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5 个结果
  • 简介:《夜坐》是沈周晚年的精品之作,作品图文并茂,从冗长的题拔中可窥见其隐逸的艺术思想,整个画面烟雨朦胧,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 标签: 沈周 夜坐图 隐思
  • 简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深情提议、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何水法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提案的《富春山居》合璧共展,于6月1日上午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特展”的形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晶华宫展出。情牵两岸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由此实现跨越数百年风雨的合璧展出。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发来贺信,向特展开幕表示祝哿。

  • 标签: 黄公望 山居 山水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国务院总理 2010年
  • 简介:浙江画院是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直接领导下,集聚专门人才进行美术创作和研究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30年来,浙江画院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各界的厚爱与支持,得以在沉稳、踏实的步履中成长、发展、壮大,不断为浙江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努力,不断为社会奉献着她的文化成果。

  • 标签: 浙江省 画院 展览馆 公益性事业单位 杭州 布置
  • 简介:琴为乐器之首,在人类文化史中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听琴》是否为宋徽宗之作,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一方面通过《听琴圈》文化内涵的阐释,与宋徽宗著作《御注道德真经》、《冲虚至德真经义解》等文论节选相互印证,表现出思想的一致性,体现了宋徽宗以圣人之德、圣明之君自我标榜的人生哲学;还可见出宋徽宗以艺贯道、道法自然、不为外物所累、以天地自然之心、中苄丑万物之儒道相糅的艺术观;另一方面提出假设命题,通过《听琴》与前代画家的作品、与宋徽宗的其他绘画作品、与宋徽宗同时代作品的比较,在题材、内涵、造型、景观、笔法、图案装饰等方面体现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结合文献史籍对宋微宗的记载相评论以及宋徽宗自身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图像、诗歌、史籍相互印证,得出结论:《听琴》为宋徽宗所作。图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继承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面貌。

  • 标签: 《听琴图》 宋徽宗 比较 作者再考释
  • 简介:在嘉庆、道光年间,谢兰生作为广州画坛的代表人物,是如何影响广东文化取向的地域性醒觉?谢兰生在地域性醒觉中扮演什么角色,又如何在绘画上达到一种自我觉醒?笔者为求得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以《茶山飞瀑》为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该画风格特征的详细解剖,并将其与谢兰生的画学主张联系起来,使读者对谢兰生的画艺及影响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 标签: 谢兰生 山水画 艺术风格 画学主张
  • 简介:远,本是指一种距离,包括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后来也衍生成一种心理感受。《说文解字》中释:“远,辽也。”在宗富邦等主编的《故训汇纂》中收录了“远”的更多含义(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07页):“远,谓隐遁也。《孟子·万章上》”“远,谓才艺广远。《礼记》”“远身,隐居以避祸也。《楚辞·九章》”“远,极也。《老子》”等。

  • 标签: “远” 中国山水画 早春 郭熙 解析 《说文解字》
  • 简介:南京博物院藏《摄山栖霞寺》、天津博物馆藏《摄山》以及上海枫江书屋藏《摄山游屐》,这三本"摄山’"画心部分几乎完全相同,不难看出应是同胞之作。但它们卷后不同的长诗题跋,却分别勾勒出三次不同的摄山之游。本文就三次摄山之游的具体情状、三本同胞画作的作者身份、以及三本"摄山"背后的创作因由,略作考究,以期勾勒一个由政治力重塑的地景。

  • 标签: 摄山 栖霞 尹继善 曹庚 纪游图
  • 简介:现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宋旭《山林精舍》之前很少受到学界关注,但它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以往学界关于宋旭卒年问题颇有争议,而此作所署'万历丙午'年款证明画家1606年仍在世,可进一步否定《松江府志》所记'年八十(1605)无疾而逝'之说;其二,与其早期繁密堆叠的画风相比,这件作品已经带有了典型的松江画派风格特点,是作为外乡人而客居松江的宋旭,与当地画家董其昌、陈继儒等人二十余年艺术创作理念互相影响的重要证据。

  • 标签: 宋旭 《山林精舍图》 万历丙午(1606) 松江画派 董其昌
  • 简介:位于宝顶山大佛湾的大足石刻《牧牛》,是笔者在国内所见石刻、木雕、壁画等同类题材保存最为完好而时代最早(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佑九年,即1179-1249年)、最为精细、最为完整的一幅作品。该涉及版本的认定,佛教、儒教与道教的理论以及该艺术美与宗教内涵的结合等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最后一个问题予以简论。《牧牛》是在宝顶山大佛湾南岩近乎曲尺形展开的摩崖雕刻,崖面最高处宽4.55米,最低处宽2.9米,长32.5米(包括序、颂、结尾语的“了字偈”),依

  • 标签: 《牧牛图》 宗教内涵 禅诗 宝顶山石窟 大足石刻 牧者
  • 简介:南宋宁宗时画院待诏夏圭以擅绘山水而与同代的李唐、刘松年、马远一起被并称为“南宋四家”。在四家之中,夏圭更以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的“边角景”构图,与同僚马远齐名,号称“马夏”。《山水家法》论他:“气韵尤高,宜为一代名士”;《绘宝鉴》评他:“院人中画山水,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以此可见其在画史之中的地位。

