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影像学变化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98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组)和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对照组),对检出率、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检出率为%与对照组的100.00%相比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准确率为%与对照组的100.00%相比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术前利用磁共振成像(MRI)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影像学变化 磁共振成像 检出率 准确率
  • 简介:摘要: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各种医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有很大的需求缺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生源质量越来越好。多模态影像设备如SPECT/CT、PET/CT、PET/MR将解剖影像和功能影像融合,更有利于对病变进行定位甚至定性诊断,在精准医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极大推进了核医学诊断临床应用的进程,对大型核医学仪器的使用操作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对核医学设备的熟练使用,我校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核医学成像》这门课程。《核医学成像》课程内容包括了与核医学密切相关的核物理基础、核医学设备与核医学检查技术等相关知识,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现就《核医学成像》课程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中的教学实践做一总结,以期提高核医学成像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为临床诊疗培养影像技术人才。

  • 标签: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本科生 核医学成像课程 教学实践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核医学成像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具有关键意义。本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以及完善考核体系等多方面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其临床思维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核医学成像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医疗行业输送高素质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

  • 标签: 核医学成像 医学影像技术 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 临床思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胆囊腺肌症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以及CT成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的具体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6月内收治的患有胆囊腺肌症疾病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以及CT成像技术对诊断胆囊腺肌症疾病的意义。结果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技术诊断胆囊腺肌症疾病的准确率要显著高于CT成像技术的诊断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患有胆囊腺肌症疾病的患者采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技术能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且能清晰地呈现出患者胆囊的内部结构,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 CT影像成像 胆囊腺肌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 标签: 肿瘤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 小圆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管及斑块特征对缺血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CTA并于30 d内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的129例患者,共纳入158支冠状动脉,根据FFR≤0.80和FFR>0.80将靶血管分为缺血组(n=77)和非缺血组(n=81)。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²检验评估缺血组和非缺血组冠状动脉的血管特征、高危斑块特征、斑块的定量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对缺血的影响,并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缺血性狭窄的CCTA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缺血组血管狭窄程度为72.09%±8.55%,较非缺血组(63.52%±13.49%)更重(t=4.765,P<0.001);缺血组左前降支病变的比例[88.31%(68/77)]高于非缺血组[55.56%(4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793,P<0.001)。CCTA斑块特征方面,缺血组较非缺血组的斑块长度更长,最小管腔面积更小,总斑块负荷更大,弥漫系数更大,且弥漫病变在缺血组也更多见。形态学特征中,缺血组斑块形态为矩形偏心、近端纵向偏心和远端纵向偏心的比例高于非缺血组,而余弦形偏心病变多见于非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狭窄程度(OR=1.09,95%CI 1.04~1.14,P<0.001)、左前降支受累(OR=4.23,95%CI 1.01~17.72,P=0.049)、弥漫病变(OR=6.71,95%CI 1.43~31.52,P=0.016)和近端纵向偏心(OR=3.77,95%CI 1.27~11.16,P=0.017)、远端纵向偏心(OR=3.91,95%CI 1.19~12.85,P=0.025)为缺血性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CTA血管狭窄程度、左前降支病变、弥漫病变以及近端纵向偏心和远端纵向偏心两个形态学特征是导致缺血性狭窄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缺血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既往常规影像技术及直肠指检、内窥镜等检查主要基于肿瘤形态学信息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进行疗效预测,效果欠佳。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DWI)、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DCE)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功能成像影像组学技术在形态学信息基础上增加了功能参数,蕴含丰富的肿瘤生物学信息,可在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之前反映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本文就多模态功能成像影像组学技术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直肠癌 影像组学 多模态功能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中对比剂注射量。方法对120例进行头颈部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均分两组,注射量一组为60ml;一组为45ml。注射速率相同。在工作站进行血管成像,采用VR、MIP、MPR、CRP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两组的影像质量优、良率相当,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颈部CTA对比剂的注射量与影像质量不成正比。

  • 标签: 头颈部血管成像 对比剂 注射量 影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分析对诊断缺血性狭窄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20例冠心病患者共1255段冠状动脉节段,其中正常冠状动脉节段880段,狭窄冠状动脉节段375段。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灵敏度93.60%,特异性100%,符合度98.09%,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有效评价冠脉狭窄程度,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缺血性狭窄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诊断时,采取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80例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对其实施CT联合MRI检查,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准确度。结果:CT联合MRI诊断结果为纵隔型肺癌患者61例,占比76.25%,纵膈肿瘤为19例。CT联合MRI检出率高于单一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联合MRI诊断结果:敏感度为98.33%(59/60)、特异度为90.00%(18/20)、准确度为96.25%(77/80)。结论:在对纵隔型肺癌患者诊断时,实施CT联合MRI检查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显著优于单一检查结果。

  • 标签: 纵隔型肺癌 CT 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C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21.1~2021.12收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接受MRI、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  MRI脑梗死检出率92.50%,高于CT72.50%;MRI梗死病灶平均病灶检出个数高于CT,平均病灶直径小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多发脑梗死患者中予以MRI诊断,可有效提高病灶检出数目及提高脑梗死检出率,整体应用效果偏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CT影像 老年 多发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 目的 着重分析膝关节损伤者经CT与3.0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影像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择选50例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就诊的膝关节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CT与3.0T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检查结果,检出率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诊断准确率。结果 本次研究数据可见,CT检出率40(80.00%)低于3.0T磁共振成像49(98.00%)(P<0.05)。结论 相比之下,CT与3.0T 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外伤的诊断中各具特点,3.0T 磁共振成像的准确率更高,为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 标签: 膝关节损伤 CT 3.0T磁共振成像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影像的诊断特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颅底脊索瘤患者25例、侵犯颅底鼻咽癌患者18例、垂体瘤患者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对比肿瘤的T1加权和T2加权信号强度,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的诊断特性,结果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I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等情况,但MRI在显示侵犯部位和范围上更加明显。颅底脊索瘤T2加权信号强度显著侵犯颅底的鼻咽癌和垂体瘤,(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借助CT和MRI影像可为肿瘤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为手术入路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颅底 脊索瘤 CT 核磁共振
  • 简介:摘要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可在卒中早期较为敏感地显示缺血灶,为明确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然而,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DWI呈阴性,导致漏诊和误诊。文章对DWI阴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及影像学改进策略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弥散磁共振成像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73例为腕关节损伤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手术病理诊断,并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将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关节脱位、骨挫伤、移位骨折的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腕关节损伤患者展开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明确骨折详情,并指导临床进一步工作的有效展开,进而积极影响腕关节损伤患者预后质量。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核磁共振成像 腕关节损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73例为腕关节损伤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及手术病理诊断,并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将两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骨折、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关节脱位、骨挫伤、移位骨折的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腕关节损伤患者展开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明确骨折详情,并指导临床进一步工作的有效展开,进而积极影响腕关节损伤患者预后质量。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核磁共振成像 腕关节损伤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