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提到认识戏曲传统,有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然而中国的戏剧家,不管是搞歌剧、话剧的还是搞影视剧的;不管是出过国的还是留过洋的,恐怕都难免有一种“戏曲潜意识”——民族性的戏剧意识。中国戏曲作为历史形态的民族文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对戏剧的独特认识与理解。大量戏曲现象所包含的共同的理性倾向,就构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戏剧意识。或许你从来没有学习过戏曲,或许你从来没有瞧过一眼传统,但你无法否认,你必然是在民族文化的哺育下成长的。历史的民族文化和现实的戏剧环境,通过各种渠道,把这种民族性的戏剧意识向

  • 标签: 中国戏曲理性 再认识 原则再
  • 简介:第三节警世戏社二、三班在哈尔滨的演剧活动一、二班的艺术活动警世戏社的班主王凤亭自办了警世头班以后,始终没有放弃再办三个班社的愿望和努力。警世头班离开唐山,一路唱红,王凤亭便托付在评剧艺人中赋有名望的李春盛帮助组建二班。李春盛承接此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营口李子祥班的重要成员挖了过来,又从其他班社邀集到一些颇有影响的艺员,组成了一个近五十人的大班社.1923年,警世戏社二班在唐山正式成立.

  • 标签: 中国北方 流变史 黑龙江 戏曲 播迁 地域
  • 简介:韩信故事较早见诸《史记》,宋元以来备受曲家青睐,多次被谱写成杂剧、戏文与传奇.不同于书面阅读的史传,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对韩信故事的取材、改写,与创作者的文人身份、受众的欣赏趣味密切相关.从元杂剧《新刊关目全萧何追韩信》到元明间杂剧《韩员外暗度陈仓》,再到明人沈釆所作戏文《千金记》,其间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韩信形象文人化、忠君思想的强化、故事结局的改写三方面,这些变化也是戏曲体制、舞台表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韩信 《史记》 《追韩信》 《暗度陈仓》 《千金记》
  • 作者: 王齐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戏曲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及戏曲艺术对文化产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做简单的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琵琶是我们熟知的演奏乐器,宽广的音域使其高音清脆悦耳,中音圆润饱满,低音深沉浑厚。在众多伴奏乐器当中,琵琶的辨识度很高,个性鲜明,气质独特,这也许就是人们喜爱它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我们翻开中华戏曲器乐文化发展史,对于琵琶的记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琵琶就已经诞生,并开始有了文字记载。到了唐代,它已经成为戏曲表演中一件重要的伴奏乐器。在今天现代化的戏曲舞台上,琵琶演奏中时而激昂奋进,似万马奔腾,时而如高山流水,抒情婉转的美妙音色,是其它乐器所不能及的。

  • 标签: 琵琶演奏 伴奏乐器 戏曲表演 演奏乐器 文字记载 文化发展史
  • 简介:徐棻戏曲创作中注重对结构的探索,其作品的结构形态复杂多变。大致而言,其结构探索主要有反转式结构、极端化结构、复调式结构等几种形态。徐菜将这种结构探索同人物性格刻画和主题表达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自然而统一。在结构探索中,徐蕖戏曲也明显地受到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然而它们并没有因为具有现代色彩的戏剧元素的介入,而影响戏剧的古典意味,现代色彩与古典意味在戏曲中实现了奇妙的融合。

  • 标签: 徐蕖戏曲 反转式结构 极端化结构 复调式结构
  • 简介:阿甲撰文说:作为“剧”的中国戏曲,当然不是写诗人个人的感怀,它是要描述剧中个别人物的思想、情感、行动、事件等等,还要讲味道的一种简练的舞台文学形式。“剧诗”的涵义还不仅仅是指剧本和歌唱的问题,凡演员的身段表演、舞台的调度表演、一人和群体的表演、声腔的表演等等都要有诗的

  • 标签: 戏曲美学 中国戏曲 剧诗 时空观念 四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程式,是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语汇。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按照艺术美的原则进行提炼和概括,将人们生活中的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变之为节奏化、规范化、舞蹈化的动作,使之成为节奏鲜明、规律严整的艺术格式。这一格式被固定下来,在戏曲表演中广泛使用,即是程式。许多学者都认为程式性是戏曲的基本特征之一。程式固然十分重要,但随着对戏曲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程式似乎成了今天戏曲创新发展的障碍,程式是否成为了绊脚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程式这一特征?本文试图探究在今后的戏曲发展中如何对待程式问题。程式的原意是"立一定的规程以为法"。《荀子·致仕》提到"程者,物之准也"。意思就是:程式就是规矩、规则。"程式"这个词首次被使用概括戏曲表演特点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

