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白山布·杜南拜纪念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县城通往喀纳斯约5公里处,这是为了纪念哈萨克族民间作曲家、冬不拉弹奏曲的创始人——白山布·杜南拜而专门修建的。高8m,占地面积150m2。白山布·杜南拜出生于1803年,卒于1872年,一生当中共创作了400余首以冬不批为主的民间音乐,

  • 标签: 纪念碑 白山 民间音乐 布尔津县 哈萨克族 占地面积
  • 简介:此碑刻碑文为中国唐代书法家李邕于唐开元八年(七二0年)撰写并书,原碑石在陕西蒲城桥陵。

  • 标签: 书法家 唐代 李邕
  • 简介:北周村东魏造像是河南现存较为完整的佛道造像,体高大,雕刻内容丰富。该始造时应为佛教造像,后来因需要又将主尊释迦佛改刻成道教祖师形象,成为佛道造像,反映了当时道教利用佛教造像来宣传道教教义。本文从其雕刻内容和时代风格以及道教造像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来看北朝晚期嵩洛地区道教对佛教造像的改造和依附。

  • 标签: 北周村造像碑 雕刻内容 时代风格 道教造像 改造 依附
  • 简介:北周文王原为“周文王庙”,立于周文王庙前。其文献材料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但未录碑文。至清代,刘喜海《金石苑》始录今北周文王之全文。同时,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楷法朔源》以及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均有著录。该于1961年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6月,成都市文管会办公室会同龙泉区文管所对北周文王及其附近的几十龛石刻造像进行了考察。

  • 标签: 周文王 北周 金石 地理志 石刻造像 碑文
  • 简介:不久前,广州天河棠下上社,进入了飞跃的开发建设时期。村委、村民十分珍惜地把原来立于“石人窿”(土名)上社农田蓄水湖东畔的一方石碑,迁移至村里中心公园内,重新竖立。

  • 标签: 石人 石碑 开发建设 公园 中心 广州
  • 简介:1934年(民国23年)10月10日,张季鸾回到阔别26年的故乡,谒墓立碑,在榆林居住一月半之久。回到天津《大公报》馆后,即写下了蜚声一时的《归乡记》,指出:“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的。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我以

  • 标签: 张季鸾 “三绝碑” 章太炎 于右任 石刻文字
  • 简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领导的军事远征创造了疆域空前的蒙元帝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蒙哥登极以后,拖雷家族控制了帝国最富庶的土地,即位于东亚大陆的元朝本土与立国于西亚的伊利汗国。由于元朝统治者与伊利汗国血缘相近,双方往来最为密切。两国之间除通过传统的陆路往来外,海路交通因之大兴。

  • 标签: 史源 蒙元帝国 成吉思汗 家族控制 海路交通
  • 简介:今年6月14日,蒲江县城东8公里之天华镇公议村8组发现唐1通。该原在天齐院(王家祠),“文革”中被抬去砌扬波堰堰口。埋于地下2米深处,最近,洪水冲垮堰口。公议村文物保护管理组杨光中、罗家均、周文辉等人发现,使此重见天日。此长1.94米、宽84.5厘米,厚16.5厘米,为灌县青石刻成。重达千斤,请8位青年农民才抬回公议村。

  • 标签: 蒲江县 天齐院 公议村 中国
  • 简介:《爨龙颜》,立于南朝刘宋大明二年(458年),记述了爨氏统治南中(滇)时期(约公元339年-748年)的一段不二史实,是研究西南民族史的重要碑版。清末以来,考释者几二十余家,各有灼见,却也留下一些歧意。余于1999年初参编《曲靖石刻》一书,作《爨龙颜》释读。

  • 标签: 《爨龙颜碑》 南朝 中国 历史典籍 家族史
  • 简介:河南濮阳元代唐兀公张相梅在濮阳县城东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边,金堤与金堤河之间,有土冢六个,冢前矗立一大方,这是1983年新发现的重要元代文物——《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及唐兀氏祖茔。此随历史变迁,多遭水患、兵燹几经倒立而保存下...

  • 标签: 百夫长 唐兀氏 濮阳县 河南 书法艺术 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 简介:在山西稷山县马村青龙寺博物馆,高高耸立着一座丰碑。它不仅吸收着众多游客,而且也引起了司法、史学工作者和文物爱好者的兴趣与关注。……

  • 标签: 山西 稷山县 神道碑 姚天福 生平事迹
  • 简介:本研究首先采用调查统计方法,对矗立在北京孔庙内的197通进士题名现状进行研究,然后对有代表性的石碑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进士题名的病害可以分为9种,以粉化剥落和表面污染两种病害最为严重;进士题名由大理岩、泥质石灰岩和砂岩三种石材组成;风化产物中含硫量较高,酸雨为其主要成因。

  • 标签: 北京孔庙 进士题名碑 病害
  • 简介:“药王山石刻”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批石刻中,由金代著名道士谭真君(谭处端)书写的龟蛇二字以其超绝的书法艺术和神秘的宗教色彩深得广大游客和奉道信士的钟爱。细观龟蛇二字,龟字若乌龟静息修养,蛇字如长蛇飞腾盘曲,

  • 标签: 石刻 金代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士 宗教色彩 书法艺术
  • 简介:在丝绸之路国际交通线和东、西文化交流的培育下。中国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地区成为5~6世纪佛教艺术流行的一个重要中心区域。这个地区佛教石窟的集中分布证实了佛教弘传的广泛性及其艺术深受西方影响的普遍性。然而外来影响也与当地传统产生互动,从而引起了创新和独立的发展。

  • 标签: 佛教艺术 宁夏地区 甘肃 造像碑 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 简介:北魏太武帝东巡,虽早见称于文献,学界直到1935年才得见拓本,现在原已毁,遂成绝响。今参考近人多种录文,依据国图藏拓,重新录文,为学界提供一个较好的东巡读本,并对碑文所涉及的若干人物及北魏御射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 标签: 太武帝 东巡 北魏 碑文
  • 简介:夏格旺堆在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文章,普兰观音是迄今所知阿里地区境内年代最早的一通石碑,尤其作为“造像”形式的一通早期石碑,对于探讨西藏上部阿里历史文化和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就这通石碑的基本情况、研究概况、形制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为研究者提供有关这通的基础资料,并希望进一步深入这通造像的学术研究。

  • 标签: 阿里地区 西藏 观音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参考价值
  • 简介:2010年在成都出土的《李君》为墨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基础资料。从始刻于阳嘉二年的《李君》记载看,东汉时期仍然儒墨并称,并可在学校公开传授墨家学说。这与史学界通常认为,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墨学几成绝学的定论不符。墨学由显而绝是自然衰微的结果,与统治者的打压并无太多联系。其衰微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传承与创新。碑文"同心齐鲁,诱进儒墨"为墨子是鲁国人提供了新的佐证。

  • 标签: 李君碑 墨学 价值
  • 简介:1999年8月,山西临猗县博物馆在维修临晋元代大堂工地中,发现一通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碑刻.碑石为长方形,高71、长95、厚15厘米.碑刻题名为.文为楷书,从右向左,凡31行,401字.由时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李若星撰发,临晋县知县杨名显勒石.

  • 标签: 《直指按晋训廉谨刑约言》 明代 石刻碑文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