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场景式模拟培训在ICU专科护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45名专科护理人员为观察对象,对比开展场景式模拟培训前后本组护理人员工作胜任能力评分、医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护士长满意度评分、护理工作质量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场景式模拟培训前相比,本组人员培训后胜任能力评分、医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护士长满意度评分、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组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场景式模拟培训可增强ICU培训实效性,护理人员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切实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对提升ICU护理工作质量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切患儿照护者的培训模式及培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间的60例气切患儿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培训模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规范组,每组均为3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宣教模式,规范组采取气切专项护理规范化培训模式,对比两组照护者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操作情况以及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规范组照护者培训后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得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规范组照护者培训后护理操作的错误率为26.7%,规范组为10.0%,规范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气切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规范组为6.7%,规范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气切专项护理规范化培训模式在气切患儿照护者培训中的运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照护者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照护能力,有助于降低气切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异位妊娠所致大出血患者行输血治疗期间,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72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心率过快、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进行分组,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展开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血常规检测中HCT、HB、RBC、PLT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检测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检测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B低于对照组,TT、APTT、PT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所致的大出血患者,行输血治疗期间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有利于成分输血的有效进行,同时还能实施监测和控制输血后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展开针对性救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治疗方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中的实际效果。方法自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选取10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通过波尼松联合叶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检测情况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方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临床输血治疗患者施以不规则抗体检验后,观察对其检验效果以及治疗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06月收治的90例临床输血治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在临床准备开展输血治疗工作前,于临床对患者展开不规则抗体筛查工作以及特异性鉴定工作,最终就不规则抗体表现出的特异性以及临床检出率展开对比。结果对于本次收治的90例输血治疗患者,完成筛查工作后表现出不规则抗体的患者7例(7.78%);其中,患有肿瘤疾病或者血液疾病的患者6例(75.71%),属于其他表现患者1例(14.29%);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比较,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患者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于7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属于Rh系统抗体阳性的患者6例(75.71%),属于MNS系统阳性的患者1例(14.29%);最终于临床施治后,全部获得显著治疗效果。结论针对输血治疗患者于临床合理展开不规则抗体检验工作,对于后续对应血液的选择能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防止呈现出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现象,使得输血治疗患者的预后质量获得确切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内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在社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自愿参与急救培训的居民中抽取90名作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培,并就其培训前、培训后的急救知识掌握率以及技能实践能力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①本组社区居民培训前的急救知识掌握率是28.89%,与培训后的急救知识掌握率97.78%相比较低(P<0.05);②本组社区居民培训前的急救知识掌握率是13.33%,与培训后的急救知识掌握率92.22%相比较低(P<0.05)。结论社区内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肯定,可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率,并增强其急救技能实践能力,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合理的ECMO护理规范化培训质量管理模式,以提高ECMO护理水平,理论框架为Donabedian模型,评价模式为结构—过程—结果。在此基础上构架出护理培训规范化培训质量评价管理方案,将该方案应用于ECMO护理的规范化培训中。通过对ECMO护理规范化培训前期的结构评估、中期的过程管理及后期的结果评价,提升ECMO护理质量。ECMO护理规范化培训成功率(当年培训成功的批数/当年所有开展培训活动的总数)由2015年的22.22%(4/18)升至2016年95%(19/20),尤其是ECMO患者因为护理产生的并发症率由2015年的67%降至2016年23.5%。结论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质量评价模式是提升ecmo护理培训质量以及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士科内业务学习培训中微信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在职的8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应用微信平台开展护士科内业务学习培训,另选取我院2015年在职的86名护士作为对照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开展护士科内业务学习培训,对比两种培训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护士的考核成绩,实验组护士的理论考核成绩与操作考核成绩都高于对照组护士,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士的培训满意度是80.2%,实验组护士的培训满意度是95.3%,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士科内业务学习培训中微信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护士的理论考核成绩与操作考核成绩及其对培训模式的满意度评价,值得推行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培训在正畸科轮科护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正畸科轮科的护士26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将轮科护士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轮科护士在第1周由护士长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进行培训,观察组按轮科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实施培训。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通过两组轮科护士的培训效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护士病情观察认真满意度得分、专业操作技能熟练得分、沟通技巧应用适当得分、应急协调得当得分、配合默契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培训在正畸科轮科护士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轮科护士的各方面能力以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防重症脑卒中患者误吸的集束化干预护理培训效果。方法选择ICU护理人员(40名),纳入时间2016年7月-2017年7月,同期选择重症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ICU护理人员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误吸高危因素进行集束化干预护理培训。分析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的护理理论水平得分、患者误吸发生率。结果护理人员培训之后的护理理论水平得分比培训前得分更高,P<0.05,差异显著;护理人员培训之后患者的误吸发生率比培训之前更低,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ICU护理人员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误吸高危因素进行集束化干预护理培训,能够降低患者误吸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柯氏模型来评价规范化培训对新护士的理论知识、行为态度上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入职的138名新护士进行跟踪调查,基于柯氏模型,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4个层面进行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影响研究。结果新护士在满意度上评分均分为4,比较满意;培训后理论成绩为76.11±7.48分,与未培训成绩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行为层的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能力评分高于刚参加培训者,部分能力评分高于传统培训的新护士,评分间有显著差异(p<0.05);培训参与者对规培的认可度在85%以上。结果层不良事件发生率减低43%。表扬信数量增35%,优秀事件数量增长。结论规范化培训能全面提高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有利于整体护理、优质护理目标的实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80例,统计对比输血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功能。结果输血后患者体内的APTT、PT以及TT比输血前延长,而血小板与FIB比输血前明显降低(P<0.05);不同成分的血液使得患者发生不同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P<0.05)。结论对失血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患者进行输血时需要密切的检测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对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因子的凝血功能要进行及时的检测,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