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提供的15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收集158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使用抗菌种类、不良反应表现、不良反应发生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科室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主要有六种,其中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的前三种药为喹诺酮类、B-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占比分别为42.41%、32.91%、7.60%,不良反应发生最少占比为2.5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附属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其中不良反应较高的为消化系统占33.54%,不良反应发生最低的为心脑血管系统占6.96%。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在用药1天之内发生,其他在用药1天后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也逐渐减少。在抗菌药物的常用科室中,内科、儿科、外科的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占比分别为25.4%、20.87%、17.28%,在众多用药科室中不良反应占比最低的科室为五官科,占比为11.40%。结论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使用,强化给药方法和方案的合理性及科学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成药注射剂在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2月间我院记录发生的80例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情况,不良反应具体临床表现及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中成药注射剂类别。结果80例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55岁以上患者42例,占发生总数的52.5%;不良反应主要以皮疹、荨麻疹等皮肤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病症;本研究中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中成药注射剂主要有双黄连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结论临床中对于中成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剂量控制准确,同时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安全性评价,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不良精神反应的原因,探索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参与此次研究的对象有50人,且都被确诊为心脏病患者,在手术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评估,本研究在进行评估时采用的是目前医学上比较常用的评估方法,也就是意识状态评估法(CAM),术后根据病人精神状况的好坏将病例分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精神状况良好的病例为对照组,总共有28例,精神状况不好的病例为观察组,总共有22例,之后文章介绍了精神状况较差的病人所面临的危险,然后试图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改善此类病人的精神状态。此次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57.30±4.84)、(51.26±8.73)分,高于对照组的(46.19±6.35)、(45.78±7.37)分(P<0.05或0.01)。结论被确诊患有心脏病的病人对手术具有较强的恐惧心理,并且这些病人存在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病人在术后的精神状况较差,非常不利于身体康复,针对这些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必要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精神障碍,改善病人的精神状况,让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疾病,减轻术后不良精神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内科对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护理方法,改善新生儿营养不良的整体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4月来我院小儿内科就诊的90例营养不良的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护理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人性化护理。结果在对小儿内科的新生儿实行一定阶段的护理后,其中,护理组小儿的营养不良得到明显的改善,护理组治愈44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到97.8%,对照组治愈34例,无效12例,治愈率达到75.6%。护理组患儿的营养不良得到明显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营养不良的新生儿进行人性化护理,可以得到明显的护理效果,结果显著,表明了合适的护理方法可以降低新生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对应用西咪替丁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发生不良反应40例,临床资料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0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其中消化系统反应12例,血液系统反应3例,③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0例,心血管系统反应8例,泌尿-生殖系统反应1例,内分泌系统反应3例,皮肤反应1例,肌肉骨骼反应2例。均经停药或相应处理好转。结论西咪替丁抑制药物氧化代谢作用的起始和终止都很迅速,对肝功能不全病人的抑制作用较强,并且有剂量依赖性。西咪替丁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在体内分布广泛,药理作用复杂,故不良反应较多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50例老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2012年2月~2015年2月),对这5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探究其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护理。结果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包括消化、神经、皮肤、心血管、肝肾、血液、呼吸系统损伤,其中消化系统损伤发生率最高(38.00%),导致老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主要为抗微生物药物、解热镇痛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中药、循环系统药物、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种类的药物。结论临床为老年患者实施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按照不同药物的适应证,合理的给予患者治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辩证规律,帮助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法查找知网2005年9月~2015年9月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治疗护理相关文献,对其筛选统计学分析,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的成因及病症特点。结果查出457篇文献列举了14600例患者,统计发现患者主要病症最多的前三位病症是肝胃不和4287例(29.36%)、脾胃虚弱2301例(15.76%)、脾胃湿热1489例(10.20%)。其他病症分别是饮食积滞1392例(9.53%)、肝郁脾虚1193例(8.17%)、寒热错杂952例(6.52%)、湿阻脾虚789例(5.40%)、脾胃虚寒721(4.94%)、气滞血瘀617例(4.23%)、胃阴不足531(3.64%)、寒邪客胃329例(2.2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症表现比较分散,中医临床发现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三种病症在功能消化不良中出现比较频繁,使用中医药调理这三种病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