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这两种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患儿,分别采用包含L-asp(L-asp组)及Peg-asp联合化疗方案(Peg-asp组)进行诱导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ALL患儿共427例,其中L-asp组233例、Peg-asp组194例。2组患儿第15天及第33天完全缓解率(M1)及部分缓解率(M2)等骨髓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组的过敏反应、谷丙转氨酶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抗凝血酶Ⅲ降低的发生率高于Peg-a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相当,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类似,但Peg-asp的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凝血异常等发生率较L-asp更低。

  • 标签: 左旋门冬酰胺酶 培门冬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化疗治疗晚期胆囊癌效果及对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晚期胆囊癌患者一共6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6年2月-2017年2月),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30例晚期胆囊癌患者)、对照组一组(30例晚期胆囊癌患者),分别实施蒿芩清胆汤+化疗治疗和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晚期胆囊癌患者CD14﹢、CD8﹢、CD4﹢、CD3﹢与对照组CD14﹢、CD8﹢、CD4﹢、CD3﹢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观察组晚期胆囊癌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其中恶心呕吐患者有1例、所占比为3.33%、腹泻腹痛患者有1例、所占比为3.33%)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晚期胆囊癌患者实施蒿芩清胆汤+化疗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不仅能改善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还能降低不良反应。

  • 标签: 蒿芩清胆汤 化疗 晚期胆囊癌 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抗结核治疗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效果与CD4+淋巴细胞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合并肺结核的患者20例,均进行抗结核治疗,在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3,6个月检测患者的CD4+淋巴细胞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CD4+淋巴细胞例含量大于治疗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3,6个月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CD4+淋巴细胞含量出现增加的现象。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效果与CD4+淋巴细胞有正相关的关系,可以通过检测CD4+淋巴细胞判断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的情况,从而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抗结核治疗 艾滋病 肺结核 CD4+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了解利妥昔单抗导致迟发性中性细胞减少(LON)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2年12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性细胞计数(NEUT)<1.5×10^9/L为判定中性细胞减少的标准。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66例,男性94例,女性72例;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63±11)岁;B细胞淋巴瘤15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视神经脊髓炎2例;利妥昔单抗疗程为2-16个,中位疗程5个。1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AnnArbor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为37、30、22和66例;骨髓受累者27例。166例患者中19例(11.4%)发生20例次LON,其中10例(6.0%)出现3-4级中性细胞减少(3级6例,4级4例);末次应用利妥昔单抗至发生LON的中位数时间为56d(22-105d);最低NEUT的中位数为0.95×10^9/L[(0.05-1.47)×10^9/L]。中性细胞减少持续期间3例患者(均为4级中性细胞减少者)出现并发症(肺炎/菌血症、带状疱疹、发热各1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及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后恢复。出现LON后5例患者(中性细胞减少4级4例,3级1例)接受了GCSF治疗,14例未行特殊干预;中性细胞减少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6d(5-42d)。没有发现LON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瘤分期、骨髓是否受累有关,但停药6个月时LON患者的IgM水平和B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无LON患者(均P<0.001)。结论我院利妥昔单抗致LON发生率为11.4%。利妥昔单抗所致2-3级中性细胞减少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4级中性细胞减少者可并发感染,使用GCSF治疗有效。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减少 利妥昔单抗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总结WAS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致X连锁中性细胞减少症(XLN)的临床及分子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先天性中性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病史资料、常规免疫功能、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及二代基因测序结果。对检测到的WAS基因突变行Sanger测序技术验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WAS蛋白表达,采用qPCR分析其WAS基因mRNA水平。分别以“X-linkedneutropenia”和“X连锁中性细胞减少症”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9月20日,提取文献中主要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男,6岁5月。自3月龄因发热发现WBC和ANC减少,后6年中WBC和ANC一直低于正常,约每月发热1次,伴反复呼吸道感染,有脓毒血症、EB病毒感染史,无湿疹。血常规示PLT计数和体积正常,WBC数量减少[(2.15±0.5)×10^9·L^-1)],ANC减少[(0.261±0.086)×10^9·L^-1],NK细胞减少[23.42×10^6·L^-1(1.63%)]。骨髓增生活跃低水平,粒系成熟障碍。二代测序显示WAS基因9号外显子c.881T>C(p.I294T)错义突变,其母为该位点携带者。qPCR显示患儿WAS基因mRNA表达水平降低(为正常人的0.29倍)。流式检测显示患儿WAS蛋白表达量为正常对照的74.5%。PubMed数据库中筛选出XLN病例相关文献23篇,中文数据库0篇,总计18例(2个家系、3例散发),报道4个突变位点(L270P、S272P、I290T、I294T)。加上本文1例(19例)进行临床资料总结,ANC数量减少占84.2%,单核细胞数量减少占72.2%,CD4^+/CD8^+比值倒置占56.3%,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细菌感染和发热。结论WAS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可导致先天性中性细胞减少,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症状不突出,具有WASmRNA表达减少、WASP蛋白仅轻微降低的分子特征。

