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梁漱溟与托尔斯泰郑万鹏梁漱溟与托尔斯泰在个人意识、社会观念、思想体系以及对各自民族所起的作用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对此加以整理、研究,具有切实意义。忧患意识与独立精神首先,梁漱溟和托尔斯泰在自己所属的民族危机到来之际,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托尔斯泰...
简介:我们就像脚下的这片土地,秋收的喜悦还未散去,就又要开始播下新的种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关注下,《旅游纵览》也收获了一个沉甸甸的金秋。在"十一"期间,《旅游纵览》西部摄影采风团满载而归。43天的时间,18300余公里的行程,历经晋、陕、川、滇、藏、青、新、甘、蒙等省市
简介:从中央苏区开始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与陈云共事交往长达40多年。这两位卓越的领导人互相尊重、相知甚深。毛泽东称赞陈云公道、能干、稳当,“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陈云评价毛泽东:“在我国历史上树立了前所未有的丰功伟绩。”陈云把自己作为毛泽东事业的追随者,真心诚意地拥护毛泽东,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而毛泽东把陈云看成自己难得的战友.非常倚重,十分爱护。
简介:<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南北朝尤为兴盛,南朝帝王及一般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与佛教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他们思想上、文学创作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学者关注较多的一向是与佛教渊源较深的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相对而言,生活在南朝刘宋时期的大文人鲍照与佛教关系不是很密切,尽管后人对他的研究已经涉足多个方面,却唯独很少关注他与佛教的联系;尽管我们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鲍照是一位佛教徒或
简介:
简介:一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历史上苏州“学而优则仕”的人很多,一品当朝、显赫一时的也不在少数,可值得纪念的却并不多。范仲淹就是苏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贤之一。
简介:女儿怎的会和城墙联系起来隗?其实这个题目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了三年,我真的不晓得究竟是什么在作祟。今天,在春天里的沙尘暴肆虐大地时,空气里弥漫起呛人的尘土味儿时,我就在键盘上不由自主地敲下这几个字。
简介:一叶知秋相传梧桐是灵树,能知时知令。清《花镜》言:“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宋代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日“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
简介:书法大师“假使把先生的学术方面放得太大,那么有些研究学术的人,在稍有成就之后,往往轻视书法,看作余事。但是,先生不然。我觉得先生的书道是一面挺立的高举的辉煌大旗,他尽管可说是学者,但与一般埋头钻研的学者不同,始终没有轻视或小视书法。假使说书法是小技,...
简介:“雨余寒气浅,园林作春媚。”进入3月,蛰虫惊醒,渐有春雷:春分又至,天气渐暖。春日有耕种,夏秋有收获。你有付出.自会有应得的回报。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同志曾三次来到沭阳指导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他关心人民疾苦,热爱人民群众的许多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广为传颂。
简介: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我国最古老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是一部诞生了2216年的史诗。它是我国古代一些杰出历史人物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杰作。从秦郡监史禄,到汉伏波将军马援,以及唐观察使李渤、鱼孟威,对开凿、治理灵渠曾经做出很大的贡献。“经四贤之勤劬,功莫大焉,利莫溥焉,故今崇祀河干”。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受到当地人民的尊崇。建立专祠,永久纪念。
简介:今天,我以小说家的身份,也就是作为一个职业的说谎者,来到耶路撒冷。当然,不是只有小说家说谎。众所周知,政客也说谎,外交官和军人有时也被迫说谎。尽管如此,没有人会用道德标准去苛责小说家,因为小说家说的谎与其他人不同。事实上,
简介:人们一般都知道范仲淹是一位富有改革大志,一生心忧天下的亲民之官,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精通音律深谙音乐之道的琴家。陆游说,“范文正公喜弹琴,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他在音乐上之造诣被其伟大的人品和政治军事上的卓著功绩所掩盖,一直为世人所忽略,史料记载不多。今从他的诗文中,截取其音乐活动的片断,略加评议,以求教于同志们。
简介:通州是运河的北端,谈运河,必须谈通州;谈通州,也得谈运河。因此,谈满族与运河,也就是谈满族与通州。运河的北端点是通州,但此河还有一段延伸河体,最顶点应说是朝阳门外。这一段延伸河虽比主河较狭较浅,但数百年来始终畅通无阻。老北京人皆知游二闸,皆知郎家园的枣等等,均与运河这段延伸河体有
简介:中国文物流散最甚在清末。那时国贫国弱国破,西方列强长驱直入,国家受割裂之苦,文物遭空前劫难。石窟、寺庙、墓葬被破坏盗窃,皇宫珍藏也难保全。最极端的事件至少有二:一是一八六○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疯狂抢劫后一把火把圆明园烧为废墟,多少珍稀烟飞灰灭;二是一九○○年,八国联军午门前阅兵后列队进入紫禁城轮番窃掠。辛亥革命后,皇宫
简介:“粗俗”的流行正是部分受众趣味平庸与“流行”机制媚俗共鸣的产物,现行的流行机制应重新审视“流行”的文化性质与文化使命。
梁漱溟与托尔斯泰
收获与感恩
毛泽东与陈云
鲍照与佛教
与历史同行
回顾与思考
范仲淹与苏州
女儿与城墙
草木与节气
与大海永存
付出与收获
少奇与沭阳
陶铸与灵渠
与卵共存
范仲淹与音乐
满族与通州
林则徐与常州
流散与回归
狂妄与冷静
“流行”与“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