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郭沫若先生作为"甲骨四堂"之一,于1929年完成的《甲骨文字研究》则是其甲骨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此书于1952年修订时进行了大量删削,然而对郭老所弃诸篇的研究,学术界却始终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郭老旧作之分析,不仅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为全面认识郭沫若的甲骨学与历史学贡献提供了新视角,而且充分肯定了这批史料对于郭沫若学术思想与学术史研究的独特价值。
简介:作家怡霖最近出版了她的散文集《人约黄昏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在这部新作中,更加凸显了作家以生命的本真,以情感的暖色调,抒写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艺术特色.作家直面生命的疼痛,原生态地表现弱势群体边缘人的亲情;以"焰"与"美"的直接抒情,热情讴歌真挚的爱情;以忧伤又洒满温阳的笔调,表现岁月沉淀后的纯洁友情.这是一部生命疼痛与礼赞的心灵写真.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有着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人约黄昏后》写亲情乡情的篇章,通过对生活在底层边缘的人和事、对母亲的苦难人生的原生态描述,使作品浸润着一种忧伤而美丽的格调,那些带着生命体温的书写,给读者以泣血般的疼痛,也弥漫着时代进步的悦耳音符,以及她对温暖亲情与田园牧歌的追忆.作品写出了亲人们宿命般的苦难,鲜活淋漓的贫穷与希望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善良、坚忍和乐观的性格特征,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柔软的心弦,表现了一种凄美的艺术感染力.
简介:在穆旦的写作生涯中,早期写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所谓“早期写作”主要指从最初写作到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之前的写作。这一期的写作并不多,仅10多篇,包括诗歌、散文、论述文和“评鉴”文章等多种样式。总体上说来,这些作品并没有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初创期写作,语言词汇多质朴,艺术水准也较稚嫩,不如后来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文学资源之后那么“现代”,那么富有艺术冲击力,也没有如后来那样诞生若干广为流传的作品。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正是在这一阶段,穆旦初步确立了写作的基本路向,即在表现对象上,以小人物为主,借用他本人后来的话说即是“小人物之歌”;在表现视角上,带有较为明显的主观评判或审视的意味——因为诗人本人即是一个“小人物”,这种审视同时也是自审。
简介:当代红学研究者引《慈竹居零墨》等清人文献一般都是为了追溯“红学”一词的起源,很少追问为什么其中涉及的朱昌鼎会从“经学”转向“红学”。本文结合新发现的清人陈忠倚所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中收录的朱昌鼎“经学”范文《格致公例》,尤其是光绪二十三年《万国公报》上刊载的朱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对此问题进行辨析,进而阐释“红学”诞生时的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