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刑法学,尤其是规范刑法学,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面临着挑战和发展瓶颈。这些挑战既有来自学界基于社科法学的意识和兴趣而对法教义学进行的反思,也有规范刑法学在就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回应时的捉襟见肘。而转型期的中国,既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供检验犯罪的理论,也孕育着新的挑战,从而丰富和发展既有的理论框架。作为实证学科的犯罪可能为中国刑法学的发展提供哪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的支持,也将决定正在兴起的中国犯罪未来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刑法学 犯罪学 方法论 中国犯罪学
  • 简介:我国犯罪教学改革的基本定位在于“卓越法律人才”大政指引、学科建设与教学经验总结、国外教学理念与方法借鉴、本土职业化需求四个维度上。在此基础上,内容改革为:改善犯罪本体知识、凸显犯罪科学理论、建构刑事司法内容、开创科学方法、推进类型“犯罪史”形成;方法创新为:“技艺”知识法、“活动法”教学法、“诊所”教学法。

  • 标签: 犯罪学 教学改革 “卓越法律人才”
  • 简介:人类社会同犯罪作斗争是从私有制、国家、阶级社会的产生、犯罪的出现而出现的,故有着漫长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全面、系统、科学的犯罪的建立却只不过100多年的学科发展历程。意大利著名法学家、犯罪家加罗法洛(1852—1934)于1885年撰写问世的《犯罪》,在犯罪史上第一次使用“犯罪”概念,它的出版将犯罪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犯罪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①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经坎坷。早在20年代已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说主张。”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对犯罪的研究中断了多年,犯罪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犯罪问题的。严重,犯罪又得到了

  • 标签: 犯罪学 学科体系 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 学术研究 同犯罪作斗争
  • 简介:刑讯逼供是一种执法犯法的职务犯罪,既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又是执法者对法律的公然践踏,严重影响了法的公信力和人权保障的初衷。因此,认知刑讯逼供、了解刑讯逼供的危害;明晰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有效地禁止刑讯逼供,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刑讯逼供问题。

  • 标签: 刑讯逼供 追诉者 被追诉者 长效机制
  • 简介:<正>《犯罪研究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一书一经出版就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在当时(甚至包括现在)我国犯罪犯罪的理论专著(除教材外)相当的稀少,而且是因为从社会知识的大背景对西方犯罪理论与我国犯罪研究进行个体论——整体论的方法论的探讨与思考尚属开拓之作。正是这样,时经近20年,这本专著在学界仍然引述不断、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实事求是地说,将其称之为从事犯罪研究必读的"经典性"著作也并不为过。然而,由于当时学术环境

  • 标签: 犯罪学研究导论 犯罪现象 激进犯罪学 犯罪行为 犯罪问题 犯罪原因
  • 简介:编按:1996年10月18日在北京大学法学楼,中国犯罪研究会举办了《当代中国治理犯罪研讨会》,雷洁琼副委员长、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胡康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家琛、最高人民检察院反领局长罗辑等中央政法机关负责财志以及犯罪与刑法学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雷老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中犯罪研究会成立以来,在组织犯罪理论研究与宣传普及方面,做了大最细致的、深入的工作,充分发挥了犯罪理沦研究的作用。与会其它领导同志及专家学者均就如何打击,预防,改造犯罪作了有益的探讨,现将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教授,副会会长阴家宝教授在会上的发言予以发表,读者。一严峻的犯罪现实,迫切要求加

  • 标签: 青少年犯罪学 当代中国 犯罪学研究 犯罪问题 研讨会 犯罪研究
  • 简介:类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研究范式,是研究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新型分析工具。在犯罪中应用类型研究范式其基本步骤有三项,即:确立分类标准,建立“理想类型”;以“理想类型”为参照,将具体犯罪现象予以归类;在诸类型间进行比较,考察类型问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犯罪类型化三层次理论,即可逐步构建出犯罪类型研究的基本模型。

  • 标签: 类型学 研究范式 犯罪分类 模型构建
  • 简介:伦敦大学学院(UCL)吉尔·丹多安全与犯罪研究所(JillDandoInstituteofSecurityandCrimeScience)是犯罪研究的专门机构。在最近的卓越研究框架评价中,该研究所在62个院校中排名第一,被评估为具有世界领先的影响力。研究所以伦敦大学学院为基地。伦敦大学学院在2018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七。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研究所 安全 世界大学排名 伦敦大学 专门机构
  • 简介:<正>时间:2007年3月24日至25日地点:北京邮电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和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持人:王平2007年3月24日上午上半场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和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协办的"中国犯罪基础理论高峰论坛"现在开始。在此我代表刑事

