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互联网+体育教育背景下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现状,通过访谈学生、家长,对居家体育锻炼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互联网+体育教育背景下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的养成,家长的肯定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养成,学生的健康问题影响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运动兴趣会促进参与但形成习惯仍需多方面努力。针对上述现状所提出的建议分别是关注特定群体,加强对居家体育锻炼的跟进;家校合力,加强对居家体育锻炼的跟进;线上教学做到导学、诊学、助学;师生成为居家体育锻炼评价的双主体。
简介:摘要: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心发展和兴趣爱好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里,个体具有独特的发展特性,其发展特征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其差异性决定了个体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所选的体育锻炼项目若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容易错失身体素质的发展敏感期,不利于其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的形成。本文提出了选择体育锻炼项目的几点策略,为广大中小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青少年学习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对于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终身发展至关重要。体育锻炼通过促进身体健康、培养学习技能以及对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对青少年学习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注意力水平、改善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对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具有正面影响。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将体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鼓励青少年参与团队运动和俱乐部活动,并得到家庭和社区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持续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将进一步加深对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习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影响的理解。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为他们的终身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60岁居民经常锻炼情况,并探讨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名,利用包含全球身体活动问卷的调查问卷,采用面对面调查获取调查对象的人口学信息,业余时间中高强度锻炼频率和时间,以及其他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相关信息。通过MODIS、OMI、AIRS等卫星遥感数据资料,反演获取2018年298个监测县(区)的每日气温,高德POI数据库获取2017年公园数量。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锻炼相关变量、气温和公园信息完整的68 379名≥60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按性别以年龄组、城乡、文化程度、地区等分组计算经常锻炼率和平均每周锻炼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常锻炼率的个体和环境影响因素。结果均进行复杂加权调整。结果2018年我国≥60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为13.1%(95%CI:12.1%~14.0%),男性[13.6%(95%CI:12.6%~14.7%)]略高于女性[12.5%(95%CI:11.5%~13.5%)];城市[17.5%(95%CI:15.9%~19.1%)]显著高于农村[9.6%(95%CI:8.8%~10.4%)];华东地区[15.1%(95%CI:13.3%~16.9%)]高于其他地区;所在县(区)公园数量≥28个[17.3%(95%CI:15.3%~19.2%)]的老年居民经常锻炼率较高。我国老年居民平均每周锻炼时间为68.3(95%CI:63.5~73.2)min;其中男性[74.3(95%CI:68.1~80.5)min]高于女性[62.5(95%CI:57.8~67.2)min];城市[89.8(95%CI:82.0~97.7)min]高于农村[51.4(95%CI:46.8~56.1)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较低、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以及居住区域缺少公园与老年居民更低的经常锻炼率相关。结论我国老年居民的经常锻炼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锻炼时间有待提高。应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关注弱势老年群体,提供更多适宜的活动场所,以促进更多老年居民参与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