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颅底脊索瘤患者,采用CT和核磁共振(MRI)进行诊断检查,对所获得的成像影像进行分析,了解CT诊断和MRI诊断在颅底脊索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35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侵犯到颅底的垂体瘤(9例)和鼻咽癌(16例)作为对照,全部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检查。结果MRI反映肿瘤的部位与侵犯的范围要好于CT,MRI和CT显现出颅底中线的骨质存在破坏有着相似的作用;在T2WI加权信号强度方面,MRI颅底脊索瘤要比鼻咽癌和垂体瘤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WI显著高信号是颅底脊索瘤的特征性MRI征象,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检查中,实施MRI诊断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颅底脊索瘤 CT诊断 核磁共振诊断 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影像质量与成像剂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系统和计算机X射线摄影(CR)系统,采用对比度-细节模体获得不同摄影类型的影像,对每次曝光时体膜表面吸收剂量进行详细记录,由4位观察者在图像诊断工作站显示器上对获得的影像进行评估,计算影像质量表征因子(IQF)值,对比分析两种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影像质量与成像剂量。结果对于CR系统和DR系统,不同成像剂量的情况下,影像质量表征因子(IQF)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影像质量均与剂量呈正相关;DR系统的IQF值显著低于CR系统(P<0.05)。结论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组织细节的检测效果优于CR系统,在获得同样影像信息的情况下,DR系统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吸收剂量。

  • 标签: 数字化X射线 影像质量 成像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后的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表现和规律。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在某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在射频消融治疗前2天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对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病灶。结果治疗前病灶部位的ADC值最小,其次是过渡部位,正常部位的ADC值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部位ADC值略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渡和病灶部位治疗前后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部位治疗前后ADC值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不仅仅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标准质疑,同时,也可以作为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疗效评价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原发性肝细胞癌 射频消融 核磁共振成像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及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撷取本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撷取时间是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对其予以超声TI-RADS(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以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声弹性成像的敏感度79.3%,阳性预测值为90.3%;超声TI-RADS的敏感度95.1%,阳性预测值为81.5%;超声弹性成像联合TI-RADS的敏感度97.6%,阳性预测值为82.4%。超声弹性成像联合TI-RADS的敏感度远比超声弹性成像以及超声TI-RADS的高,差异突出,P<0.05。结论超声TI-RADS可用于诊断甲状腺微小癌,超声弹性成像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所以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检查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 数据系统 超声弹性成像 甲状腺微小癌(TMC)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CT磁共振成像与X线诊断脊椎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成像特征。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接诊脊柱骨折患者共127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术前诊断方式差异分组,X线组41例,CT组44例,MRI组42例,于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开展对比性诊断研究。比较分析三类诊断方式诊断效果差异。结果:CT诊断、MRI诊断脊柱骨折阳性检出率、特异度均高于X线诊断,且CT诊断、MRI诊断椎管狭窄、韧带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差异显著,P0.05。结论:CT、MRI及X线诊断均可实现对脊柱骨折患者骨性伤情的有效检出,但CT及MRI对脊柱骨折所致椎管狭窄、韧带损伤诊断优势明显优于X线诊断,CT磁共振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CT 磁共振 X线 脊椎骨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婴幼儿围生期是神经系统高速发育的时期,也是脑损伤好发阶段。作为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的变化与疾病进程、年龄、发育和营养等密切相关。现重点从儿童脑发育的阶段性、脑损伤影像学动态变化特点和围生期常见脑损伤的常见病因等角度,探讨婴幼儿围生期脑损伤的头颅MRI影像学临床评估的进展,为围生期脑损伤婴幼儿提供及时合理的早期干预提供影像学基础。

  • 标签: 婴幼儿 围生期 脑损伤 头颅磁共振成像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 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 0.6. 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A扫描/s,获得3 mm × 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 标签: 卵黄状黄斑营养不良/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蹼 高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从而尽可能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方法选取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A组应用常规体部滤线器模式650mA扫描,B组采用选用心脏滤线器模式结合低剂量450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所有患者采用原始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应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

