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5年外固定护理研究热点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我国外固定护理实践和研究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2015年8月—2020年7月发表的外固定护理相关文献,利用书目信息数据挖掘系统软件和图形聚类工具包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20篇,其中英文文献318篇,中文文献402篇。提取频次≥23次的英文高频词25个,频次≥25次的中文高频词17个。聚类分析后获得2个英文研究热点,分别为护理研究中的信息获取与应用、外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获得5个中文研究热点,分别为针道感染的预防、系统化护理对外固定患者的护理效果、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骨缺损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不同部位骨折的康复护理。结论可借助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对外固定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并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出台针对不同部位外固定的护理指南,规范外固定护理流程。同时,需注重外固定患者在术后的功能恢复,以提高外固定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近5年国内外围产期抑郁研究的热点及差异,为我国围产期抑郁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方法检索万方、Pubmed数据库,纳入2015—2019年发表的有关围产期抑郁的国内外文献,使用Bicomb 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gCLUTO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及双向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英文文献2 616篇、中文文献1 074篇,截取35个英文和20个中文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英文文献聚类分为5个主题:围产期抑郁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围产期抑郁的病因学研究,围产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及干预措施研究,围产期抑郁的早期筛查;中文文献聚类分为:社会支持干预对围产期孕妇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因素,心理干预对围产期孕产妇不良情绪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对孕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结论加强对产前抑郁的探讨,增加对围产期抑郁女性子代的长期随访研究,开发完善包含多因素、多维度的围产期抑郁危险因素评估工具,构建全方位管理模式可以成为近期我国围产期抑郁研究的探索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从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角度,探索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可能的不同分型,有针对性地提出疾病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问卷对307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一般特征及自我管理水平。结果307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分为3种类型:Ⅰ类消极不作为型,患者掌握疾病知识,缺乏健康管理自主性,存在消极情绪;Ⅱ类乐观自主型,患者疾病知识储备充分,能够进行有效心理调适,主动参与疾病管理;Ⅲ类盲目实践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缺乏相关疾病知识来指导正确的自我管理行为。三类患者的透析龄、健教次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聚类分析,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明确不同亚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特征,甄别不同类型患者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支持与指导,进一步完善患者自我管理的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应对方式,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20年3至4月,通过方便抽样选取河北省4所高等院校的1 58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突发公共事件心理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调查,采用非参数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抑郁、神经衰落、恐惧、强迫-焦虑、疑病5个维度中,学生的恐惧评分最高[0.5(0.5)分];网络不理想、不能按时上网课分别是大学生出现抑郁(OR=2.23、4.27,95%CI:1.12~4.42、1.48~12.33),神经衰弱(OR=2.39、11.08,95%CI:1.21~4.71、1.45~11.65),强迫-焦虑(OR=4.11、6.92,95%CI :1.12~4.42、1.91~24.99)可能的危险因素;作息不规律是大学生出现抑郁[OR(95%CI )=2.75(2.00~3.77)]、神经衰弱[OR(95%CI )=2.75(1.99~3.79)]、恐惧[OR(95%CI)=1.61(1.25~2.07)]可能的危险因素;长时间居家感到厌烦是大学生出现抑郁[OR(95%CI )=2.84(2.05~3.93)]、神经衰弱[OR(95%CI )=2.25(1.63~3.11)]、恐惧[OR(95%CI )=1.72(1.36~2.18)]、强迫-焦虑[OR(95%CI)=4.64(2.17~9.91)]、疑病[OR(95%CI )=2.13(1.29~3.53)]可能的危险因素;每天关注疫情1小时以上是大学生出现恐惧可能的危险因素[整日:OR(95%CI )=5.15(1.74~9.92),1~3小时:OR(95%CI )=3.67(1.55~8.69)];防疫志愿者身份是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OR(95%CI )=4.31(1.54~12.10)]、疑病[OR(95%CI )=3.66(1.48~9.06)]可能的危险因素(均P<0.05)。家在城市(b=0.063,P=0.018)、居家感到厌烦(b=0.098,P<0.001)、作息不规律(b=0.060,P=0.019)者,医学生(b=0.083,P=0.003),文科生(b=0.091,P=0.003)分别较家在农村、居家不厌烦、作息规律者、理科生的消极应对水平更高。结论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以恐惧心理为主。高等院校应重点关注那些不能按时上网课、作息不规律、长期居家感到厌烦、每天关注疫情1小时以上、为防疫志愿者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居住在城市、长期居家感到厌烦、作息不规律的大学生、医学生、文科生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及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通面孔与真实面孔在表情知觉加工方式上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差异。方法选取大学生30名,采用面孔识别范式,自变量为面孔类型(真实、卡通)、情绪类型(正性、中性、负性),因变量为反应时和ERP数据的波幅和潜伏期。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大学生卡通表情反应时[(455.58±55.18)ms]均短于真实面孔[(471.49±63.02)ms]。N170波幅、潜伏期在面孔类型、表情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顶中正电位(vertex positive potential,VPP)潜伏期正性真实面孔[(159.89±13.93)ms]短于正性卡通面孔[(165.68±14.35)ms](PVPP<0.05),易受到知觉负荷的影响,而负性情绪不受其影响。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在晚期加工阶段正性情绪真实面孔波幅[(10.4±1.22)μV]高于卡通面孔[(4.26±0.53)μV];负性情绪卡通面孔波幅[(3.84±0.36)μV]高于真实面孔[(1.9±0.24)μV](PLPP<0.05)。结论不同面孔类型在早期阶段N170无差异,晚期加工阶段,真实面孔对正性情绪识别具有整体优势效应,而负性情绪卡通面孔局部特征加工更具优越性。