  • 标签: 中国犯罪学 刑法学家 犯罪问题 刑事司法学院 犯罪学研究 犯罪现象
  • 简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倒挂严重,随着带来的就是农村犯罪的增多、治安环境的紊乱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农村的管理模式,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和适用条件,针对我国农村社区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不足以及与城市社区在预防犯罪上的对比,对农村预防犯罪措施进行完善。针对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给犯罪预防带来的好处,对以后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以便能让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在犯罪预防上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农村社区化管理 犯罪预防 环境设计
  • 简介:<正>科学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我国有学者有过精辟的论述:"学科成长的规律表明,任何一门科学要想在学科之林中谋得自己的独立地位,以求进一步的发展,其首要的条件是必须明确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当一门科学学科尚未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相邻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时,其自我意识必然是相当肤浅的、幼稚的,常常会把一些不切实际的使命强加在自己虚弱的肩上。这时候,该学科通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 预防犯罪 科学学科 犯罪行为
  • 简介:互联网金融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却是一个引领时代的新概念。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热潮席卷全国。应当看到,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推进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多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滋生和蔓延,而且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犯罪较之传统犯罪行为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 标签: 金融犯罪 互联网 犯罪学 金融创新业务 综述 沙龙
  • 简介:加罗法洛在《犯罪》一书中首次提出自然犯罪。自然犯罪是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犯罪概念,以对基本道德情感的侵害为实质,无道德异常便无自然犯罪。透过自然犯罪的界定评判应罚事实与真正罪犯,既深刻又片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现代犯罪与刑罚的社会需要,因此对自然犯罪理论在当下的承接与差别作出反思,进而正确理解和适用自然犯罪

  • 标签: 自然犯罪 道德异常 应罚事实 真正罪犯
  • 简介:前言受第十二届国际犯罪大会韩国组委会(由韩国前总理李寿成任主席,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具体负责)、国际犯罪学会邀请,经中国犯罪研究会研究决定,于1998年8月20日至29日派出了以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教授为团长及副会长王岱、冯树梁研究员、孙铣教授、赵国玲副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司法部门和犯罪教学与科研部门代表一行35人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国际犯罪 犯罪预防 第十二届 刑事政策 韩国汉城
  • 简介:鉴于有组织犯罪和几种势力可能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威胁,一些全球性大趋势具有“双刃剑”特性,公安系统的犯罪教学与研究应当认清大势,从本系统的斗争特点出发,适时调整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攻方向,以适应形势需要,同时要打好基础,走创造性地应用之路。

  • 标签: 犯罪学 公安系统 主流走向
  • 简介:从刑事一体化的角度来看,贝卡里亚及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不仅是刑法学界的遗产,也是犯罪的一笔丰厚遗产。贝卡里亚的犯罪理论是建立在对前启蒙时代犯罪的批判之上的,通过与前启蒙时代犯罪的比较,可以发掘贝卡里亚对犯罪理论的巨大贡献。系统整理贝卡里亚及其犯罪思想,不仅是犯罪对于学界的一种理论贡献,更是对于深度融合刑事法学各个学科,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意义。

  • 标签: 犯罪学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犯罪对策
  • 简介:2007年是中国犯罪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的一年。本年度犯罪研究有三大热点:即犯罪与刑事法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总体来看,在2007年,中国犯罪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 标签: 和谐社会 犯罪学 发展
  • 简介:李美荣教授,辽宁丹东人,1964年11月出生,三级教授,二级警监。李美荣教授毕业于辽宁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辽宁大学法律硕士学位。现任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律实务系犯罪研究会专职副会长,法律实务系民法学科带头人;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法学会 辽宁省 副会长 教授 理事
  • 简介:《周易》是"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经典,在哲学、史学、政治学和社会等方面,也可以称为集精蕴萃之宝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总纲,于治国理乱、处罪论刑,也为历代治平之要。因此,对《周易》中关于"罪"的相关理念与观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梳理出《周易》有关犯罪问题的逻辑脉络与学说体系至关重要。《周易》以"德道"来说明处在不同位上的人应如何"守分"才能"大有",核心则是对人欲的认识;以"中道"强调"度"的把握,即对"人欲"的"损"、"益"得当,便不会获罪;以"正道"讨论执法者心正才能不偏私、不废公。《周易》自阐发人欲而始,阐述恶与罪之辩证,主张协调利欲以化除恶与罪,以教化与刑罚交互为用,终成治世之功。

  • 标签: 观卦 噬嗑卦 贲卦 犯罪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