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妊娠不同时期心电图PR期间缩短状况,为妊娠妇女心电图检查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将2016年3-8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61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妊娠时期的不同将其分为妊娠早期组(198例)、妊娠中期组(232例)和妊娠晚期组(186例)。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健康妇女241例为对照。对所有妊娠期及非妊娠期妇女进行心电图检查,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健康妇女及不同妊娠时期妇女心率、PR间期和PR间期缩短比例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妊娠时期妇女的短PR间期分布情况。结果妊娠期和非妊娠组妇女心率、PR间期和PR间期缩短比例分别为(76.55±7.81)次/min、(0.096±0.008)s、12.66%和(72.56±6.49)次/min、(0.138±0.014)s、4.98%,妊娠期妇女心率和PR间期缩短比例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R间期则明显低于非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65,χ2=10.879,t=52.672,均P<0.05);随着孕周的增加,妊娠期妇女心率和PR间期缩短比例越高,PR间期越短,妊娠早期组、妊娠中期组、妊娠晚期组妇女心率、PR间期及PR间期缩短比例分别为(75.41±6.65)次/min、(0.103±0.010)s、8.59%和(77.03±7.12)次/min、(0.095±0.009)s、11.21%和(79.74±8.43)次/min、(0.088±0.008)s、18.8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20、116.440,χ2=9.791,均P<0.05)。结论妊娠时期妇女容易发生PR间期缩短,且其发生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的电生理改变;妊娠时期通过观察其心电图PR间期缩短对于临床诊治以及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尝试建立中间型综合征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便较为客观地预测中间型综合征(IMS)的早期发生.方法:连续观察2000年4月~2009年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三院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36例,按成组设计分为IMS组27例与非IMS组109例.观察指标为入院24h内的农药种类,服用剂量,复能剂量,洗胃次数,血糖,血钾,胆碱脂酶(AchE),红细胞,肝功白蛋白,年龄,是否出现烟碱样症状,呼吸骤停,阿托品化及导泻.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为:[LnR/(1-R)]=-1.844+2.196烟碱样症状-0.053胆碱酯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值为0.469,表明模型拟合较好.结论:烟碱样症状和AchE作为IMS的两个主要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后可应用于IMS的早期预测.
简介:摘要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以QT间期延长、T波异常、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为心电图表现,反复发作晕厥、抽搐、甚至猝死为临床特征。尽管LQTS的总体患病率不高,但由于高发心源性猝死,已引起心血管医师的密切关注。目前国内缺少针对性的LQTS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的编写参考了国内外本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指南共识,对LQTS的临床表现、遗传学机制、诊断标准、治疗与预后、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促进和规范其临床诊疗实践。
简介:<正>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治疗有多种选择方法[1],包括β受体阻滞剂、左侧交感神经节切除、人工心脏起搏、ICD、基因治疗等。而国人对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固经丸加减治疗湿热型经间期出血的疗效分析。方法:将在我院(2021年01月-2024年01月)收治以湿热型经间期出血为诊断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各30例,以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另以固经丸加减治疗为研究组。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出血时长、血清激素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出血时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出血时长较治疗前更短,研究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血清激素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激素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型经间期出血以固经丸加减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缩短出血时长,平稳血清相关指标,治疗效果理想。
简介: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128例患者是否出现室速分为两组:室速组60例,无室速组68例。对检查过程中记录的同步12导心电图各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手工测量,并计算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分别对研究对象各导联Tpe间期、Tpe/√RR以及12导联平均Tpe间期、Tpe/√RR进行两组之间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①除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显著延长(P〈0.05)。②12导联平均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亦显著延长(P〈0.05)。③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Tpe/√RR延长的显著性要高于Tpe间期。结论:室速发作前比无室速发作的Tpe间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