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在老德的精神谱系中,混合着中国古代竹林七贤、八大山人、水泊梁山、秦淮风月和人本思想、人性观照、底层关怀,以及西方艺术思潮中的颓废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的文化特质。他的诗歌,以一种“低俗”的艺术美学和真切的生命痛感,从崇高、理性的桎梏中突破出来,将被遮蔽的人性与生活真实地裸呈出来,带给读者一种“冲击灵魂和生命的气浪”。它斑驳陆离,又简单素朴;怪诞荒唐,又合乎情理;背离崇高,却抵达心灵。它是灵魂的沉沦,又是人性的救赎。它是对虚假道德的不留情面的摧毁,又是对人的尊严的温情脉脉的捍卫。它消解了意义,却最终建立起了意义。

  • 标签: 组诗 自白 人性观照 后现代主义 竹林七贤 八大山人
  • 简介:<正>欧阳健根据《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以下简称甲戌本)一书,在同治年间被铨福收藏时即来历不明,嗣后又转入他人之手,直至1927年才又被胡适发现等复杂情况,考证了“三代脂砚斋的嬗变历史”,提出了脂批本“讬”之说,这在版

  • 标签: 脂批 甲戌本 脂砚斋 批语 曹雪芹 秦可卿
  • 简介:《管锥编》中反复讨论艺术“虚而非”的复杂问题,构成了中国文论中第一篇关于艺术表意真伪问题的符号学讨论。钱先生提出皮尔斯的“三方关系”,暗合从墨子开始的中国论家的意见,指出艺术表意“虚而非”、“诚而不实”,正是因为“无实指”却有意义。例如小说中“事奇而理固有”,虚中必有是的部分。钱先生借陈琳《为曹洪与魏太子书》中的“欲盖弥彰”手法,指出艺术实为假戏假看中真实的“莫逆”默契交流。

  • 标签: 虚实 真伪 “三方关系” 无实指 莫逆相视
  • 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那些掌握传统技艺、表演艺术、中医中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他们才是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主体,他们的主体地位不能被任何一级政府、商企、媒体所取代。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往往造成部分传承人只在某一特定领域掌握很高技能而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理论能力不强、传承意识淡漠保守、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传统技艺 表演艺术 中医中药 文化水平
  • 简介:关于电影《英雄》的议论,大约热闹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然而,看到影片中麦现的那种似是而非的“英雄观”仍然在煌煌然招摇,便有一种骨鲠在喉的感觉。电影《英雄》着意塑造的残剑、无名等果真是英雄吗?本文要说的是,非也!其实他们是臣服于横行天下的霸权的英雄。而且,这样对我们民族传统的侠义精神扭曲、阉割,似乎还显示出了一种令人深思、值得警惕的文化倾向。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少人信奉影片中的“英雄”观呢?他们认为,电影《英雄》描写的残剑、无名等武艺高强的侠士、为了大下苍生的安宁,不记前仇,毅然放弃刺杀秦王的机会,是胸怀天下的英雄、影片是对传统武侠精神的新的诠释,新的突破。而这种观念究竟又是怎么被人接受的呢?

  • 标签: 伪英雄 横行天下霸权 电影英雄
  • 简介:“智识阶级”作为外来词进入在中国,至1922年3月6日《晨报副镌》载俄国盲作家爱罗先珂名为《智识阶级的使命》的演讲辞才发生普遍影响。此前,鲁迅对这部分人群使用传统的称谓,如早期著述的各类“士”,“士人”,《新青年》时期的“鸿儒”,“文士”。“智识阶级”一词被引进后,鲁迅采用的同义语有“知识阶级”,“智识分子”,“智识者”等,如《坟·春末闲谈》的“特殊知识阶级”,《华盖集·通讯》的“智识阶级”,同时解释了该词的舶来性质及其与中国相应人群特征存在的差别。后鲁迅多用“知识阶级”,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

  • 标签: 知识阶级 “立人”思想 人群特征 知识分子 《新青年》 文化精神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