  • 标签: X连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WAS基因 功能获得性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二仙汤与芪海消瘿汤联合治疗用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改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经过对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该病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选择左旋甲状腺素,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二仙汤与芪海消瘿汤,对比两组甲状腺大小、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含量。结果观察组甲状腺大小、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含量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该病患者而言,与左旋甲状腺素相比,在其基础上添加二仙汤与芪海消瘿汤能够更加显著地缩小肿大的甲状腺、降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含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推广。

  • 标签: 二仙汤 芪海消瘿汤 甲状腺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T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和变化意义。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选择对应时间段内4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实施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其相关水平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是和对照组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会出现变化,对其恢复的评估可起到参考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检测意义。

  • 标签: 白血病 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水平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普米克令舒+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哮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哮喘患儿共有96例,时间段为2016.1.13-2017.1.13,分为两组患儿,其中常规组单纯给予普米克令舒治疗,实验组加用孟鲁司特治疗,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5.83%,常规组为81.25%,P<0.05;治疗前两组的肺功能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以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结论对哮喘患儿给予普米克令舒+孟鲁司特利于将临床症状改善,有效调节机体的免疫水平,值得采纳。

  • 标签: 小儿 哮喘 孟鲁司特 普米克令舒
  • 简介:目的分析活血解毒丸联合阿莫西林分散片对急性乳腺炎患者淋巴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及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乳腺炎患者29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莫西林分散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活血解毒丸联合阿莫西林分散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情况、症状消失时间、复发情况及淋巴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乳房胀痛、局部皮肤灼热、乳房结块及恶寒发热等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红肿消退时间、肿痛消失时间及通乳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CRP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淋巴细胞、CRP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内乳房肿块、乳房疼痛及乳房溢液的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解毒丸联合阿莫西林分散片治疗急性乳腺炎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淋巴细胞、CRP、IL-6水平并减少复发。

