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16
  • 简介:所以中国哲学文化中的动的精神,441页)宗氏的发现传统的动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宇宙、人生的根本依据(《全集》卷二

  • 标签: 价值关怀 传统发现 华美学思考
  • 简介:“这景色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读到这样的文字你会作何感想?谈到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苏童先生说:“文字一唱三叹,情感真挚动人,李修文有志于激发汉语之美,有志于成为汉语传统与当代生活之间的信使。”

  • 标签: 袈裟 人文 古典 大美 李修文 意思说
  • 简介:<正>我曾为流逸的处女诗集《流逝的不是水》写过前言。十多年过去了,最近,我读了他新出的诗集《水流云在》以及集外的诗,我深深感到,我所面对的是一位步入中年的、不仅成熟,而且卓有成就的诗人。比起他的处女诗集,流逸现在的诗意蕴更为深邃,情感体验更为真切,技巧也更为圆熟。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流逸有一种不断超越生活,不断超越自身的、重新发现的探索精神。这是我读了他近作时所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

  • 标签: 诗美 古典诗歌 诗歌创作 自由体 人生短暂 诗评家
  • 简介:本文选取张翎曾进入中国小说学会2005年度排行榜的中篇小说《雁过藻溪》作为分析对象,对小说中所描写的家族三代女性的母女关系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亲情伦理的视角探析女性的心理成长,解读女性的人生命运。并透过跨文化的视角,对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中西代际关系异同进行思考与阐释。

  • 标签: 母女关系 自我成长 命运轮回 中西代际关系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所以中国哲学文化中的动的精神,441页)宗氏的发现传统的动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宇宙、人生的根本依据(《全集》卷二

  • 标签: 价值关怀 传统发现 华美学思考
  • 简介:2011年6月,上午,米林县派镇,天气良好。蓝天的边缘浮着几朵心不在焉的云。一辆中型面包车像一只甲壳虫,在雅鲁藏布江边努力地向前。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里面,是—个在全球生物圈广受关注的神奇世界。

  • 标签: 昆虫学家 世界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 甲壳虫 面包车
  • 简介:魏晋士人对自身之美的追求,是时代风气的折射。这个时代知识阶层的关注重心,在相当程度上转移到了“自我的深情”和自身的容貌之美上,并且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标签: 魏晋 人之美 《世说新语》 人物审美
  • 简介:<正>去年小蕙在根据遗命处理父亲江绍原的藏书过程中曾发现鲁迅先生的一封佚信,并写了一篇短文连同鲁迅先生墨迹一起发表在《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10期上,颇引起海内外鲁迅研究工作者的注意;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再探“遗珠”的热情。经查《鲁迅全

  • 标签: 鲁迅研究 佚信 海内外 墨迹 国民党 中山大学
  • 简介:<正>我们需要讽刺性的文学作品,就象需要讽刺漫画一样.讽刺作品用寥寥几笔把生活中可笑的、愚蠢的、卑劣的、丑恶的现象和行为勾画出来,给人以突出的鲜明的印象,促使人们醒悟,认识到这些现象和行为的荒谬性和严重性,从而发挥作品的美学作用和教育作用.果戈理的名作《钦差大臣》便是讽刺性文学的精品,看到一群昏庸无耻的沙俄官吏让将错就错的假钦差大臣拨弄得团团乱转,官员们干的肮脏勾当被当众一一揭露无遗时的窘态和丑态,人们一方面禁不住捧腹大笑,另方面不免要在大笑之余进行一番思索.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在帮助人们认识沙皇制度的腐朽性方面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讽刺性作品描写生活中的事物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往往是抓住事物的某种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夸大和嘲讽,从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苏联当代作家阿那托里·特卡琴科在《新世界》杂志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讽刺性中篇小说《您认识

  • 标签: 生活中 文学作品 艺术效果 美学作用 果戈理 当代作家
  • 简介:当一个人带着生命中的诗歌潜质或称天赋来到世界,用诗书写人生往往会成为最高精神诱惑。但我们经常忽略的是,要成为真正的诗人,必须同诗歌一起,在写作中持续不懈地寻找和发现自己那些潜质的方位与生长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创造又超越语言的文字在心灵中孕化的密码和机理。在某种意义上,写诗的过程就是这种寻找和发现自己的过程。

  • 标签: 诗歌 超越语言 潜质 诗人 心灵 写诗
  • 简介:杜甫是大诗人,被尊为“诗圣”,杜诗被誉为“诗史”,并获得“世界文化名人”的殊荣。他上继中国诗歌的“风骚”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下开中国诗歌的“新世界”,影响广泛而深远。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术语“杜学”,

