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p53基因是迄今为止研究最为深入的抑癌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p13.1,全长20kb,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质量为53kD的核内磷酸化蛋白,是体内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和细胞周期的重要调节基因,具有诱导细胞生长抑制和细胞凋亡的功能。p53突变人类肿瘤发生率约20%-80%,失去野生型抑癌功能,获得类似癌基因的功能,致细胞增殖失调控。Yamasaki等通过对77例食管癌患者的研究提示,突变型p53损害其DNA结合性和转录因子功能,发挥癌基因的作用,能导致细胞周期失控、肿瘤侵袭性增强,加速肿瘤的进程。本文就突变型p53基因表达与食管癌患者转归、化放疗效果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简介:目的研究并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Ki67、p5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扫描,再测定其Ki67、p53表达,比较各CT征象的Ki67、p53阳性表达,并分析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Ki67、p5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有分叶征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低于无分叶征患者(P〈0.05),而有毛刺征患者的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毛刺征患者(P〈0.05);有棘状突起、毛刺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棘状突起、无毛刺征、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而有磨玻璃征患者的p53阳性表达率低于无磨玻璃征患者(P〈0.05)。经相关性分析。Ki67与分叶征、毛刺征相关,p53与棘状突起、毛刺征、淋巴结转移、磨玻璃征相关。结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部分CT征象与Ki67、p53的表达有关,根据Ki67、p53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病变情况。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P53和GPX1在骨巨细胞瘤(GCTB)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2例存档GCTB蜡块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和GPX1在GCTB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P53阳性表达率为38%,GPX1阳性表达率为52%;(2)P53及GPX1在GCTB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发生部位均无关,而与肿瘤病理分级及复发有关;(3)P53与GCTB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川崎病(KD)冠状动脉炎的鼠动物模型,观察小鼠冠状动脉损伤(CAL)p53、p21蛋白基因表达及意义。方法将48只川崎病冠状动脉炎小鼠分为实验组(KD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p53、p21蛋白基因表达。结果p53及p21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的胞质中均为弱阳性(±)表达(为无意义表达),在KD实验组心肌细胞的胞质中均为中度阳性++表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崎病CAL的发病与p53、p21蛋白过度表达密切相关,p53、p21蛋白是导致川崎病CAL病理变化的重要风险易感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Bcl-2、P53联合P57、Ki-67表达在葡萄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的部分性葡萄胎(PM)标本90例、完全性葡萄胎(CM)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研究,同期抽取正常子宫绒毛组织的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Bcl-2、P53、P57、Ki-67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PM组和对照组中,P53、Bcl-2、Ki-67表达较弱,P57呈高表达;而在CM组中,P53、Bcl-2、Ki-67表达增强,P57表达不明显。四种抗体在CM组与PM组及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PM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40岁Bcl-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龄≤40岁患者,而其他蛋白表达与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P53联合P57、Ki-67表达在葡萄胎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意义。
简介:目的检测WTI和P5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在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和浆液性癌各40例中的WT1和P65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卵巢浆液性癌中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WT1在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浆液性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5%、72.5%和9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3在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浆液性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27.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T1和P53可能参与了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简介: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HCC肝或癌组织HSP70、p53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HCC组织HSP70、p53和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x1^2=27.16x2^2=67.6,x3^2=40.6,P〈0.01);HSP70在正常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HCC中的表达逐步增强;HSP70和p53在分化较好的HCC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不良者(x1^2=6.8,P1〈0.01x2^2=6.1,P2〈0.05),而PCNA表达与HCC组织分化程度无关(x2=2.4,P〉0.05);HSP70表达强度与p53和PCNA表达关系密切(x1^2=41.3,x2^2=41.4,P〈0.01)。结论HCC是HSP70高表达肿瘤。HSP70表达与p53和PCNA表达密切相关,因而在HCC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53过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7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EGFR和p53的表达。分析EGFR和p53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EGFR和P5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5%和71.8%,EGFR和P53双阳率为32.1%;结直肠癌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二者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上相关(P〉0.05);EGFR和P53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EGFR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EGFR和P53可作为临床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筛选高危转移患者的有效指标;并可以为临床提供针对EGFR和突变型p53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P53在结直肠增生性息肉、传统腺瘤、锯齿状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希望能够间接证实传统型锯齿状通路的存在。方法复习大庆油田总医院2007~2009年的结直肠息肉标本,重新诊断锯齿状腺瘤,选取增生性息肉60例、锯齿状腺瘤60例、传统腺瘤60例、腺癌60例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P53,统计分析各种病变之间表达的差异。结果P53组阳性表达分别为增生性息肉13%(8/60),锯齿状腺瘤53%(32/60),传统腺瘤65%(39/60),腺癌95%(57/60)。组间方差分析比较锯齿状腺瘤P53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低于腺癌(p<0.05)。锯齿状腺瘤与普通性腺瘤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53在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说明随着锯齿状病变中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凋亡作用也同步降低。使癌变的可能增加。从而间接证明了锯齿状成瘤通路可能存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JC病毒(JCvirus,JCV)大T抗原(1argetumorantigen,T-Ag)、p5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49例胃癌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JCVT-Ag、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组织JCVT-Ag、p53蛋白无表达;49例胃癌组织中JCVT-Ag阳性表达率为30.6%(15/49)。胃癌组织中JCVT-Ag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3.5%(36/49)。胃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CVT-Ag与p53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纳米化疗药物干预人胆管癌细胞侏QBC939中Survivin和p53表达变化的情况,探讨其抑制肿瘤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癌细胞诛QBC939,随机分成5组,即空白对照组、纳米药囊组、有磁无药组、5-Fu组和吉西他滨(健择)组。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在药物干预后的细胞生长状态,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lernblot检测各组中Survivin和p53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有磁无药组、5-FU组、健择组、纳米药囊组中SurvivinmRNA和蛋白表达依次降低,p53N则相反;纳米药囊组对QBC939细胞生长抑制明显,细胞凋亡率较其他各组高(除健择组)。上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化疗药物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有明湿抑制作用,下调Survivin和上调p53可能是其抑瘤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