简介:摘要目的在社会情境操控的情况下比较不同性别早期生活应激个体冒险行为的差异。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筛选出160名大学生被试(男生78人,女生82人),根据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得分将被试分为早期生活应激组(n=80)和非早期生活应激组(n=80),再将两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有同伴在场组(n=80)和无同伴在场组(n=80)。研究采用2(早期生活应激,非早期生活应激)×2(有同伴在场,无同伴在场)×2(男,女)的试验设计。所有被试进行模拟冒险行为任务,以被试在任务中选择"前进"且未撞车的次数作为冒险行为的衡量指标。使用SPSS 22.0软件对各条件下的冒险行为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以及随后的Bonferroni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早期生活应激的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52)=162.06,P<0.01,偏η2=0.52)。无论有无同伴在场,早期生活应激个体冒险行为均多于非早期生活应激个体[无同伴在场:(59.11±11.48)次,(34.91±7.42)次,P<0.01;有同伴在场:(59.24±8.59)次,(55.08±10.32)次,P<0.01]。早期生活应激与同伴在场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152)=65.35,P<0.01,偏η2=0.30),非早期生活应激个体在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下,冒险行为多于无同伴在场时[(55.08±10.32)次,(34.91±7.42)次,P<0.01],而早期生活应激个体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24±8.59)次,(59.11±11.48)次,P>0.05]。早期生活应激、同伴在场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152)=5.92,P=0.016,偏η2=0.04),在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下,女性早期生活应激个体冒险行为多于非早期生活应激个体[(53.91±5.12)次,(46.30±4.57)次,P<0.01],而男性早期生活应激个体与非早期生活应激个体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75±7.42)次,(62.27±7.78)次,P>0.05]。结论早期生活应激对个体冒险行为的影响与有无同伴在场及性别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he twenty-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在885份有效问卷中筛选出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25人(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的大学生33人(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以及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的大学生23人(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运用EyeLink眼动追踪系统,选用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收集实验参与者的相对凝视时间(以相对注意偏向分数表示)。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调节分析等统计处理。结果(1)在低述情障碍水平下,抑郁情绪组大学生(-0.23±0.18)和无抑郁情绪组大学生(0.06±0.11)在注意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876,P<0.01)。(2)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0.070±0.153)、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0.234±0.150)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0.064±0.149)在注意偏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8)=27.685,P<0.01]。经过Bonferroni检验得出,相对于伴低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组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组都表现出了更少的负性注意偏向。(3)SDS总分与TAS-20总分的交互作用显著,述情障碍在SDS总分和注意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β=0.333,t=3.345,P<0.01)。结论伴高述情障碍抑郁情绪和伴低述情障碍无抑郁情绪大学生都表现出了更少的负性注意偏向;述情障碍在抑郁和注意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修订客体依恋问卷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对1 350名大学生施测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囤积行为量表、依恋焦虑量表及情感依恋量表,28 d后对其中的100人实施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重测。项目分析、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等采用SPSS 24.0,验证性因素分析、聚敛效度分析等采用AMOS 21.0。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修订后的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包含2个维度12个条目。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两因素模型拟合良好(χ2/df=3.76,GFI=0.93,CFI=0.90,TLI=0.87,IFI=0.90,RMSEA=0.08)。外部效度及聚敛效度检验表明,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与依恋焦虑量表、囤积行为量表及情感依恋量表均呈显著正相关(r=0.22,0.34,0.63,均P<0.01,CR=0.74~0.85,P<0.01,AVE=0.29~0.39,P<0.01)。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的分半信度为0.60~0.76(P<0.01);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83(P<0.01);重测信度为0.87~0.97(P<0.01)。结论修订后的客体依恋问卷中文版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信效度指标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整群抽样法,选取4所地方高校441名思政专业大学生,采用专业认同量表、学习投入量表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并使用AMOS 24.0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及采用Boo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思政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得分为(3.854±0.515)分,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为(3.496±0.426)分,学习投入得分为(4.900±0.899)分。