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滑动平均、多项式倾向率等方法,对永康近45年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各类天气现象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永康近45年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先逐渐降低,自80年代开始回升,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增暖的趋势更明显;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点,多雨期与少雨期交替出现,21世纪后又进入了少雨期;日照趋于减少。近期开始回升;雷暴天数呈下降趋势,大雾天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近10年雷暴、大雾天数明显减少.但雷电灾害、大雾造成的损失却明显增加。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气候变化
  • 简介:"717"强雷电是在十分有利对流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产生的,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上都有较明显的特征.通过这个例子的分析,发现高温高湿天气、层结异常不稳定、前倾槽结构、亮温区、强回波伸展高度、"逆风区"和"正速度快速增大区"等特征十分明显,是预报分析强雷电天气的着眼点.

  • 标签: 强雷电 天气背景 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均一性、代表性都较好的5个气象站点自建站至1996年的历年1月和7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本省各主要气候区的温度、降水异常状况。结果表明:本省各地气温异常偏高或偏低的年份较为一致,而降水异常则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 标签: 气温 降水 异常分析
  • 简介:一、过程概况1987年6月10至13日,武威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大一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特大暴雨中心在金昌市和该市以北下四分、双湾、民勤县昌宁乡、永昌县局部地方。金昌市过程总降水量达159.4毫米(金川公司环保监测站记录),11日雨量为129.5毫米,过程景大雨强出现时的6小时(10日20时—11日02时)雨量达108毫米。

  • 标签: 特大暴雨 过程分析 暴雨中心 天气过程 低涡 涡度
  • 简介:古田油柰是福建省名、特,优水果之一,是我县农民群众发财致富的好门路。近几年来有许多县(市)大力发展油柰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我县到1996年底种植油奈达5.1万亩,但在发展中遇到不少问题,例如油柰果树的大小年问题,不育果问题,低温冷害和病虫害等,我局经过两年试验,得出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论,对于我县油奈的高产稳产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气象条件分析 油柰 座果 种植面积 低温冷害 高产稳产
  • 简介:主要分析了自动气象站进行气象探测所产生的误差,确定这些气象资料的准确性状况。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误差 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临夏州气象台实时常规资料,分析了1989年7月20日积石山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触发机制、热力和动力条件及地形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提高本州临近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有一些帮助。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地形作用 环流形势 触发机制 预报水平 动力条件
  • 简介:1前言银杏,也叫公孙树,是雌雄异株的落叶乔木,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距今已有3.45亿年历史,历经气候骤变,竟奇迹般地幸存下来,是我国特产,故被人们誉为“植物界的熊猫”、“活化石”。银杏产业化发展按用途可分为:果用林、叶用林、材用林。

  • 标签: 气象条件分析 银杏 生长 产业化发展 落叶乔木 雌雄异株
  • 简介:玉米是喜温喜光的C4作物,也是武威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对玉米实际单产进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产量波动的基本特征,分析扰动气象因子,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一定实际价值。1资料来源资料时限为1981~1996年。玉米产量资料由武威地区统计局提供,气象资...

  • 标签: 气象因素 产量波动 气象因子 气候产量 旬平均气温 玉米产量
  • 简介:《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国家通过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产生的碳汇减轻自身减排压力,为国内工业能源部门碳排放提供空间。但LULUCF包括的核算活动类型和具体方法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其中木质林产品、不可抗力等自然干扰、参考水平阈值的设置以及总-净与净-净核算方式的选择这几方面核算漏洞很多,矛盾尤为突出。为防止发达国家过分依赖LULUCF产生的碳汇减轻减排压力,搜集了欧盟27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提交的LULUCF数据,分析了核算漏洞对LULUCF核算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林产品活动的核算方法不确定性较多;剔除自然干扰等不可抗力后,LULUCF活动碳汇至少增加30%;参考水平阈值适于设置在较高碳汇水平;净-净核算方式更适用于后京都时代LULUCF核算规则。