  • 标签: 夏圭 马远 画院 李唐 画史 气韵
  • 简介:2012年刊布的日本藏《摩尼诞生》是元代闽浙地区所绘制的摩尼教绘画,堪称稀世之珍。本文在日本、西方、中国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此与各种释迦诞生、《过去现在因果经》等有关佛经的细节作了比较:特别细致地与最近刊布的福建霞浦文书《摩尼光佛·下生赞》的描述作了比较。唐代《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是摩尼诞生故事的渊堰,五代、北宋出现了《下生赞》《太子下生经》等演绎这个故事的文献。《摩尼诞生》就是根据流传于江南的这个故事而制作的。摩尼教徒为了在江南佛教盛行地区向民众传教,制作《摩尼诞生》的过程中,模仿了佛传,参照了佛经,因此此有明显的佛教色彩。

  • 标签: 摩尼教 《摩尼诞生图》 霞浦文书 佛传图
  • 简介:《江行初雪》卷被学界普遍认为作于南唐为蔡先生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是论证南唐画院存在的重要证据,然据我以前考察,实则该画应为宋初画院学生赵斡临摹王维《捕鱼》之习作。蔡星仪先生对我的上述论点提出了详细商榷意见,本文一一覆案后,认为蔡先生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 标签: 南唐 李煜 画院 赵幹 《江行初雪图》
  • 简介:  采薇创作的时代背景  艺术和政治从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社会政治的剧变,往往会刺激文化艺术发生新的变化.……

  • 标签: 公移山 图公 爱国情怀
  • 简介:山西芮城永乐宫全名为“大纯阳万寿宫”,简称“永乐宫”。唐末,此地有祭祀先祖神仙吕洞宾的“吕公祠”。元初,道教全真道将吕公祠成为纯阳观。据王鹗《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载王宗昱编《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逮朝(元朝)开创,长春子(丘处机)应诏北还,凡祖师仙迹,一为发扬。自是其功日益兴,其徒日益广。岁甲辰(1244)暮冬,野火延之,一夕而烬,识者以为革故鼎新之兆。明年(1245)有敕,升观为宫,进真人(吕洞宾)号曰‘天尊’。……”

  • 标签: 永乐宫 朝元图 三清殿 革故鼎新 万寿宫 吕洞宾
  • 简介:有“文人画”之说,一“文”一“人”而成之画,谓之“文人画”。所谓“文”者,以成其志;“人”者,以成君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标签: “文人画” “文” 《春秋》 儒家经典 《易》 《礼》
  • 简介:是作《岁寒三友》为吴昌硕71岁时所作,日本书家青山杉雨旧藏,气息浑厚,笔墨苍涧,是老箭毕生所学之精髓。全自左向右斜上构成,大开大合,起结关系明朗、简约,整体感强,在吴的作品中,此种构图法最属典型,也是吴昌硕对传统大写意花鸟构图推进发展的一大贡献。

  • 标签: 吴昌硕 文人画 重读 构图法 整体感 大写意
  • 简介:龚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首。工诗文,擅画并理论,著有《香草堂集》和《柴丈人画说》。1.绘画理念与特色概要龚贤在画论中有"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的论断,强调笔法、墨气、丘壑、气韵这四个方面是画家最应该注意和依从的绘画法则。就笔法来讲,他在作画时秃笔、尖笔兼用,喜欢以中锋笔式直取,笔意古朴苍拙,沉着稳重。秃笔线条与点比较圆润苍劲,无论是山石的勾勒皴擦,

  • 标签: 溪山无尽图 山水画
  • 简介:本文对《瑞鹤》赵佶题跋中“清晓”与“次夕”时间上的矛盾提出质疑,探讨了此诗文、画作与题跋三者的关系。这一解读对我们重新认识古代名作有启发意义。

  • 标签: 《瑞鹤图》 赵佶 清晓 次夕 审美价值 北宋
  • 简介:文徵明《停云馆言别》目前所见有四.分别藏上海博物馆、日本桥本末吉与天津艺术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单国霖先生认为“台北本”为拼合之作,而“上博本”乃文徵明《停云馆言别》原本。本文对其关于原本的认定持不同意见。检讨受人王宠行迹,其贡入太学在嘉靖庚寅(1529),而嘉靖丁亥(1527)既无北京之行,亦无南京之行。因而款署“嘉靖丁亥”的“上博本”不仅不是原本,且为伪作无疑。笔者认为对画幅款识中“赴南雍”一语应作宽泛的理解,则王宠嘉靖辛卵(1531)参加乡试,曾有南雍之行,因而款署“嘉靖辛卵”的“天津本”与“桥本本。更为可靠。本文继而又考王宠改字(由履仁改为履吉)时间为嘉靖戊寅(1518)春,则“桥本本”中文徵明仍以。履仁”称王宠,恰好暴露其伪。

  • 标签: 《停云馆言别图》 文徵明 王宠
  • 简介:对于"心在朱明身在清"的明代汉族士人来说,追缅故朝在某个时刻会起抚慰伤损之心及延承汉制希望的作用,但方式必须隐讳。本文试图对张穆(1607-1863)的《七十龙媒》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探究张穆画作的象征与托寓,藉以阐示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画家借助图像所唤起的集体记忆。

  • 标签: 集体记忆 张穆 《七十龙媒图》 明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