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呈正相关(r=0.658,P<0.01),专业认同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r=0.735,P<0.01),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呈正相关(r=0.756,P<0.01)。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0.266,95%CI=0.178~0.404 ),占总效应的63.64%。结论专业认同可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也可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投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和视力正常大学生右侧尾状核全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方法对25例高度近视(HM组)和27例视力正常被试(normal controls,NC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分别在常规(0.010~0.080 Hz)、慢5(0.010~0.027 Hz)、慢4(0.027~0.073 Hz)频段对比高度近视及正常对照组右侧尾状核及前部亚区、后部亚区全脑功能连接的组间差异。结果(1)与NC组相比,HM组右侧尾状核与左侧枕中回(MNI:x=-48,y=-84,z=9)、左侧梭状回(MNI:x=-30,y=-63,z=-12)、右侧额中回(MNI:x=39,y=12,z=39)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Alphasim校正)。(2)HM组右侧尾状核的全脑功能连接变化主要在前部亚区。(3)HM组右侧尾状核及前部亚区与左侧枕中回的功能连接增强主要体现在慢4频段(P<0.05,Alphasim校正)。结论高度近视人群右侧尾状核通过增强与视觉及视觉注意脑区的功能连接对视觉感知和视觉注意力起到代偿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并考察希望和宽恕在它们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elief in a just world scale,BJWS)、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ADHS)、Hearland宽恕量表(Hearland forgiveness scale,HF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2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公正世界信念得分为(53.90±7.83)分、希望得分为(33.67±3.87)分、宽恕得分为(109.75±12.52)分、抑郁得分为(16.84±8.41)分。公正世界信念与希望、宽恕呈正相关(r=0.41,0.40;P<0.01),与抑郁呈负相关(r=-0.38,P<0.01);希望与宽恕呈正相关(r=0.43,P<0.01),与抑郁呈负相关(r=-0.53,P<0.01),宽恕与抑郁呈负相关(r=-0.57,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对抑郁的直接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希望在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量为0.26),希望→宽恕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效应量为0.20),整个模型拟合良好(χ2/df=1.63,RMSEA =0.04,GFI=0.96,NFI=0.98,CFI=0.99。结论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通过希望、希望→宽恕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抑郁。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在校大学生寻常痤疮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于2018年8—9月,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对广州地区全日制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痤疮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共纳入737名受访者,年龄(19.64±1.49)岁,其中男性255例,女性482例,患痤疮者601例,患病率为81.55%。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油性皮肤(OR=4.61,95%CI:2.72-7.78,P<0.001)、混合性皮肤(OR=2.71,95%CI:1.74-4.22,P<0.001)以及一级遗传史(OR=2.07,95%CI:1.31-3.28,P=0.002)是痤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痤疮患者中严重程度为I度者374例(63.18%),II度163例(27.53%),III度48例(8.11%),IV度7例(1.18%)。76.86%的患者认为痤疮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在中重度痤疮人群中,仅12.84%去医院或者正规医疗美容机构治疗。结论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及一级遗传史是广州地区大学生痤疮患病的危险因素。大学生痤疮患病率高,治疗率很低,广泛开展痤疮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反刍思维在神经质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使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极简版、失眠严重程度指数、反刍思维量表及自我控制量表,对四川省某高校的7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失眠检出率36.6%;神经质[(9.63±3.41)分]、反刍思维[(22.27±5.44)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6.61±4.28)分]呈两两正相关(r=0.281~0.389,P<0.01),与自我控制总分[(60.71±9.41)分]呈负相关(r=-0.453~-0.194,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神经质可直接影响失眠,也可分别通过反刍思维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失眠。结论大学生自我控制、反刍思维在神经质与失眠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音乐训练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的字母-语音视听整合的影响。方法以视觉(字母)和听觉(语音)为刺激内容,对音乐生、美术生和普通大学生(每组n=30)进行辨别任务,采用SPSS 17.0对反应时和击中率进行方差分析和竞争模型(Race model)分析。结果(1)反应时:结果发现组别与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7.89,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所有被试对一致的视听刺激(字母B读音B)反应更快,出现冗余信号效应。(2)Race model分析:音乐组视听整合的时间窗口为120~130 ms,美术组为130~190 ms,普通组为120~170 ms(P<0.01)。音乐组Race model曲线下正值面积(18.95)显著小于美术组(159.43)和普通组(125.01)(P<0.01),美术组和普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音乐训练对字母-语音视听整合有调节作用,而美术训练对其没有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翻转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在课程开始之前与结束之后,以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量表(郝志红2007年修订版)与寻求专业心理求助的自我污名量表(Vogel等编制)为工具,对随机选取的258名被试的求助态度与自我污名进行测量。采用SPSS 22.0、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与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回收有效量表242份。