  • 标签: 后京都时代 LULUCF 核算规则
  • 简介:应用合成分析、距平分析和位势平均等方法,基于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辽宁逐日降水资料,对辽宁汛期暴雨的大气环流、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拉尼娜背景下,辽宁夏季多暴雨月与少暴雨月相比,对应的500hPa高度距平场、500hPa风矢量与温度距平叠合场以及850hPa水汽输送矢量场,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样是暴雨多(少)月;对应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背景相比,500hPa高度距平场、500hPa风矢量与温度距平叠合场以及850hPa水汽输送矢量场也有不同的表现。

  • 标签: 汛期暴雨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大气环流特征 差异分析
  • 简介:一、引言在作物产量的气象预测预报模型中,通常是将作物产量y分解为三个部分:由相对稳定的惰性少变因子(主要是指农业技术水平)引起的趋势产量y_t,它一般表现为产量的正函数;二是由不稳定的活跃多变因子(主要是指气象条件)引起的气象产量y_w,在人们尚无法控制和改变大自然的情况下,它总是使得实际产量沿时间趋势线上下波动;三是某些偶然

  • 标签: 作物产量 预报模型 气象预测 农业技术水平 正函数 周期产量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05年8月14日-15日玛沁强降水的分析,发现这次降水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都兰、格尔木的风向与达日等地的风向形成切变,抬升气流上升而产生的。

  • 标签: 暴雨 玛沁地区 成因分析 强降水
  • 简介:台风路径预报是做好台风预报服务的关键.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分析此次台风活动期间,中高纬度波动南下,对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做好台风路径预报的服务.同时结合实况资料,分析总结台风移动过程中的特点.

  • 标签: 路径分析 MICAPS系统 台风路径预报 副热带高压 预报服务 移动路径
  • 简介:2006年夏季,我国重庆、四川等地持续高温少雨,遭遇特大伏旱,影响严重。初步分析表明,2006年盛夏川渝的异常高温事件可能是受全球变暖和天气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天气扰动的影响为主。大气环流异常,北方南下冷空气活动偏弱,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北以及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是导致该地区2006年严重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

  • 标签: 高温 干旱 全球变暖 天气扰动 四川 重庆
  • 简介:利用1968~2007年共40年的福州区域9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福州区域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论是08时、14时、20时,还是日平均能见度,平潭站均最小;08时平均能见度罗源最大,14时、20时、日平均能见度永秦最大。(2)40年来,除永泰站外,其余各站全天候能见度和霾雾天气能见度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趋势趋缓,霾雾天气能见度的下降幅度小于全天候能见度。(3)前20年,福州区域各站08时能见度主要集中在6级、7级和8级;后20年,6级能见度出现概率明显上升,8级能见度的出现概率明显减少,3级以下能见度(〈1Km)的出现概率有所减少。(4)全天候能见度的年变化为单峰型,能见度最低值出现在春季的3月或4月,峰值出现在7月;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年变化与全天候能见度的年变化相类似,但其变化幅度小于全天候能见度。

  • 标签: 能见度 雾霾天气 变化特征
  • 简介: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LiquidWater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IceWater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LWP和IWP的年平均分布形态与降水、可降水量对应较好,林芝地区聚集了丰富的LWP、IWP、降水量和可降水量。受印度洋季风影响,LWP和IW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LWP和IWP最丰富,冬季最少。水汽传输和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是影响夏季LWP和IWP分布的主要因素,夏季高原南部相对湿度大,水汽抬升强烈,促进了LWP和IWP的形成和积累。LWP和IWP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较为相似,3000~5500m海拔高度区间内二者的总体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变化特征一致,为随高度先较快升高后保持稳定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LWP和IWP在2001~2016年间均以减少趋势为主,这一变化趋势与云量和降水变化趋势一致,LWP和IWP的减少趋势与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增加密切相关。

  • 标签: 液相云水路径 冰相云水路径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 简介: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层辐合切变线、高空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降雪过程中前期为同流降雪,后期为西来槽降雪;冀南暴雪区处于偏南风急流左前方的辐合区内,低空、超低空急流为暴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暴雪过程中存在较为深厚的上升运动,散度的垂直分布形成上下抽吸作用,中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的增强等均为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低层辐合明显,强辐合区与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高能舌的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位置;由假相当位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知,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基本属于稳定性降雪过程.

  • 标签: 暴雪 急流 上升运动 湿Q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