  • 标签: 杜诗 精华 孤本 中国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 “诗史”
  • 简介:傅雷(1908—1966)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众所周知的大翻译家。出于对傅雷人品的钦敬和译笔的喜爱,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傅雷佚文的搜集,而上苍也一直眷顾我,让我不断的有所发现。最新的收获是《庞董琹绘画展览会序》和《亦庄亦谐的<钟馗嫁妹>》(片段),均为《傅雷文集·艺术卷》(1998年10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所未收。一先说《庞董琹绘画展览会序》,此文原载1946年11月7日上海《文汇报》第4版。我原本是为了查核柯灵先生生前回忆的几条张爱玲史料而去逐日翻阅1945年至1946年间的上海《文汇报》的,没想到得此意外的欣喜。特别是傅雷公子傅敏告诉我,庞氏后人多年寻觅此文而不获,而

  • 标签: 傅雷 新发现 翻译家 艺术眼光 展览会 中国文学史
  • 简介:破坏和发现:现代汉语诗歌语言意识的觉醒及其实验○张福贵白玮“朦胧诗”后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先锋意识对传统的语法规范和权威话语发出了严厉的背叛,后新时期诗歌的这种对规范的析解与颠覆无疑形成了现代汉语自身发展的一大文化奇观,它的突破与发现无疑又给现代汉语诗...

  • 标签: 诗歌语言 现代汉语 语言意识 “朦胧诗” 诗歌创作 “口语化”
  • 简介:<正>毛泽东同志写于193ll9年的一封谈诗歌的重要书信,终于被重新发现了.信件原文如下:路社常务委员会诸同志:信件收到了,感谢你们的好意.二月四日已约定别的集会,不能来你处,请加原谅.问我关于诗歌的意见,我是外行说不出成片段的意见来,只有一点,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包括诗歌在内,我觉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现在的东西中,有许多有一件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适合民众需要这种话是常谈,但此常谈很少能做到,我觉这是现在的缺点.这一点是否有考虑的价值,请你们斟酌一番.此复,敬祝努力!毛泽东一月卅一日

  • 标签: 新诗歌 重新发现 毛泽东同志 艺校 常务委员会 生产运动
  • 简介:从"一鸣惊人"到"樱桃红了",李景宽以苍凉的情怀,细腻的笔触,翔实地记叙了自己六十多年的坎坷人生,尤其是四十多年的创作甘苦。景宽是共和国同龄人,我比共和国小一岁。这部传记让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经历惊人地相似,我们之间有着特殊的缘分。我们的祖籍都是山东,先祖都是闯关东来到东北;都出生于贫寒的大家族;上小学时都戴过"三道杠",都喜欢语文和作文;同样考上了县一中初中和高中,同样在这时爱好文艺;同样参加过文化大革命;毕业后同样舞文弄墨,与县文化馆和县剧团结缘;然后同样拖家带口挤上高考的“末班车”,名列前茅地考进省艺术学校编剧大专班;之后同样从事戏剧工作。

  • 标签: 李景宽 传记作品 樱桃红 坎坷人生 创作构思 戏剧创作
  • 简介:读罢《风流巷》,首先使我们觉得有种亲切感。这主要是作家所刻画的靓女张芸、风流舞王、狗肉阿三和跟随“四人帮”升沉的陈家常等几个主要人物和几个邻居,都是各具个性和德行,各有各的人生观和处世之道的普通居民。加上作家采取通俗化的语言,也就是采用风流巷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或说俚言俗语),经过艺术加工,使其个性化,一语道出,风趣横生,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因此使我们倍感亲切。其次是真实感。这

  • 标签: 风趣横生 主要人物 艺术发现 处世之道 居民日常生活 艺术加工
  • 简介:2011年12期《鲁迅研究月刊》(以下简称《月刊》)刊登了周楠本先生写的《一篇新发现的鲁迅手稿:〈新青年)编辑部与上海发行部重订条件》,此刊的封二刊有这件手迹的影印图片。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得到此手迹照片的过程和对此手迹的研究考证的论证:“原影印图片太小,不清晰,所以翻拍效果也很不好,但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鲁迅的墨迹,而不是其他《新青年》同人的笔迹。”

  • 标签: 《鲁迅研究月刊》 手稿 《新青年》同人 质疑 研究考证 发行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整理、研究简牍帛书资料,中外学者研究居延汉简的论著不断出版问世,劳干还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居延汉简的论文

  • 标签: 发现简帛学 简帛发现 简帛学发展