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患者中,急慢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所致者比例为92.5%,脾大的比例为97.5%,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87.5%,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比例为80%。结论胰腺的相关疾病都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因此临床上应该不断的提高对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认识,对其特点进行掌握,对急性胰腺炎尤其是中重度的患者,胰腺假性囊肿以及慢性胰腺炎患者,应该定期随访复查上腹部CT和CTA,从而提高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手足口病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应用干扰素5万IU/(kg.d)肌肉注射联合喜炎平5~10mg/k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10mg/(kgd)静脉滴注,1次/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7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3.7±2.1)d,对照组(4.4±2.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皮疹消退时间治疗组(2.3±1.2)d,对照组(4.5±1.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注射液联合喜炎平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进行观察与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一共收集4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临床数据,将他们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均等各20例,保证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对照组仅给予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并依照相关疗效标准,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分组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良好,对照组患者与之相比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清学指标也更加的正常,虽然对照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却不如观察组更为有效。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上,观察组患者为25%,对照组为20%,虽然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与观察组对比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比单独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效果更为良好,且不会加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加大推广与实践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8周及72周疗程的重组人干扰素(IFN)α-2a治疗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并比较随访至96周的结果。方法6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48周疗程组及72周疗程组,两组患者采用IFNα治疗,疗程结束后均随访至第96周。结果两组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2周疗程组第72周及第96周的HBVDNA转阴率、HBsAg阴转率及HBeAg/抗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血清学转换率较48周疗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HBeAg阳性且48周疗程后仍无效应或仅部分效应的慢性乙肝患者,延长至72周疗程有望达到完全应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期间收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记录观察两组的手足疱疹、口腔疹的消退时间与治疗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足疱疹、口腔疹的消退时间与总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为29例(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22例(73.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儿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肺结核疾病的慢性传染源特点及防控。方法选取我县卫生院登记的肺结核患者,共1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9例)和对照组(9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预防治疗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措施,分析两组患者康复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对比有明显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未痊愈人数少于对照组,痊愈患者6例,基本痊愈2例,未痊愈1例,痊愈率为88.88,对照组痊愈患者3例,基本痊愈2例,未痊愈4例,痊愈率为55.55%。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疾病的慢性传染源特点主要为传染性强、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应加大农村肺结核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力度,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及接种卡介苗,关注自身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