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古代诗人对含蓄极为重视。在古诗词中,含蓄的表现手法尤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含蓄的审美特征来引领学生品悟古诗词的意蕴。
简介:在不同文化类型的社会群体中,不仅在快乐的内容及其终极目标上,而且在快乐形式以及实现途径上,都有各自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在快乐问题上,既不讲纵欲,也不讲禁欲,而是要求根据各自条件去适度满足它,这就是适度快乐原则。儒家入世文化从社会群体的角度以等级名分去规定它;道家出世文化则从自然个体角度以生命性情作为获得快乐的依据。前者使人感性需求与满足有了规矩法度,就像给人欲的洪流筑起了堤坝;后者使人感性需求与满足有所解脱超越,就像给人欲的洪流缓解了水势。规范与解脱,阳刚与阴柔,儒道两家的出入世文化,共同以疏导的方式建构了适度快乐原则。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一种象征,治人如治水,堵不如疏,其主旨就是使不可抗拒的力量沿循一定渠道流动,并逐渐使其平缓。
简介:摘 要:纵观历代古典诗词中“欲说还‘羞’”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含蓄不仅是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还是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和被推崇的艺术手段。长期文化淀积使之孕育成熟,潜入人们的意识之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又是比较普遍的审美要求与标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含蓄美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美。这正如王国维所说:“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诗犹品酒贵含蓄”,往往给人一种“语语明白如话,而言外有无穷之意”之美。美总是给人以想象,激励人的情感,引发人的思考,净化人的心灵的。所以,品尝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有助于唤醒欣赏着的审美想象,提高艺术审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