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妇产科手术后急性结肠假性梗阻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探讨早期诊断及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及产科手术后出现结肠假性梗阻11例(子宫切除术后3例,剖宫产术后8例)。结果所有患者于术后1—4d发病,均有中-重度腹胀及不同程度的腹痛,8例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7例血常规及血电解质正常,2例血白细胞轻度升高,3例轻度低钾血症、低钠血症,所有病例X线腹平片均可见除外降结肠的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扩张,无明显液气平面,结肠袋清晰可见。均经外科会诊及检查后作出诊断,全部保守治疗痊愈。结论手术刺激、妊娠、产程延长等可诱发该病,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n=30),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组(SEn=30),两组术后第1-5天均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SE组同时肠内给予谷氨酰胺颗粒注入,观察术后恢复情况,血浆白蛋白,术后疲劳综合评分各项指数的变化。结果与EN组相比,SE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EN组,两者比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白蛋白水平相似,在术后第5天SE组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EN组(P<0.05),术后累计疲劳均低于EN组(P<0.05)。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联合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比常规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减轻术后疲劳程度,加快术后康复。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病人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对98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病人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与同期111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病人对比。结果无淋巴结转移组肿瘤平均体积较小、进展期病人较少、分化较好、肿瘤局限于黏膜和肌层者较多。5年存活率(64%)高于淋巴结转移组(54%)(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女性、肿瘤直径大于3cm、进展期、分化程度低和穿透肌层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病人的预后较好,影响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和肿瘤病理改变,与切除范围、重建方式和辅助治疗无明显关系。
简介:目的确定CA11编码蛋白的性质,细胞水平、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以及与其它已知抑癌基因、癌基因的调控关系.方法将CA11克隆至pcDNA3.1/Myc-His(-)A载体.CA11与空载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7901,细胞爬片后行抗Myc标签及8种抑癌基因、癌基因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分析.CA11与空载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7901,分别行生长曲线及裸鼠荷瘤实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含有Myc标签CA11编码蛋白存在于CA11转染的胃癌细胞浆、细胞膜上及膜外.CA11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7901及裸鼠荷瘤实验表明,CA11能显著抑制其生长[21d,(292.29±28.76)mm3与(1330.50±110.07)mm3比较,P<0.01],转染CA11的胃癌7901细胞G165.5、S24.7,与对照组空载转染7901细胞G150.5、S37.1相比,G1期增多而S期减少.8种已知抑癌基因、癌基因在CA11与空载稳定转染胃癌细胞株7901均无表达.结论证实CA11编码蛋白为一分泌蛋白,在细胞水平及动物体内均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它与多种已知抑癌基因、癌基因并无相互调节的关系.
简介:目的:总结17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病人的出血原因及处理得失.方法:17例病人因心内直视手术后大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7~66岁,平均(27.7±16.3)岁,体重16~64kg,平均(43.37±18.5)kg.心内直视手术毕常规置纵隔、心包引流管,胸膜腔敞开者置胸腔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并监测引流量、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记录心内直视术后至二次开胸止血观察时间,输血量及二次术中探查所见.结果:心内直视术后引流量400~2520ml,平均(1449±622)ml.心内直视术后至二次开胸止血观察时间1~27h,平均(7.1±6.7)h,心脏术后4h以内两次开胸止血7例(41.2%),8h以内二次开胸止血12例(70.1%).二次开胸术中发现活动性出血11例(64.7%),渗血5例(38.5%).输库血400~3200ml,平均(1820±919)ml.17例病人中切口感染5例(29.4%),死亡3例(17.6%).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是一凶险并发症.一旦出现,尤其术后8h以内,有二次开胸止血指征,应尽速开胸止血.心内直视手术后出血大部分是由于止血或结扎不严密造成的,重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