其统计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减轻了自我污名(t=2.067,P=0.040),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性心理求助意愿(t=2.438,P=0.015)。课程开始之前,高投入组学生与低投入组学生的求助态度(t=0.515,P=0.607)与自我污名(t=0.432,P=0.666)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课程结束后,高投入组学生求助态度得分显著高于低投入组(t=2.401,P=0.018),高投入组学生自我污名得分低于低投入组(t=2.185,P=0.031)。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有助于减轻自我污名评价,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的求助态度。在知识学习、自我表露、自我反思层面投入度越高的学生,其态度转变越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与风险心理状态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rodromal questionnaire,PQ-16)、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8 37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23.0和AMOS 24.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量表总分[(31.16±0.58)分]、EPQ神经质[(58.20±0.36)分]和精神质[(53.07±0.29)分]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无风险心理状态组[(15.19±0.15)分,(41.59±0.13)分,(47.71±0.08)分,t=26.611,42.270,17.286;均P<0.01],而EPQ内外向因子分显著低于无风险心理状态组[(49.83±0.42)分,(55.88±0.13)分,t=-13.634;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和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均呈正相关(r=0.290,0.334;均P<0.01),风险心理状态得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神经质、精神质得分均呈正相关(r=0.139~0.469;均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负相关(r=-0.070;P<0.01),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不相关,而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得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与人格内外向得分均呈负相关(r=-0.177,-0.080;均P<0.01)。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风险心理状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无风险心理状态组大学生人格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风险心理状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1.43%。结论负性生活事件不仅直接引发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内向倾向、不稳定情绪的中介作用间接引发大学生风险心理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成瘾行为的发展过程对甲基苯丙胺使用者进行阶段划分,探讨不同阶段使用者的特点,为制订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某强制隔离戒毒所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男性甲基苯丙胺使用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入所1周内完成临床诊断、访谈及问卷评估,研究对象按成瘾行为的阶段特征进行区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arrett冲动量表(Barre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CogState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与成瘾行为发展相关的因素。结果(1)强迫性用药组在累计使用时长[24(8,48)月,12(4,24)月,22(10,36)月]、用药剂量[(6.6±3.8)片,(2.8±1.4)片,(4.5±3.4)片]、渴求感评分[1.0(0,5.0)分,0(0,1.0)分,1.0(0,3.0)分]都高于其它两组(P<0.05),且有更多既往使用海洛因的经历[20.4%,9.8%,14.8%,P<0.05];规律性用药组则较其它两组有更多的戒毒次数[1(1,3)次,1(0,1)次,1(1,2)次,P<0.05]。强迫性用药组Barrett冲动量表总评分[(42.8±13.3)分,(34.5±13.6)分,(36.1±14.9)分]及各维度的评分[行动冲动:(37.5±15.8)分,(27.8±13.4)分,(29.2±17.8)分;认知冲动:(43.2±18.0)分,(39.4±17.0)分,(37.2±18.1)分;非计划冲动:(47.2±19.8)分,(38.8±18.7)分,(40.7±20.8)分]都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而在认知评估中强迫性用药组ISL和SEC两个模块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16.50±4.87)分,(19.30±4.78)分,(18.33±4.91)分;(0.76±0.21)分,(0.89±0.22)分,(0.81±0.21)分;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基苯丙胺累计使用时长(β=0.022,OR=1.022,95%CI:1.003~1.042)、用药剂量(β=0.625,OR=1.869,95%CI:1.196~2.921)、渴求感(β=0.194,OR=1.214,95%CI:1.002~1.215)、Barrett总分(β=0.036,OR=1.037,95%CI:1.013~1.061)、非计划冲动评分(β=0.040,OR=1.041,95%CI:1.004~1.038)、行动冲动(β=0.033,OR=1.214, 95%CI:1.001~1.068)对成瘾的阶段性分组有影响。结论甲基苯丙胺成瘾行为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处于不同阶段的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在物质使用、冲动性高低、认知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成瘾行为的发展与物质使用的时间、剂量相关,也与使用者的人格冲动性相关,且发展到强迫性用药的患者认知功能较其它两个阶段的受损明显。要动态识别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尽可能阻断成瘾的进程,以达到减少伤害的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探讨儿童难治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证型分布。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10月-2022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脑病专科门诊183例3~18岁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和IBM 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频数描述性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该病临床特点及证型分布。结果183例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的中医症状聚类为6类,得到5类证型,其中类脾虚肝旺夹湿证占比最大(27.32%),后依次为类痰火扰神证(21.31%)、类风热犯肺证(18.03%)、类痰气交阻证(17.49%)、类阴虚夹湿证(15.85%)。结论通过对本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相关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得出该病症的常见中医证型,为其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