  • 标签: 断层摄影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受检者辐射剂量 影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CT、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202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磁共振检查,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 MRI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磁共振成像比CT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医生评估、鉴别患者病情提供可靠参考,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CT 磁共振 诊断效能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动乳腺容积成像(ABVS)联合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ARFI)对优化乳腺肿块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东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检查的乳腺肿块病例200例,入院后均行传统二维超声检查与ABVS联合ARFI检查,以病理为金标准,分析ABVS联合ARFI检查优化乳腺肿块BI-RADS分类的价值。结果恶性肿块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分值及剪切波速度(SWV)均高于良性肿块(均P<0.05),VTI评分cut-off值>3.45分时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曲线下面积(AUC)为0.990,约登指数最大时(0.938)对应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5.42%、98.46%;SWV值cut-off值>3.78 cm/s时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AUC为0.990,约登指数最大时(0.875)对应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2.16%、95.38%;以病理为金标准,常规二维超声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4个,与病理相符120个,≤4a分级64个,与病理相符31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78.43%、47.69%、69.27%;AFRI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0个,与病理相符142个,≤4a分级68个,与病理相符57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2.81%、87.69%、91.28%;ABVS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3个,与病理相符146个,≤4a分级65个,与病理相符58个,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5.42%、89.23%、93.58%;AFRI+ABVS联合判断BI-RADS 4a分级以上肿块共155个,与病理相符149个,≤4a分级63个,与病理相符59个,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7.39%、90.77%、95.41%。各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988、13.983、10.987、8.921、12.435,均P<0.05)。结论ABVS联合AFRI可优化BI-RADS 4类乳腺肿块评级准确性,提高良恶性乳腺肿块鉴别准确率,可为早期检出乳腺癌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技术 乳腺疾病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影像学中CT扫描与X线成像胸片诊断肺结核的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肺结核患者,对其行CT扫描诊断和X线成像胸片诊断。结果80例肺结核患者中,X线成像胸片诊断,增殖性肺结核57例;浸润性肺结核23例。CI扫描诊断,增殖性肺结核48例;浸润性肺结核32例,其中10例伴有空洞。32例浸润性肺结核通过临床治疗在2年内全部治愈康复。48例增殖性肺结核,未治疗,2年内四次拍片进行复查,X线表现没有变化。结论X线胸片是检查肺结核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解决大部分肺结核的诊断问题;CT扫描可提供肺结核病灶的细节,可作为诊断肺结核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 标签: 肺结核 CT扫描 X线成像胸片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分析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乳突炎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4例(408耳)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放疗后3、12、24个月时的MRI影像资料,根据MRI影像特征分析放疗后乳突炎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放疗后乳突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动态观察腭帆张肌横截面积,分析放疗后腭帆张肌横截面积变化与乳突炎发生的关系。结果放疗前、放疗后3、12和24个月时,乳突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0.6%(84/408耳)、41.1%(168/408耳)、22.3%(91/408耳)和19.6%(80/408耳)。放疗前正常耳在放疗后3、12和24个月时乳突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5.8%(116/324耳)、18.2%(59/324耳)和16.4%(53/324耳)。在放疗后3个月时新发乳突炎的63例患者(83耳)在放疗后12和24个月时的自然缓解率分别为63.9%(53/83耳)和75.9%(63/83耳),而放疗前即存在乳突炎的54例患者(60耳)在放疗后3、12和24个月时的自然缓解率分别为43.3%(26/60耳)、65.0%(39/60耳)和73.3%(44/60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放疗剂量>70 Gy、肿瘤侵犯咽鼓管咽口是鼻咽癌患者放疗所致乳突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2.73、2.07、1.83,P<0.05)。腭帆张肌在放疗后12和24个月时的萎缩程度与乳突炎的发生有关(t=-3.32、2.99,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乳突炎的发生率在放疗后3个月时明显增加,在放疗后12个月时明显下降。75.9%的放疗所致乳突炎在放疗后24个月时自然缓解。年龄≥50岁、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放疗剂量>70 Gy、肿瘤侵犯咽鼓管咽口是鼻咽癌患者放疗所致乳突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腭帆张肌在放疗后12和24个月时的萎缩程度与乳突炎的发生有关。

  • 标签: 鼻咽癌 放射治疗 乳突炎 磁共振 腭帆张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在脑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74例垂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64例垂体瘤患者中,垂体大腺瘤47例、微腺瘤患者17例;较大的垂体瘤影像学特征为T1W1呈等、稍低信号,T2W1呈等或稍高信号,同时存在侵犯周围组织现象;微腺瘤增强后表现为病灶呈明显低信号。结论:脑垂体瘤的诊断中采取MRI及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瘤体大小、位置及侵犯程度,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疗效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垂体瘤 影像学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斑囊样水肿(CME)患眼多波长炫彩成像(MC)的影像特征,初步评估MC在CM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描述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ME患者37例4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8.51±10.29)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4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8只眼,葡萄膜炎4只眼,Eales病2只眼。采用德国Zeiss公司Visucam 200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行眼底彩色照相(CFP)检查。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 HRA2+OCT行MC、频域OCT (SD-OCT)、FFA检查。按MC标准方法,1次扫描同时获得基于488 nm的蓝光反射(BR)、515 nm的绿光反射(GR)、820 nm的红外光反射(IR)成像及标准MC和蓝绿加强(BG)等5个图像。参照SD-OCT图像,对CFP、MC图像进行评分。采用Friedman M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标准MC、BG像可见黄斑区片状蓝绿色隆起或花瓣状外观,周围环绕绿色隆起反射,边界清晰。BR像可见水肿区呈弱反射。GR像上可见黄斑区片状或囊样弱反射暗区,周围环绕稍强反射区。IR像可见黄斑区片状或囊样强反射,周围环绕弱反射暗区,边界清晰。CFP、标准MC、GB、IR、GR、BR像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20±0.94)、(3.05±0.99)、(2.90±1.04)、(2.55±1.27)、(2.00±0.94)、(0.51±0.85)分;不同成像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61,P=0.000)。CFP评分显著低于标准MC (Z=-5.421)、BG(Z=-5.354)、IR (Z=-4.714)、GR(Z=-4.538)成像,高于BR成像(Z=-3.43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0.001 )。结论MC质量明显优于CFP,结合SD-OCT可作为辅助诊断CME的手段。

