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诊断资料,其中,脑内型43例,脑外型17例,60例均行常规CT头颅扫描,8例采用碘海醇对比剂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在颅内的分布情况和病灶病变情况。结果病灶部位主要分布在脑表面的皮质和皮髓交界区域,可合并多个病灶,脑内型主要为单发,额叶、顶叶、颞叶为主要病灶部位,病灶部位边界清晰,合并出血的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CT诊断显示主要病变为单发或多发斑片状钙化,采用碘海醇对比剂行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灶集中在额叶、顶叶和颞叶,CT诊断表现边缘清晰的类圆形高密度灶,病灶密度大多不均匀,合并出血时,病灶可短时间内增大,造影剂增强后可出现病灶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根据其特有的CT诊断表现,可将其与脑膜瘤相区分,提高诊断正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患者42例(42眼睛)作为对象,随机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配绷带型角膜接触镜,5d后取下,对照组患者不做任何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术后角膜上皮荧光色素染色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的每个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翼状胬肉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刺激症状,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属于简单、有效、便于掌握的辅助治疗措施,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60个病人(6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60个病人(6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组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16.7%和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的治疗中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相对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疗效更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种抗原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成熟作用。方法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为DC,分别负载卡介苗、肺炎球菌疫苗、麻疹疫苗、K562及RPMI8266冻溶抗原后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加入TNF-a为对照组,再加入相同体积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DC表型,CCK8法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各组均培养出具有典型形态的DC,其中疫苗各组细胞CD83表达较肿瘤细胞各组明显升高,MLR作用强,而肿瘤组抗原又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为高,同时各实验组CD1a表达较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各实验组CD1a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介苗、肺炎球菌疫苗及麻疹疫苗等微生物抗原促进DC成熟能力较K562及RPMI8266等肿瘤抗原能力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矢状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闭锁的临床资料,本组11例均先期行横结肠造瘘术,3—6个月后行后矢状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再3—6个月后关闭横结肠造瘘口。结果本组手术所有操作直视下进行,术野清晰,损伤最小,并发症少。随访8个月至两年,无肛门狭窄、失禁等。结论后矢状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具有直视下操作,损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中高肛门闭锁的理想术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