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57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温机械灌注(HMP)时肾血管阻力(RR)的影响因素及血管弹性对其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期间脑心双死亡供体(DBCD)中1例左肾肾小球和肾血管通畅,右肾血管阻塞;及另一例肾小球硬化的3例废弃肾脏进行机械灌注并检测其血管阻力,同时建立兔肾间质纤维化(RIF)和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模型,获取肾脏后进行机械灌注,观察灌注前各组的组织形态及记录灌注后血清肌酐值、RR和流量值的改变并探讨肾血管阻力的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的比较。结果废弃的3个肾脏在低温机械灌注12 h后,血管通畅和肾小球硬化的肾血管阻力明显低于血管阻塞的废肾[0.25 mmHg/(ml·min)比0.80 mmHg/(ml·min),0.40 mmHg/(ml·min)比0.80 mmHg/(ml·min)]。在动物模型中,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和急性肾衰竭的兔肾血管阻力显著低于添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兔肾[(1.830±0.020) mmHg/(ml·min)比(2.000±0.010) mmHg/(ml·min),(1.830±0.020) mmHg/(ml·min)比(2.000±0.010) mmHg/(ml·min),t=13.17、13.17,P<0.05]。结论良好的血管弹性可以减轻低温机械灌注时的肾血管阻力。
简介:摘要脑血管疾病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危险杀手,提升患者临床死亡率。随着我国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长,为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病变,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需制定有效的诊断方案,提升临床疾病诊断准确性,发挥积极影响。以下本篇综述脑血管疾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进展。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hpy,CTA)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64排CTA对14例功能不全的内瘘血管及临床评估自体血管无条件造瘘的患者进行扫描、采象,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象和曲面重建技术对图象数据进行处理和3维重建。结果根据64排CTA显示的结果,通过直视下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介导及药物干预治疗,13例患者重建及修复了动静脉内瘘。结论64排CTA能够成为临床评估内瘘血管的重要的形态学检测手段,并为下一步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肾血管损伤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2013年6月-2016年6月完善肾动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患者44例,部分患者完成了肾静脉取血、肾脏ECT检查,分析44例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肾一级血管是指肾动脉主干,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是指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等分支血管,肾血管损伤定义为肾血管存在狭窄、闭塞、动脉瘤其中一种表现者。结果双侧肾血管损伤35例(79.55%),单侧肾血管损伤9例(20.45%);肾一级血管损伤或同时合并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损伤15例(34.09%),单纯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29例(65.91%)。(1)肾动脉造影表现15例(34.09%)患者存在肾一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35例(79.55%)患者存在肾二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改变,病变血管以叶间动脉(34例,77.3%)和(或)弓状动脉(14例,31.8%)受累最常见,小叶间动脉(4例,9.1%)受累相对较少;20例(45.45%)患者存在肾血管微血管瘤形成,4例(9.09%)患者存在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节段性狭窄和狭窄后扩张交替出现。(2)28例患者行双肾ECT检查(56个肾脏),38个(67.86%)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29.59±17.88)ml/min,38个(67.86%)肾脏肾血浆流量(ERPF)降低(150.42±90.06)ml/min。其中18例单纯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患者双肾ECT示,24个(66.67%)肾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8.22±12.75)ml/min;25个(69.44%)肾脏肾血浆流量降低(149.13±67.14)ml/min。(3)36例患者行坐位肾素活性测定(5.97±3.86),29例(80.56%)患者坐位肾素活性增高。结论肾血管性高血压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损伤多累及弓状动脉和叶间动脉,多伴有狭窄、闭塞、微血管瘤形成,提示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病变参与了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不同疾病的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分析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130例脑血管病病人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系统研究,观察病症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及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结果130例脑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及颅外血管异常115例,结果阳性检出率为88.46%;这其中造影穿刺部位血肿、皮下出血1例、癫痫样发作2例、小脑梗死2例,血管痉挛收缩2例。结论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项微创可是相对较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3月 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570例患者中有 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 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 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 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 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治疗的脑血管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为30例缺血性脑患者,对照组为30例无缺血性脑患者,运用彩超检查两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同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是100.0%、60.0%,通过此看出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彩超对颈动脉血管进行检测能够及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情况,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设立对照组、ACEI组(又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卡托普利组)、ARB组(又分为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定期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肿瘤体积,3周后取出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各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癌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CEI组和ARB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受到抑制(P〈0.011。ACEI组和ARB组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MV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和P〈0.01)。ACEI组对MMP-7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0.05);而ARB对MMP-7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ACEI和ARB能明显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