  • 标签: 活血解毒丸 急性乳腺炎 淋巴细胞 症状积分
  • 简介:31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肢端麻木感8年。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散在直径1~5cm淡红至紫红色斑片和结节。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1cm的淋巴结。双手尺侧及双足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电图检查示:获得性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PET-CT提示淋巴瘤。右肘尺神经组织病理示:弥漫增生的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CD5、TIA-1均阳性,Ki-67约40%~70%阳性。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左小腿皮肤结节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浅层、皮肤附属器及部分血管周围较多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CD3、CD5、GrB、TIA-1均阳性,Ki-67约40%阳性。诊断为:(1)非霍奇金淋巴瘤IVB期;(2)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神经淋巴瘤病。治疗:先后采取吉西他滨+培门冬酶、DICE、CHOP、EPOCH+来那度胺、BECOP+西达苯胺等化疗方案,目前口服西达苯胺治疗,原皮损逐渐消退,但双小腿仍有新发结节,总体病程缓慢进展。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T细胞 神经淋巴瘤病
  • 简介:目的探讨云南省玉溪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HIV/AIDS)获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therapy,ART)前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及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将HIV/AIDS获得ART前CD4自然变化分为四组,描述不同组间ART后免疫恢复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IV/AIDS病例ART后免疫无应答(immunenon-responses,INRs)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组间ART后生存曲线。结果777例HIV/AIDS中ART前快速上升组、平缓上升组ART后CD4月均上升速率慢于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RT前CD4自然变化为上升(OR=2.416,95%CI:1.264~4.616,P=0.008;OR=1.997,95%CI:1.067~3.737,P=0.031)、基线CD4值>500cell/μL(OR=6.550,95%CI:3.315~12.941,P<0.001)、ART时年龄≥50岁(OR=4.276,95%CI:1.761~10.3865,P=0.001)的病例ART后更容易出现INRs。ART前平缓上升组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快速下降组(χ^2=8.979,P=0.003;χ^2=4.158,P=0.041),在基线CD4值<200cell/μl层,ART前平缓上升组在ART后累计生存率低于ART前平缓下降组和ART前快速下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HIV/AIDS患者ART前CD4自然变化与ART后免疫恢复、INRs及死亡率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HIV/AIDS CD4^+T淋巴细胞 抗病毒治疗 生存分析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细胞联合检测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共有110例,时间段为2016.1.20-2018.1.20,其中穿孔性阑尾炎31例,化脓性阑尾炎35例,单纯性阑尾炎44例,对三种急性阑尾炎患者均给予CRP、WBC、中性细胞联合检测,分析其检测水平与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中,101例白细胞计数递增,107例中性细胞比例递增,106例C反应蛋白递增,94例三者同时递增;对比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CRP、WBC、中性细胞水平均差异显著,且存在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给予CRP、WBC、中性细胞联合检测的意义显著,便于判断病情的发展情况,指导疾病的治疗。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测血中性细胞明胶酶相关NGAL(脂质运载蛋白)重症患者AKI(急性肾损伤)的早期的诊断。方法以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入本院ICU病房治疗的12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60例。A组伴有AKI疾病,B组未伴有AKI疾病,监测其不同时间点的血清NGAL浓度、CysC(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和SCr(血清肌酐)浓度,用以评估AKI早期诊断效果。结果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清NGAL浓度均高于术前,CysC浓度于术后12h与48h明显高于术前,SCr浓度于术后48h明显高于术前,对比有差异(P<0.05)。B组各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对比均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NGAL浓度在患者术后6h便会明显升高,其对AKI的预测价值较佳,且预测时间早于其他指标,可于AKI早期进行疾病诊断。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 NGAL 重症患者 AKI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异常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COPD中中性细胞特定的表型变化,为老年COP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周龄C57BL/6雄性小鼠(n=24)随机分为空气AIR组(n=12)和香烟烟雾CS组(n=12),通过吸入香烟烟雾建立了COPD肺气肿模型,造模时间总计16周。HE染色评估CS诱导的肺气肿程度,BALF中瑞氏染色检测中性细胞的浸润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cleavage-Caspase-3表达,流式分析中性细胞表型。结果长期CS暴露组小鼠肺组织的肺泡腔扩大,部分肺泡间隔断裂,肺泡腔融合,肺气肿形成,统计分析提示CS暴露组平均线性截距(MeanLinearIntercept,LM)值显著高于AIR组(P〈0.05);CS暴露组BALF中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AIR组(P〈0.05);免疫组化提示CS暴露组c-Caspase-3阳性的天青色颗粒比例显著高于AIR组(P〈0.05)。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提示,CS组的CD11b+CD66b+双阳性中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AIR组(P〈0.05)。结论CS诱导COPD小鼠中性细胞比例升高及凋亡增加,其中以CD11b+CD66b+双阳性中性细胞表型增高为主。

  • 标签: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肿 气道炎症 中性粒细胞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淋巴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行硼替佐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例淋巴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其实施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临床控制效果、不良反应及随访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5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4例患者病情得到良好缓解,总缓解率为80.00%;所有患者均有轻微不良反应,行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随访结果显示1例患者中断治疗,剩余4例患者病情有稳定迹象。结论硼替佐米治疗淋巴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控,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硼替佐米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不良反应
  • 简介:中性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能够捕获并抑制病原微生物扩散,杀灭并清除病原体,同时也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这种中性细胞的不同于趋化、吞噬的杀菌方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NETs不仅仅出现在血栓和斑块中,而且可能在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ETs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中性白细胞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结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研究进展,淋巴细胞浸润(反应)的概念逐渐受到关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明确结肠癌患者机体局部免疫系统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并进一步了解和探讨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的关键机制。本文就近期有关淋巴细胞浸润(反应)与结肠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淋巴浆细胞 浸润 反应 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