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方法于2012年6月—2013年9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省4所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回收的1090份问卷中,有92.47%的人接受过性健康教育,其主要接受途径有"与朋友交谈"、"电影电视"、"书刊"等;有78.53%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但不同性别在接受健康教育内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求知欲(93.05%)高于男生(91.87%);大部分学生对性生理知识有一定认识,52.93%的男性掌握性知识较好,42.07%的女性对性知识掌握较好,不同性别在掌握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感染艾滋病毒后何时能检测出的时间"知晓率为8.25%,性别分布在"安全套能否降低感染艾滋病风险、是否知晓3条以上传播途径",分别为男65.22%、女51.69%;男51.80%、女5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仍需加强,对于一些性病防治知识、艾滋病关键知识等应作重点介绍,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其教育内容也应有所区别。
简介:徐暾海1赵保胜1徐芃2田树革3摘要编制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信度0.688,效标效度为0.775),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抽样框,收集389份有效问卷。运用频数、相关系数和非参数差异比较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医药大学生不同群体类别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条件稳定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心理素质还是在学习效能上都比经济条件不稳定的学生要好;男生群体的受教育资源正在被女生群体挤占,男生无论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和面临的学习压力比女生多,学习能力也赶不上女生;每一个年级的学习生活典型特征都集中在学习思维模式上;研究生比本科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生活的适应性都比本科生好,但是,对于专业学习要求更高的研究生来说,和本科生一样,仍然没有形成专业英文思维,较低的英文水平和本科生并没有差别。
简介:摘要文章论述高校图书馆采用图书治疗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图书治疗的概念和机理作用以及实施图书治疗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实施图书治疗方法的措施。
简介:目的探讨在不同社会比较类型中,大学生自尊水平与自我评价的关系。方法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Judge等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社会比较后自我评价量表,对重庆4所高校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自尊水平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中等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被试,不同自尊水平的被试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02,P〈0.01);不同自尊水平的被试在不同社会比较中自我评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39,32.20,P〈0.01)。在上行社会比较中,高自尊水平被试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中等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被试;在下行社会比较中,高自尊水平被试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中等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被试,中等自尊水平被试自我评价得分明显高于低自尊水平被试。结论在社会比较中,自尊水平与自我评价存在正相关,且自尊水平对自我评价具有显著的预测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早餐习惯与营养知识,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为大学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374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基本情况、早餐习惯、早餐态度、营养知识等四个方面。结果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早餐的重视程度不够。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状况及社会支持与其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获有效问卷357份。调查工具包括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8.1%的大学生存在社交焦虑,其中男生6.63%,女生9.42%;理工类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最高,为14.29%,医学类学生最低,为4.55%;χ2检验显示社交焦虑与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有负相关性。结论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发生有影响,应帮助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使其能够充分利用。
简介: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角度深含有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已被日渐弱化。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这一精神?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通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和谐哲学;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