义、韩少功、梁晓声、叶辛、李杭育、郑万隆等,意识形态的恒定不变使得十年出生的人成为一代人,发出声音毫无疑问也是同一口径[1].
简介:广义的文学,包括人类一切有创造力的语言和文字。并非作家的专属领地,本刊新开设“民间语文”栏目为作家以外更多的人开辟表达空间,展示旧文学标准常常忽略的各种日常体语文:日记、书信、传说、讲辞、顺口溜、广告、应用文、回忆录以及一切新方言和新行话,力求获得更广阔的文学视域。在我们看来,一则精彩的启事,可以比一部乏味:的长篇小说更具艺术的力量。一句流行的习语,也可以比一百本矫饰的散文更能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的人口。民间语文是文学的纵深,是文化与自然的触面,语言与生命的结合部。作为在人类生存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语文行为。它的自发性属与实用品格,最能呈现出主流话语对生命的定制,也最能呈现出生命对主流话语的消解;它最能揭示传统的滞积,又最能传感创新的勃动,它常常比文人写作更直接更最敏更鲜明地标示出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方位。在这一期里,我们选编了几则六十年代的日记和书信,参照另外几则九十年代的语言资料,以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到汉语言的现代历程和潮向。这当然只是第一步尝试。民间语文是大众的工作,我们欢迎一切有心的读者,为我们发现、收集、整理和提供更多的资料,成为我们这个栏目的客座专家,使民间语文从历史的暗处浮出地表,得到应有的研究与评价。“民间语文?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1932—),小说家和诗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其创作多次获美国文学大奖,小说代表作为"兔子四部曲",其文笔细腻流畅,被誉为语言大师,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本篇书评作者为美国著名小说家欧茨(J.C.Oates1938-)约翰·厄普代克的雄心勃勃、亦颇受赞誉的"兔子四部曲"——《兔子,跑吧》(Rabbit,Run1960)、《兔子回家》(RabbitRedux1971)、《兔子富了》(RabbitIsRich1981)、加上现在这部挽歌式的《兔子安息》(RabbitatRest1990)——终于大功告成了。有关"兔子"(这四部小说的主人公的绰号——译者)纵然说过千言万语,但最后要说的不过是一个词:"够了"。这是在佛罗里达一家医院的心脏病急救室,这是一个既直言不讳又极为谦逊的断语,含有辞别的意味,又别有深意。正如兔子的医生对兔子的妻子所说的:"有时这意味着时辰到了。"但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的后期,当植物人状态能被定义为生命时,我们对生死问题便不再怀有确信了。《兔子安息》当然是约翰·厄普代克长篇小说中最深沉、最耗费心血,也是最集中的一部。它的富有挑战性的主题——我们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死亡的种子的开花结果——在小说的第一句话中就点出来了。哈里·安
简介: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文学“新生代”已经在当代文坛上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新垦地: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文学期刊都辟出专栏,刊发“新生代”作品(如《青年文学》的”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联展专栏、《山花》的“跨世纪星群”专栏、《长江文艺》的“九十年代小说新人展”专栏、《小说界》的“七十年代以后”专栏……),我们就会感悟:“新生代”的文学创造,已经成为世纪之交最富于生机的文学景观。事实也正是如此:新一代文学才俊,已经以新的思维、新的语言、新的感觉、新的风貌为古老又常青的文学事业增添了新的活力。虽然他们中不少人刚刚崭露头角,但他们创作中呈现出的新质已经亟待我
简介:我喜欢用“年轮”来比喻“代”。时间这个无形的匆匆过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树的横断面上留下一圈一圈的年轮,若干圈年轮共时态地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与树的纵剖面即各个年轮的历时性纵横交错成一棵树的主干。年轮是时间在树干上留下的痕迹,代便是岁月在女人生命的流程下雕刻出来的直观的刻度。女人对无形的难于把捉的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它习惯于通过代、通过个人家庭角色的转换、递进来认知,所谓“儿孙催人老”等等。女人记忆中难忘的“生命故事”常常是和“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代”是女人的生命之镜和岁月之钅监。她们从这里看到了什么呢? 一、岁月如圆《岁月如圆》(周小娅)从一幅标题为“你和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