  • 标签: 黄斑水肿/诊断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多波长炫彩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及CT影像对于胆囊腺肌症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分析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7例患有胆囊腺肌症疾病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比较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及CT影像对于该病的诊断效果,进而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于胆囊腺肌症疾病的诊断意义。结果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检查后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影像,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可清晰显示胆囊内部结构,对于胆囊腺肌症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因此该检查方法对于此病的诊断价值高于CT影像

  • 标签: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 CT影像 胆囊腺肌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卵巢肿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特征与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这一期间,所选本院收治的80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接受CT检查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CT检查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结果与成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良恶性肿瘤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5.00%、97.50%、96.25%,明显高于CT检查的80.00%、76.25%、80.00%(P<0.05)(P<0.05);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恶性卵巢肿瘤的成像特点发现卵巢呈不规则的形态,存在实性肿块,出现棉絮样或网膜饼样变化,有中高等强度信号表现;CT检查对恶性卵巢肿瘤检查的成像特点存在分叶状囊实性肿块,轮廓比较粗糙,大网膜脂肪表现为污秽样或饼状变化,加强CT有不均匀强化或者不定型钙化表现。结论卵巢肿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显著,可使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卵巢肿瘤 影像特征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建立前列腺癌弥散加权成像(DWI)与非影像学指标结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评估患者前列腺癌发病的可能性,以便后续诊断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先后行DWI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资料,其中前列腺癌患者70例、非肿瘤患者44例。应用DWI影像评价患者前列腺癌发病率,按危险高低行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随机抽取一半患者分入建模组,其余分入验证组。分析建模组中良恶性病例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PSA与总PSA比值(f/tPSA)、肛门指检(DRE)、PI-RADS分级等指标的差异,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考察变量,以穿刺病理是否为前列腺癌为应变量,建立两项Loglstic回归模型。A:非影像学指标+PI-RADS;B:只含非影像学指标。利用验证组病例数据建立Loglstic回归模型和PI-RADS预测概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相应的灵敏度、特异度,确定最佳界值。结果良恶性患者PSA、f/tPSA、DRE及PI-RADS分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考察变量。前列腺癌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建立如下:A:LogitP=-6.18+0.0006PSA+1.73DRE-8.01f/tPSA+1.3PI-RADS;B:LogitP=-0.095+0.0467PSA+1.88DRE-7.3959f/tPSA。应用A模型预测验证组的穿刺结果,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明显高于单独使用DWIPI-RADS分级(0.835)和临床指标(0.751)。A、B模型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80.0%,90.9%、62.9%;PI-RADS分级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3.6%和94.3%。结论联合PSA、f/tPSA、DRE及PI-RADS这4个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有助于评估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准确率较高,为可疑前列腺癌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 标签: 前列腺癌 弥散加权成像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肛门指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于瑞安市人民医院就诊且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的74例COVID-19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及CT检查图像特点。结果74例患者中,62例(83.8%)发热;59例胸部CT检查存在异常表现,15例CT检查无异常改变。从起病到CT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6 d。59例患者中,58例(98.3%)病变分布以外周为主,病变多发53例(91.4%),单发结节灶5例(8.6%);45例(76.3%)患者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病灶主要分布于肺部中下叶,共45例(76.3%);支气管充气征21例(35.6%),反晕征10例(16.9%);其他少见改变有小空泡征3例(5.1%),树芽征1例(1.7%),复查发现淋巴结增大2例(3.4%)。结论COVID-19患者的CT检查特征可在其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临床特点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通过重建的三维数字模型,将其分割成层状后逐层堆积成实体模型。目前,国外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的诊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早在骨科,神经外科等领域开展,但对先天性心脏病领域尚处于尝试阶段。传统诊断先心病主要依赖超声、CT、MR以及DSA等二维成像手段,缺乏直观和立体实物的效果,基于多种影像成像技术(CT、TEE、CMR)所提供数据信息,并将图像数据转化为STL格式,采用3D打印机制作出满足临床诊断及治疗所需的实体模型,3D打印立体模型提供了高真度三维模拟图像,有助于手术前确认手术顺序,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小手术创伤等,本文将就目前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方面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