  • 标签: 戏曲形式 程式性 艺术家 舞台形象 自然形态 艺术加工
  • 简介:剧作家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并不能将这些人物原封不动地全部搬到舞台上。正象戏曲中的生活图景不可能与现实或历史的生活图景逼肖一样,戏曲中的人物也不会与历史或现实中的人物完全相同。如果说生活中的人是“自在人”;那么,戏曲文学中的人物则是“文学人”(剧作家),从生活表象创造出来的渗透着主体意识的艺术形象。从人物塑造角度来说,戏剧创作过程就是使“自在人”向舞台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在人”的生

  • 标签: 戏曲形式 戏剧创作 人物塑造 自在人 艺术形象 动作性
  • 简介:作为传说中的婚姻爱情神,氤氲使频繁地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之中,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与另一位婚姻神月老在形象上虽有重合,但总体而言,二者是有差别的。氤氲使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与民间的另一俗神五瘟使之间也产生了某种联系。氤氲使除了以具体的形象出现在戏曲小说之中,也作为象征性的符号而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更被用来称呼现实世界中的媒人。随着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氤氲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 标签: 氤氲使 《彩舟记》 五瘟使 媒人
  • 简介:戏曲服装是一种独特的服装,它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穿戴来展示给观众。戏曲服装综合了文学、绘画、雕塑刺绣等多种传统艺术工艺美术等诸方面因素才体现出来的,通过千百年来艺术家们、服装师们的精心研究与设计,在运用过程中非常严谨,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程式化的服装运用与管理。

  • 标签: 服装师 戏曲 风格 工艺美术 传统艺术 艺术家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潘之恒《鸾啸小品》,从解明曲意、演员工作和演出整体把握等三方面论述了潘之恒关于戏曲导演艺术的方法论,颇具现代导演学意义,可以启发现代戏曲的发展。

  • 标签: 潘之恒 鸾啸小品 解明曲意 演员工作 整体把握
  • 简介:关于中国戏曲的个性特征,历来有各种不同的描述,但总结得最为简练贴切的,莫过于王国维。他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于是,判断一种艺术样式是否为戏曲,便有了这样一个标准,并奉行了许多年。这种戏曲史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戏曲理论中,变成了戏曲的外在特征,并不断地被人发扬光大。齐如山称戏曲“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说法即源于此。后来的戏曲理论在研究戏曲的艺术特征时所提出的虚拟性、程式性、写意性等说法也是在此基础上升华出来的。那么,戏曲是否真的有此特征?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 标签: 中国戏曲 故事 歌舞 戏曲理论 个性特征 艺术样式
  • 简介:有关传统现代化的命题,中国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在大陆地区,这一命题被广泛关注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实这项工程的实践从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延安评剧改革、上海越剧改良等实质上已经在进行戏曲表演现代化的过渡。人们将西方戏剧一百年来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短时期内吸纳进中国戏剧的表演,更是有杰出艺术家发现

  • 标签: 戏曲表演 现代化探索 表演现代化
  • 简介:中国戏曲从相对成熟的表演形式"宋元南戏"开始,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符号意义的戏曲,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绘画、文学等多艺术门类于一身,从其诞生便与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王国维曾给过定义:"戏曲也,谓以歌舞演故事。"足见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戏曲讲究的"唱念做打",其中"做"和"打",严格来讲都是需要舞蹈元素来承载的,这也就是当下很多戏曲导演在剧目中加入舞蹈表演的根源。

  • 标签: 戏曲导演 宋元南戏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 符号意义 唱念做打
  • 简介: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和技巧,是经过无数前辈表演艺术家不断努力创造、提高和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取得的结晶。它是以生活真实为依据,但不是生活的翻版,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把生活真实不经过艺术加工就原封不动搬上舞台,那还叫什么舞台艺术。相反,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程式和技巧,不从真实生活出发、不顾及剧中人物的需要,势必会走到单纯卖弄技巧的邪路上去,

  • 标签: 戏曲程式 生活真实 戏曲艺术 舞台艺术 表演艺术家 表演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